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袁洁  赵晏强 《绿色科技》2023,(18):12-19
基于WOS(Web of Science)和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对1990~2021年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主要从发文的数量、被引用、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等方面,利用VOSViewer和Ucinet-Netdraw可视化软件,分析了机构和作者合作以及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年际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Ecological Indicators和《生态学报》分别是WOS和CNKI数据库的主要发文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和《生态学报》分别为该领域的顶级期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研究机构;刘凯和王丁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贡献最大;基于CNKI和WOS文献的研究热点分别为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的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省竹类研究现状和更好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贵州省竹类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为竹类研究机构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www..cnik.net)和《万方数据库》(www.wanfangdata.com.cn)为主要检索数据库获取文献数据,分析贵州省竹类研究文献的发表年代、文献类型和研究机构等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贵州省竹类研究文献主要类型为期刊论文,文献集中发表于2007-2017年,这期间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竹类文献所属学科主要集中于生物学、材性与加工利用、森林培育和病虫害这几个重点和热点领域;载文数量较多的期刊中核心期刊较少;竹类研究文献第一作者发文数量超过10篇的只有4人;竹类研究文献的产出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机构和林业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3.
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80—2022年筇竹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多年来筇竹相关的研究文献呈增长趋势;文献作者总体较集中,以董文渊为核心形成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也有少数学者独立选择筇竹为研究对象;西南林业大学是筇竹研究的主要机构;筇竹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和资源保护以及筇竹产业发展是筇竹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筇竹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筇竹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后筇竹研究应继续深入探究筇竹的生物学特性,深化筇竹林生态学、遗传多样性、适应性等领域的研究,了解筇竹与其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云南昭通的筇竹研究为示范,开展四川宜宾的筇竹资源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1986—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绿洲时空变化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可视化方法对文献数量变化、期刊分布、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揭示我国绿洲时空变化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根据文献数量变化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及快速发展阶段,且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等期刊;研究热点集中在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研究作者和机构相对较少,作者之间、机构之间整体的合作交流较少,且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较少;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局地尺度及流域尺度,于田绿洲、民勤绿洲、额济纳绿洲、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绿洲、黑河流域绿洲、石羊河流域绿洲等为热点研究区域,并且绝大多数的研究时间尺度集中在10~19 a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电子知识产权》刊载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期刊发展现状及电子知识产权的热点内容。汇总中国知网(CNKI)中《电子知识产权》在2003~2020年间刊载论文,对载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表论文3904篇;期刊载文量不稳定,存在下滑趋势;核心作者数量较多,发文超过10次以上的有32个;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电子知识产权》期刊形成的图谱关系,一定程度反映了电子知识产权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部分作者也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探讨了该期刊的研究热点主题,更好地促进了领域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乌桕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情况,对1989年至2012年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出的303篇相关文献的时间、期刊类别、作者分布及研究内容等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关于乌桕研究文献的数量呈增长趋势,现已形成了核心作者群;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基本可分为10大类,且以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研究领域居多;团队合作频繁,多人、多单位合作完成的文献占总文献的82.11%。  相似文献   

7.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0—2018年间笃斯越橘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年度分布、学科分布、研究机构、作者及其核心作者、基金项目、出版物进行归类和统计,以期为笃斯越橘研究以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90—2018年间笃斯越橘相关研究文献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果树、食品以及中药与方剂3个学科;研究机构主要以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和延边大学为主;基金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基金;相关期刊主要刊载于《食品科学》。  相似文献   

8.
选取《广东林业科技》(2016年更名为《林业与环境科学》)和《广西林业科学》2015—2016年载文和作者,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载文量、稿源质量、学科领域、作者分布、合著情况、期刊自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期刊均为试验研究栏目的论文数量比例最大;省级基金论文比例大于国家级;作者单位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两刊出版周期稳定、载文量大.  相似文献   

9.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利用情报学、文献计量的统计方法及CNKI平台的比较分析功能,评价该校林业学科的发文数量、期刊分布、论文作者、基金资助以及网络传播情况等科研成果。结果显示: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论文主要分布在我校主办的林业类期刊上,在国内林业类影响因子较大的期刊《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上发文较少;多作者论文远远超过单一作者论文数量,个人力量研究薄弱,团队力量研究雄厚;基金论文获资助渠道较多,级别较高,但国际型基金较少;高被引频次或者高下载的论文主要为干旱、半干旱林业研究,秦岭地区,黄土高原区域的森林生态综合研究。提出继续加强林业科学的研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增强国际科研合作,提高论文质量,提高本校主办的林业类期刊的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广东林业科技》(2016年更名为《林业与环境科学》)和《广西林业科学》2015—2016年载文和作者,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载文量、稿源质量、学科领域、作者分布、合著情况、期刊自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期刊均为试验研究栏目的论文数量比例最大;省级基金论文比例大于国家级;作者单位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两刊出版周期稳定、载文量大。  相似文献   

11.
筇竹杖的历史溯源与文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是中国的特有竹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不仅具有多种使用功能,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对有关筇竹及筇竹杖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分析了筇竹杖的工艺造型和不同的使用功能,探讨了筇竹杖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筇竹种子主要内含物成分与不同种源种子播种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筇竹种子主要内含物成分及不同种源种子的播种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筇竹种子主要有机养分为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维生素C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2.54%、8.26%、2.48%、3.81%和12.97%,其中粗脂肪含量最高,可溶性淀粉含量最低;2)筇竹种子中氨基酸含量在0.36~10.50 g/kg,占总营养成分的1.23%~35.78%,其中天冬氨酸含量最高;3)筇竹种子矿质元素含量:钾含量最高,达到3 280 mg/kg,其次是磷,为672 mg/kg,铜的含量最低,为2.14 mg/kg;4)不同种源筇竹种子,在千粒质量、含水量和发芽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形态特征上差异不明显;5)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筇竹种子发芽率不同,其中在室内无菌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为90.00%,在苗圃带菌环境下发芽率最低,为86.66%。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水富市是筇竹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当地将发展筇竹资源作为竹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文章通过调查水富市筇竹资源的发展现状,认为筇竹经营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筇竹资源质量下降、管理不到位、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筇竹林经营、促进筇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筇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Qiongzhurea tumidinoda)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其笋品质上乘,被誉为“笋中之王”。云南省昭通市是筇竹的自然分布中心,其天然筇竹林面积占中国天然筇竹林面积的73.18%。由于管理缺失,大部分筇竹林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资源浪费严重。为充分发挥筇竹资源优势,提高竹笋产量,对低产筇竹林开展了科学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使筇竹发笋时间提前,笋期延长,发笋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笋产量明显提高,肥料以尿素+复合肥+厩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不同坡位对天然筇竹无性系种群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坡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的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坡位不同对筇竹无性系种群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坡位的增加,筇竹无性系分株的高度、枝下高、节长、胸径、分枝长、分枝角、叶长、叶宽、叶面积、鞭节长、鞭径、鞭芽数、活芽数、隔离者长度、隔离者节长、隔离者直径相应减少,隔离者总长度则相应增加。在水分和养分资源有效性不同的生境中,筇竹无性系表现出趋利避害的生态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筇竹与黄皮树人工混交林中筇竹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生物量及含水率,建立人工筇竹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模型,以期为人工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及其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筇竹分株年龄的增加,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均逐渐减少,筇竹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7.62%、53.40%、50.01%、42.66%,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99、123.31、109.76、85.39 g/m2;各年龄分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均呈现出秆>枝>叶的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分株的胸径与秆、枝、叶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年龄筇竹分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3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筇竹分株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18.
滇东北筇竹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是滇东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灌木层的主要植物,筇竹笋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为合理经营筇竹林,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文章通过调查滇东北筇竹生长的立地因子,确定影响筇竹生长的主导因子,对筇竹生长的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土壤厚度、石砾含量、海拔、坡度是影响筇竹生长的主导因子;2)根据不同海拔的土壤类型及土层厚度,将筇竹林的立地划分为1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立地特征差异明显;3)不同立地类型的筇竹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位于中海拔区的筇竹生长表现较好,在相同海拔区以厚土层中的筇竹生长表现为最好。  相似文献   

19.
筇竹光合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筇竹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光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筇竹春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没有光合"午休"现象;夏季和秋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筇竹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所致;夏季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光合能力最强,是筇竹枝叶生长旺季。影响筇竹不同季节净光合速率的最稳定环境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温度。筇竹夏季和秋季蒸腾速率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双峰曲线,春季为单峰曲线;夏季和秋季均有蒸腾"午休"现象,春季则没有。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气孔导度是影响筇竹不同季节蒸腾速率的最稳定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