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80—2022年筇竹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多年来筇竹相关的研究文献呈增长趋势;文献作者总体较集中,以董文渊为核心形成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也有少数学者独立选择筇竹为研究对象;西南林业大学是筇竹研究的主要机构;筇竹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和资源保护以及筇竹产业发展是筇竹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筇竹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筇竹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后筇竹研究应继续深入探究筇竹的生物学特性,深化筇竹林生态学、遗传多样性、适应性等领域的研究,了解筇竹与其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云南昭通的筇竹研究为示范,开展四川宜宾的筇竹资源研究。  相似文献   

2.
筇竹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属禾本科筇竹属植物,中国特有珍稀保护濒危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观赏价值。开展筇竹的开花、结实及其育种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筇竹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1983年以来自然教育高质量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然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年度发文量整体可分为起步、发展和增长三个阶段,反映了自然教育的发展历程;文献期刊来源广泛且分散,文献数量自2012年后快速增长;研究机构合作较少、研究学者相对分散,教育和师范类机构是研究的核心;研究热点集中于自然教育思想理论、儿童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主题,自然教育的实践运用开始受到关注。为此,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机构、学者及实践者的多方合作,强化在实践运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AFLP技术分析筇竹种群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筇竹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10对多态性和清晰度较高的引物组合,共获得680个AFLP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62个,平均多态性检出率为97.20%,并用PopGen32软件对AFLP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个筇竹种群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89.86%和91.95%,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98 6和1.919 5,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85 0和1.568 3,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为0.332 1,种群水平平均Nei’s 遗传多样性为0.394 9,Shannon信息指数为0.575 4,基因流为2.900 9,遗传一致度为0.821 9,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96 1。并根据遗传距离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5.
追寻筇竹     
胡戎 《云南林业》2010,(3):74-75
<正>在昆明长大的我,早就知晓西郊有个筇竹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高光、高智兄弟俩人到西山打猎,突然眼前跃出一头健壮的犀牛,二人追逐到玉案山,不想犀牛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严天天  张华 《绿色科技》2021,(2):7-9,20
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源,运用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分析获取“海岛生态”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海岛生态”高频关键词表,结合相关代表文献主要内容,并根据高频关键词,从发文量变化趋势、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4个方面对国内海岛生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析.结果 表明:从发文量趋势看,在2000~2020年...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1~2021年有关生物量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发文数量、研究机构、发文作者、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物量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11年,该阶段年发文量平稳上升;第二阶段为2012~2015年,此阶段年发文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第三阶段为2015年至今,年发文数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研究机构分析得出,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多是农业类院校。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量的树种进行了不同的研究,研究方法也在日益增多,生物量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虽然国内对于生物量研究的热度不再高涨,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生物量的发展,为进一步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功能和评价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1986—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绿洲时空变化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可视化方法对文献数量变化、期刊分布、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揭示我国绿洲时空变化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根据文献数量变化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及快速发展阶段,且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等期刊;研究热点集中在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研究作者和机构相对较少,作者之间、机构之间整体的合作交流较少,且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较少;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局地尺度及流域尺度,于田绿洲、民勤绿洲、额济纳绿洲、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绿洲、黑河流域绿洲、石羊河流域绿洲等为热点研究区域,并且绝大多数的研究时间尺度集中在10~19 a间。  相似文献   

9.
筇竹无性系地下茎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筇竹无性系地下茎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形态特征、组织发育成熟度和生理活动的规律综合判断竹鞭相对年龄 ,具有准确、实用的特点 ;2初步了解地下茎形态特征及其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5 7.14%的 1~ 3龄鞭生长在 0~ 2 0 cm土层中 ,幼壮龄鞭有趋浅的动态 ,不利于筇竹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 ;4竹鞭鞭梢的生长在一年中 ,以 7~ 10月生长速度最快 ;生长过程中易出现断梢、腐烂 ,并萌生岔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是滇东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灌木层的主要植物,筇竹笋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为合理经营筇竹林,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文章通过调查滇东北筇竹生长的立地因子,确定影响筇竹生长的主导因子,对筇竹生长的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土壤厚度、石砾含量、海拔、坡度是影响筇竹生长的主导因子;2)根据不同海拔的土壤类型及土层厚度,将筇竹林的立地划分为1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立地特征差异明显;3)不同立地类型的筇竹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位于中海拔区的筇竹生长表现较好,在相同海拔区以厚土层中的筇竹生长表现为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坡位对天然筇竹无性系种群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坡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的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坡位不同对筇竹无性系种群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坡位的增加,筇竹无性系分株的高度、枝下高、节长、胸径、分枝长、分枝角、叶长、叶宽、叶面积、鞭节长、鞭径、鞭芽数、活芽数、隔离者长度、隔离者节长、隔离者直径相应减少,隔离者总长度则相应增加。在水分和养分资源有效性不同的生境中,筇竹无性系表现出趋利避害的生态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筇竹种子主要内含物成分及不同种源种子的播种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筇竹种子主要有机养分为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维生素C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2.54%、8.26%、2.48%、3.81%和12.97%,其中粗脂肪含量最高,可溶性淀粉含量最低;2)筇竹种子中氨基酸含量在0.36~10.50 g/kg,占总营养成分的1.23%~35.78%,其中天冬氨酸含量最高;3)筇竹种子矿质元素含量:钾含量最高,达到3 280 mg/kg,其次是磷,为672 mg/kg,铜的含量最低,为2.14 mg/kg;4)不同种源筇竹种子,在千粒质量、含水量和发芽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形态特征上差异不明显;5)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筇竹种子发芽率不同,其中在室内无菌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为90.00%,在苗圃带菌环境下发芽率最低,为86.66%。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筇竹与黄皮树人工混交林中筇竹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生物量及含水率,建立人工筇竹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模型,以期为人工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及其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筇竹分株年龄的增加,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均逐渐减少,筇竹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7.62%、53.40%、50.01%、42.66%,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99、123.31、109.76、85.39 g/m2;各年龄分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均呈现出秆>枝>叶的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分株的胸径与秆、枝、叶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年龄筇竹分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3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筇竹分株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15.
筇竹光合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筇竹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光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筇竹春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没有光合"午休"现象;夏季和秋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筇竹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所致;夏季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光合能力最强,是筇竹枝叶生长旺季。影响筇竹不同季节净光合速率的最稳定环境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温度。筇竹夏季和秋季蒸腾速率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双峰曲线,春季为单峰曲线;夏季和秋季均有蒸腾"午休"现象,春季则没有。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气孔导度是影响筇竹不同季节蒸腾速率的最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6.
筇竹是云南省昭通市及水富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但目前随意采笋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筇竹笋的产量和筇竹林的质量。通过随机采集125株筇竹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筇竹笋带壳长度与净笋长度的关系方程,对制订采笋的规格标准,加强采集筇竹笋的管理,科学采集筇竹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筇竹(Qiongzhurea tumidinoda)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其笋品质上乘,被誉为“笋中之王”。云南省昭通市是筇竹的自然分布中心,其天然筇竹林面积占中国天然筇竹林面积的73.18%。由于管理缺失,大部分筇竹林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资源浪费严重。为充分发挥筇竹资源优势,提高竹笋产量,对低产筇竹林开展了科学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使筇竹发笋时间提前,笋期延长,发笋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笋产量明显提高,肥料以尿素+复合肥+厩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丁香属植物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等特性,树形优美、花期长、花有芳香味,含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经济林建设的重要树种。论文从丁香属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生理特性、繁殖、品种鉴定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丁香品种的分类和鉴定,丁香种质资源的保护、创制以及利用,并加强引种工作,以期为建立丁香种子园、种质保存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筇竹杖的历史溯源与文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是中国的特有竹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不仅具有多种使用功能,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对有关筇竹及筇竹杖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分析了筇竹杖的工艺造型和不同的使用功能,探讨了筇竹杖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