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资料、NCEP/NCAR 2.5°×2.5°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FNL 1°×1°逐6 h日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9月1-7日南四湖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巴湖至里海一带的阻塞高压维持稳定,200 h Pa东亚西风急流偏北维持,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暖湿气流源源不断为连阴雨提供充足的水气;亚洲中纬度短波槽不断东移、低层低涡切变的辐合维持、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是连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的频繁活动有利于沿副高外围向南四湖地区的水气输送,也为连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气供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6~2003年的NCEP资料(2.5°×2.5°)和西北地区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中东部(甘肃河东和宁夏南部)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次数在20世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连阴雨的环流形势,在高纬为一槽一脊或二槽一脊,中纬度短波活动较多,青藏高原为一槽区,西北地区中东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且为高能区,短波活动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中东部不断交馁,造成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部500 hPa欧亚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乌拉尔山的长波脊和中亚低槽维持,该区域的偏南气流为该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从而形成了西北地区中东部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当西风带中纬度新疆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时,西北地区中东部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3.
昌都地区2010年8月一次连阴雨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腾  孙晓光  李白萍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115-117,167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诊断方法,对2010年8月17~27日昌都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纬稳定的2槽1脊与西伸到高原东部的西太副高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500 hPa切变线与高原低涡为此次连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近饱和的相对湿度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较好的湿空气环境,水汽的辐合与辐散对预报连阴雨天气的开始与结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连阴雨天气期间昌都地区垂直速度数值较大的负值区对应的地点降水等级较大,这对在连阴雨期间预报降水等级时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为连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较强西风槽东移,高原北部的高压脊与西伸进入高原的西太副高合并,预示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初夏陕西关中陕南地区连阴雨的天气学、热力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陕西初夏的连阴雨降水的特点是落区与时段较为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连阴雨期间,欧亚上空高层中高纬环流先后经历了两槽一脊型和一槽一脊型2个阶段,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为连阴雨提供了冷空气来源;孟加拉湾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南海的水汽通过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不断地输送到陕西中南部,是此次过程主要水汽来源;200 hPa西风急流在40°N附近稳定时,陕西大部分地区位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区,对流层低层有低涡或低值系统在该区生成和维持,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机制,有利于该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安徽亳州地区2005年9月14~10月7日秋季长连阴雨天气过程期间的500 hPa和地面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活动频繁、副高位置适中稳定使得冷、暖气流持续交汇于黄淮地区是造成秋季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临夏州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4年4月14—21日临夏州出现范围广、降水强度大的连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演变和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此次连阴雨天气形成的原因:2次东移的乌拉尔山低槽与南支槽相结合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强使冷暖空气交汇于川北及甘肃南部地区;西南暖湿气流的发展为连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7.
2007年甘肃省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甘肃省2007年10月的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情况。得到了影响此次连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水汽主要为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空气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汇合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肃省2007年10月的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情况。得到了影响此次连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水汽主要为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空气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汇合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9.
郭燕  黎晓辉  白林 《北京农业》2012,(33):132-133
运用NCEP在分析资料分析滇西地区10月6-10日秋季严重连阴雨天气期间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连阴雨天气期间由于副高位置较偏东,势力较弱,孟湾南支槽缓慢东移,水汽通量矢量场显示本次过程以孟湾水汽输送为主,副高外围的水汽输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宝鸡地区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强连阴雨年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宝鸡地区自动气象站20:00—20:00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NECP/NCAR提供的分辨率为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宝鸡地区1984—2013年9—10月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强连阴雨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宝鸡9—10月连阴雨的年最大降水量为2003年的312 mm,其中有3年未出现连阴雨天气。从降水次数上看,以2次居多,共出现12年,且10月中旬出现的连阴雨的次数最多,为20次。连阴雨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均呈上升趋势。1988—2005年连阴雨的总降水量基本为3年的周期,降水次数在1988—2002年为准4年的周期。强连阴雨的环流特征表明,200 h Pa上,在40°N附近等高线密集,表明有高空急流存在,宝鸡地区位于高空急流右侧,高空辐散,利于连阴雨的维持。在对流层中高层上,高度距平场在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正-负"距平中心,另外在孟加拉湾附近为弱负距平区。强连阴雨的地面气压场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宝鸡地区连阴雨的产生。强连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和南海。  相似文献   

11.
李细生  汪坚胜  张华  肖妙妮  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18-15821,1587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2年1月13~22日和3月1~9日株洲出现的历史罕见的2次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水汽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乌山阻高的形成有利于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以及冷空气的堆积,而巴湖横槽的建立、维持和转竖可以看作湖南连阴雨开始和结束的预报关键点;2次连阴雨降水过程中水汽的源地和输送带有较大差异,3月份的这次过程更为复杂;垂直结构分析显示,2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和高层辐散中心基本垂直且与强降水区相对应,说明辐合辐散场的垂直配置有利于产生较强或较稳定的降水;而且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和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持续南侵也为湖南连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次农业灾害严重的连阴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提供的1°×1°FNL分析场资料等,分析了2011年9月3—20日陕西秋季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9月10日之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位置明显偏北,700 h Pa陕西中南部多维持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相互作用,形成了长达18 d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鄂州的长连阴雨天气的演变及发生发展机制,本文通过对连阴雨期间高空环流特征、地面形势变化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这次连阴雨是在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型下产生的,东亚中纬度环流从经向环流型向纬向环流型调整时,若高空环流与之相配合,并配合较强的垂直上升区、水汽通量、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则易产生降水。  相似文献   

14.
马玲  陈玲玲  汪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84-21286
[目的]分析2009年7月22日~8月14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罕见低温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09年7月22日~8月14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罕见低温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次盛夏连阴雨过程的成因,揭示导致连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低层环流场的配置及物理量场的差异对降水范围、强度的影响。[结果]这次连阴雨过程根据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可以分为7月22~24日、7月27日~8月1日、8月4~8日、8月9~14日4个阶段,且4个阶段分别受东北低涡影响、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高空低槽影响以及台风和副高外围影响;过程中大比湿区的维持为连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出现在等比湿线密集区内,即湿度锋区比湿中比湿〉13 g/kg的区域;850 hPa上空维持一温度槽,不断扩散南下的冷空气既是造成连阴雨期间异常低温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降水维持提供了上升运动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实际预报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4年9月出现在华北南部山西晋城的一次罕见连阴雨天气过程,旨在提高对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且位置偏西、偏北是连阴雨期间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之一。西风急流在40°~48°N附近建立并稳定加强时,山西南部连阴雨维持,每一次急流中心加强都对应着降水的加强。高空西风急流使华北南部上空始终处于急流入口区右侧高空辐散区,不仅有利于该地区对流层低层低涡或低值系统的生成和维持,且起到抑制副高北抬并使其稳定的重要作用。本次连阴雨过程是强盛、稳定的副高和第15号台风"海鸥"、中低空切变、850hPa偏东气流和地面冷高压等天气系统共同影响造成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副高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降水过程后期,在台风"海鸥"和副高之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水汽输送带,将南海的丰沛水汽向华北南部输送,对这次降水过程起到了增幅作用。与华北南部盛夏暴雨相比,秋季暴雨区垂直对流明显比夏季偏弱。此次连阴雨的性质主要以稳定性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6.
对2010年秋季山西北部一次罕见连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乌拉尔山附近维持一稳定的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亚洲中纬度多短波槽东移,700hpa、850hpa切变线频频建立,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其外围形成的高低空急流把充足的水汽输送到山西;当乌山有阻高建立时,北方冷空气沿脊前下滑,在巴湖形成切断低压,在贝湖形成低涡;贝湖底部分裂小槽南下,冷暖空气在山西北部长时间交汇,从而形成了山西北部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当阻高减弱崩溃,巴湖到新疆有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山西北部上空转为西北气流控制,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每6 h分析资料、fnl资料,结合分析FY-2C水汽图像和水汽云图,从500 h Pa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水汽、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13年1月17~19日青藏高原的一次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风雪天气发生在北半球环流呈三槽两脊经向度较大的环流背景下;伊朗南支槽是主要的影响系统;高层强烈辐散配置导致强垂直上升运动;伊朗南支槽东移上高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利于伊朗南支槽的加强、维持、缓慢东移来影响高原西部,即伊朗南支槽为此次高原西部的暴风雪天气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同时不能忽视高原大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1°×1°一日4个时次的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FNL再分析资料、0.25°×0.25°的TRMM卫星逐3 h降水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以及对流不稳定层结等方面,诊断分析“7.18”山东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广的特征,降水雨带自北向南运动。影响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东北冷涡、西风槽、西南低涡、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暴雨过程中湿度条件非常充足,水汽的强烈辐合为此次暴雨提供了直接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的强烈辐合、中高层辐散的环流配置形势有利于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开始前山东地区上空存在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强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1°×1°一日4个时次的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FNL再分析资料、0.25°×0.25°的TRMM卫星逐3 h降水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以及对流不稳定层结等方面,诊断分析"7.18"山东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广的特征,降水雨带自北向南运动。影响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东北冷涡、西风槽、西南低涡、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暴雨过程中湿度条件非常充足,水汽的强烈辐合为此次暴雨提供了直接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的强烈辐合、中高层辐散的环流配置形势有利于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开始前山东地区上空存在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强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6~9日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水汽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从形势上分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冷锋和南支槽;乌山阻高的形成有利于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以及冷空气的堆积。地面冷空气呈东路不断渗透南下影响九江地区,导致该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倒春寒。此次过程冷空气以中路路径为主,冷空气从蒙古经我国华北补充南下,冷锋在南岭停留3d后南移出海,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稳定维持,为低涡后部冷空气南下提供通道,使得冷空气可以持续下滑至江南,形成倒春寒。垂直结构分析显示,这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和高层辐散中心基本垂直且与强降水区相对应,说明辐合辐散场的垂直配置有利于产生较强或较稳定的降水;且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和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持续南侵也为湖南连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