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2SP-4型机械手式水稻抛秧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取秧抛秧机构、纵向进给机构、横向进给机构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重点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抛秧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其推广思路,以期为政府和农业推广机构在制定和决策水稻抛秧等农业新技术推广计划和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机械手式水稻抛秧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SP-4型机械手式水稻秧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取秧抛秧机械,纵向进给机构、横向进给机构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重点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水稻免耕抛秧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晶,具有省工、省力、节约耕地用工成本,争取有效季节夺取高产的特点。为使该项新技术在我市得到迅速广泛推广,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发扬成绩,以利再战,现将我市2004年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如下。1 组织管理工作1.1 健全机构高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极为重视,专  相似文献   

5.
对水稻抛秧机分秧机构的工作原理、研制过程机构方案设计,作了全面论述。经多种方案的对比实验与研究,确定出了一种合理、可行且经济的技术方案并对此进行了运动轨迹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水稻抛秧种植技术周如太易克传抛秧有人工抛秧和机械化抛秧两种方式。人工抛秧会受到体力或手势不当及熟炼程度的影响而造成均匀度差、抛秧密度难以控制、秧苗入土深浅不匀、抛秧质量不稳定等缺点。机械化抛秧,克服了人工抛秧所存在的问题,它是利用转盘离心力的作用将根...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了水稻机械抛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育苗、抛秧密度与时间、抛秧前准备、抛秧机操作、抛秧后田间管理等内容,对推广和普及水稻机械抛秧技术、解决当前水稻旱育苗人工插秧工效低、成本高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6年晚稻,通过对稻田还田常耕抛秧、稻田还田免耕抛秧、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草还田常耕插秧、非稻草还田常耕插秧等6个参试处理的实验结果可知:稻草还田免耕抛秧、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草还田常规抛秧的经济性状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尤其以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的经济性状表现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指秧苗育成后用手或抛秧机进行抛栽的一整套水稻栽培技术。目前,主要有水稻塑盘育秧抛秧栽培技术(又称水稻钵盘育苗抛秧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抛秧栽培技术(又称水稻无盘抛秧栽培技术)和水稻旱育抛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免耕抛秧、翻耕抛秧、免耕抛秧施用免深耕三种方式下水稻的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2004年我县开展了双季稻免耕抛秧、双季稻翻耕抛秧、双季稻免耕抛秧施用免深耕的栽培对比试验,现就试验结果简报如下。1 试验设计1.1 供试品种早稻金优402、晚稻金优770  相似文献   

11.
导苗管式烟草移栽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烟草实时移栽,提高移栽质量,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移栽成本,实现烟草移栽机械化、规模化,设计了一种导苗管式烟草移栽机.整机主要由悬挂架、地轮、仿形装置、投苗装置、导苗管、送苗装置、覆土压实轮、开沟器、动力传动链等组成.采用转盘式投苗机构把烟苗投入导苗管;采用曲柄摇杆机构、摆杆机构的可靠协调配合,把烟苗推入开沟器开好的沟中;曲柄摇杆机构摆动时把浇水阀门打开,实现移栽、浇水的同步;推入沟中的烟苗由覆土压实轮完成覆土和挤压;通过改变向投苗机构、送苗机构输送动力的链轮齿数实现株距的调整.该机具由拖拉机牵引,作业时地轮的转动经链传动、齿轮传动驱动转盘式投苗装置、曲柄摇杆机构、摆杆机构动作完成烟苗的移栽.该机具可完成移栽株距(500~650 mm)、移栽深度(80~120 mm)、灌水量(300~500 mL)可调以及效率高的目标,同时具有结构合理紧凑、维护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插秧机分插机构的设计选用单一的机构,由于其性能的限制,在设计时只能根据秧爪运动轨迹,取秧与插秧角度来设计插秧机分插机构,但分插机构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在各关键位置及各工作段时秧爪尖的运动速度,只有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需要,才能设计出性能良好的分插机构,文章采用空间RSSR机构与平面连杆机的组合机构来实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3.
挠性圆盘式移栽机移栽裸根苗的埋苗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栽裸根苗时,秧苗的埋苗率是移栽机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为研究挠性圆盘式移栽机移栽机构各参数对秧苗埋苗率的影响,进行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移栽机参数与秧苗埋苗率间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各参数对秧苗埋苗率的影响效应。利用计算机规划求解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出秧苗埋苗率最小时的最佳参数组合,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我国树苗栽植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扶苗机构为树苗移栽机植苗系统中的关键机构之一。研发针对我国杨树苗移栽机的齿轮齿条式扶苗机构,可以保证树苗移栽设备的栽植效果。  方法  首先针对长杆式树苗移栽作业,分析速生杨树苗的物理特性,得到树苗的长度、地径变化范围数据,提出一种齿轮齿条式扶苗机构的设计方案,分析齿轮齿条式扶苗机构栽植性能与运动参数的关系,计算其扶苗支撑架的初始位置以及确定扶苗工作行程,利用接触碰撞算法计算齿轮齿条啮合的约束条件和运动参数。使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扶苗机构多刚度接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探究齿轮齿条模数对扶苗效果的影响,通过扶苗支撑架质心的位移和速度变化曲线分析扶苗运动的准确性,通过传动齿轮转速变化和齿轮齿条啮合力变化验证扶苗机构结构的传动性能。  结果  齿轮齿条模数为9,扶苗效果最佳,此时扶苗支撑架质心在前进方向上的速度波动较小,并且位移变化稳定,位移和时间量近似于线性关系,扶苗过程接近匀速运动,速度为122 mm/s左右;扶苗运动单次工作行程达到599.9 mm,满足了实际需要大于568.4 mm的设计要求;扶苗机构各级齿轮动力传递稳定,齿面最大接触力为512.6 N,远小于材料强度,没有发生跳跃情况和阻滞情况。  结论  齿轮齿条式扶苗机构可以满足杨树苗栽植的扶苗运动要求,实现零速移栽,保证了树苗栽植直立度,并且有效改善了以往树苗栽植过程中的扶苗方式,具有良好的运动稳定性,安全高效。本研究对造林机械设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普遍存在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差、机械栽插植伤重、缓苗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机插水稻群体生育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杂交中籼水稻产量潜力发挥和机插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械化育栽技术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总结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介绍了平衡栽培的定义,规定了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品种选用、育秧、整地、机插等技术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和不同目标产量施肥量,提出了平衡栽培的育秧技术、整地和机插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链夹式移栽机立苗机理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链夹式移栽机用于油菜移栽时存在的对土壤适应性差、易倒伏等问题,对链夹式移栽机结构、栽植部件工作原理及秧苗在栽植过程中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运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零速投苗位置,秧苗夹持部位绝对运动轨迹为摆线,而根部轨迹为余摆线,上部为短摆线,即秧苗有向机具前进方向倾斜的趋势,特别是对于较大株高的油菜苗更加明显。针对现有移栽机存在的这一问题,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对投苗角度与立苗率的关系进行研究。改变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参数,设置了提前投苗、零速位置投苗、滞后投苗3种情形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提前5°投苗,秧苗的优良率为45.6%、倒伏率5.3%,均优于零速投苗,且明显优于滞后投苗情形下的相应指标。试验结果与运动学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水稻钵秧行抛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ZRB-6型水稻行抛机为基础对齿反式水稻钵行抛机的总体方案设计,送秧排序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论述。通过对该机构理论分析,并通过台架及田间试验验证,进行了优化设计,达到理论与实际机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蔬菜穴盘苗移栽自动取苗技术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动取苗是蔬菜穴盘苗全自动移栽机的核心技术,快速、精确、低损伤取苗是蔬菜穴盘苗自动移栽作业的重要保障。自动取苗机构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为使自动移栽领域的应用或科研人员能够快速系统了解自动取苗技术,合理选型或设计取苗机构,采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进行研究。对取苗技术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出式、顶夹式取苗机械结构简单,取苗效率高,不易伤苗;指钳式取苗稳定可靠、适应性强;直落式取苗机构布置灵活,可同时完成取苗和投苗,但需特制穴盘,仅适合小苗移栽。当前我国自动取苗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制钵、育苗、取苗等环节不匹配;蔬菜生产劳动者兼职化老龄化严重;缺乏高性能取苗技术等。结合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蔬菜生产农艺和现状,提出了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取苗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取苗速率,降低钵苗损伤率;简单型与智能型并重发展;向机-电-液-气一体式大型机和机械式小型机发展;取苗机构采用模块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偏心齿轮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偏心齿轮分插机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高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试验台上采用高速摄影和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对分插机构的运动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近而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分插机构秧爪尖的运动轨迹、速度以及秧爪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角位移进行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不采取病虫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抛秧田病虫总体发生要重于插秧田.稻纹枯病发生从重到轻依次为:常规抛秧、免耕抛秧、常规插秧;稻飞虱的发生从重到轻依次为:常规抛秧、常规插秧、免耕抛秧;稻纵卷叶螟以常规抛秧区发生最重,常规插秧和免耕抛秧相当.本文针对三种栽培方式病虫发生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