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和人才战略的关键.文章分析了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培养模式和考核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新动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总结沈阳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个性化培养的新农科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现状与目标,围绕拔尖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人才核心素养、创新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基于个性化培养的新农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农科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孟成民  刘零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4):216-219
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而农业院校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特殊使命,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三农"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从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总结了目前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状况,从生源、师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制约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提升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型农业大学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其实践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设备陈旧、实践教学内容落后等不足,从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及研究型农业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立足为国家与区域农业工程领域培养高质量创新拔尖型、应用复合型人才,根据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定位,聚焦农业工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五位一体"教育理念,探究"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个基础,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衔接、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平台,实现"一宗旨、一核心、三要素"的人才培养目标,辅以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为农业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如何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如何服务社会等系列问题。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在国内同类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举措,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当前,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不足,经费投入有限,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创新人才匮乏等原因,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尚未被充分激发。本文提出要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7.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着重探索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制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探索了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目管理方式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论坛”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探索新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基础理论扎实、熟知农业科学研究前沿的拔尖人才,以满足国家对农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农林高校的重要任务。河南农业大学适时启动了"绍骙试验班"计划,通过制定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变革学生的管理模式、实施全程的科研训练计划、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配套良好的保障机制、搭建有效的质控体系等举措创新了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教育需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以创新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目标,全方位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科技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针对吉林省农业发展实际,从农业结构性矛盾和发展质量两个方面论述当前全省农业科技供需矛盾,从体制机制束缚、投入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转化效率不高、发展后劲堪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科技供需失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并从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深挖农业科技创新潜力等方面提出科技创新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丁颖创新班”是华南农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与分流、通识教育、专业必修和选修、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教育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农学丁颖创新班”为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成效、问题与不足、改进策略与建议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为农业高校新农科建设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必须加快农业科研机构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农业科研机构的转制、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加速分配制度改革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需要分配制度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于农业科研机构来说,分配制度的改革搞好了,分配政策制定得科学、合理,就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的潜能,促使每一个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农业科学水平而奋斗、而拼搏,就能够促进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出大成果,培养大批高水平的拔尖人才,在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中取得高效益,进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3.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基于卓越的基本内涵,拔尖创新是卓越农林人才的应有之意。概念模型层面,卓越农林人才应具备三维结构要素:基于宏观农业科学体系的"T"型知识结构,知识社会背景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中的三角式能力结构及全方位素质标准。实践探索层面,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实现培养进程分类化、教学过程贯通化、实践环节多样化、评价标准综合化。理论层面,卓越农林人才要实现拔尖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应建构跨学科协同、产学研合作及全要素整合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地方农业高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农业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和时代使命,必须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以学科为纲、以人才为基、以文化为魂,提升办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坚持协同创新,深化科学研究领域改革;坚持服务发展,深化社会服务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三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科技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5.
西昌市建市30多年来,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推进,但整体水平偏低。务必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拓宽教育培训渠道;狠抓农业科技,让科技武装农村实用人才;重视营销能力培养,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培养一批彝汉双语的农村实用人才。实现农民与农村实用人才一家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推动西昌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人才储备。简要介绍了农学专业加入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背景,并分别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特色模式、资源基础建设、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阐述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目前已取得的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开展不同类型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质量,理清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有助于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3、4、5、6"人才培养理念。为把这种理念灌输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天津农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学生进行人才素质测评,构建了因材施教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0后,我国的农业科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急需。只有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改革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科研机制、激励机制等,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软硬环境,才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国内六所高校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选拔、培养方式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思考,为优化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通过比较表明,应该从完善学生遴选机制、多元化培养模式、做好衔接教育、做好个性化培养、建立人才评价监测、评价系统五方面提高人才遴选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以创新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拔尖复合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及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