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乡土景观遗产保护正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与风景园林遗产和乡土文化传承相关的地带性景观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广东客家首邑龙川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当地乡土景观遗产现状,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和内容形式,论述了龙川客家乡土景观在聚居单元、传统村落和中心圩镇三类人居环境上所综合表现出的遗产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福建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研究对象,在对场地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现状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返璞归真,传承客家文化,展示乡村风情"这一基本的设计思想,由此进一步提出"四个保护、四个补充"的规划理念,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观赏性、游览性和参与性的乡村土楼景观。通过对基地实践活动的总结,以期为客家土楼聚落景观营造提供参考,更为其他乡土景观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由于时代的发展,客家乡村景观面貌在发生着变化,其中传统村落肌理的色彩基调正在逐步被打破,生硬的城市色彩涂抹了客家的朴素情怀。通过本次对客家乡村景观色彩的研究,深入分析乡村景观色彩的概念,着重探究了闽西客家乡村景观色彩的设计手法,并分别对经主景观、道路景观及广场景观进行了细致的专项景观设计分析。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景观色彩设计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属于客家乡村的景观色彩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赣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从赣南围屋文化传承视角下分析了赣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首先,对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进行论述,得出美丽乡村建设必然依托于乡村文化进行的结论;其次,分析赣南客家围屋文化,确定赣南客家围屋文化所代表的是赣南客家人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再次,对保护与传承赣南围屋文化的意义进行阐述,总结出保护与传承赣南客家围屋文化可以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围屋文化是赣南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与传承赣南客家围屋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地区凝聚力3个方面的结论。研究赣南客家围屋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发掘提升美丽乡村形式与内涵的有效尝试,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散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王琼  乔征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0-1612,1628
以关中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地域景观研究为出发点,概述了关中平原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整体形态,并将关中平原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物质构成要素分为生活性景观设施和生产性景观设施,分别加以介绍。从具体实例分析入手,针对乡村中心景观、乡村院落景观、乡村组团景观、乡村道路景观空间,分析了关中平原地区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变迁,指出目前乡村景观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强调了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必然性与调控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基于地域性的关中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6.
梅州客家村落风水林的群落特征初探和价值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梅州客家风水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了其物种组成及层次结构,浅析了景观、生态、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结果表明,这些风水林具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明显、层次清晰、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通过对客家风水林的营造模式、传统保护方法及其价值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岭南地区的新时代乡村环境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先评价、后建设的策略是提升乡村景观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本文从体现江南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文化景观,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指标的江南乡村景观体系,对江南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了“江南乡村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创新是承载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信仰是体现江南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载体,乡村展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提升”的结果,并针对在乡村景观中如何展示江南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加大对民居和遗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融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和优化乡村展馆的功能建议,为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如何用乡村景观展示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水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乡村与水、水文化的关系,阐述了水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论述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传承水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应以水文化中的艺术观念、生态观念作为指导,应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保护与传承原有水文化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50-252
为改变现存古村落逐渐衰落、普遍呈现出空心化的现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海岛地域特色,采用"景观基因法"研究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景观表达形式,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表达载体展开分析。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提炼,提出适合海岛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和景观改造路径,为尽早实现"两美浙江"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的打造能体现乡村文化,展现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英国和德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先驱国家,其乡村景观也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两国乡村景观的景观发展史与乡村景观的特征进行梳理与解读,总结出英国乡村景观是以文化为积淀力的综合田园景观,德国乡村景观是重视生态为主的复合型乡村景观,认为我国乡村景观应该构建乡村文化体系和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如画性"乡村文化景观和打造"纯净性"生态景观入手,并提出构建乡村艺术智库、打造乡村学术力量、依托农业开展生态旅游等具体策略,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乡村产业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活景观三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过程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景观变得紧凑,聚落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绿地系统更加丰富,农民收入水平得以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乡村特色丧失、乡村"空心化"现象等问题,并最终导致乡村景观的生产功能、生态平衡功能和生活功能退化。基于甘肃省的区情,甘肃地区乡村建设应以"生态"和"脱贫"为目标,在构建及规划乡村景观时应增加人类干预的科学合理性,提升乡村景观保护主体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指导下,丽水市积极谋划花园乡村建设。为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建设,通过加强植物景观的营造,切实提高人居环境,助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本文以云和县小顺村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植物景观运用情况;总结出该村植物景观主要存在营造手法"城市化"、缺少文化内涵、视觉效果不佳3个问题,并提出严控植物选材来源、保护本土乡村景观风貌,注重植物文化塑造、提升核心景观人文内涵,重视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美丽乡村人居环境3个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绿化规划,把近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永定县湖坑镇南江村——永定"土楼沟"景观中心,为人工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提出了"一园一环一带多点"的绿化规划思路,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建成多树种科学配置,乔、灌、草、花相结合,绿化和美化相统一的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达到提升村庄绿化档次和提高村庄绿化品味的目标,把南江村打造成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历史文明,应当加以保护及开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此,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现状,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依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在调查研究和我们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主要特色和价值,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问题及成因,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策略,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乡村旅游的动机之一,乡愁景观的保护及利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特征切入,以金堂县金箱村为例,对田野调查和集体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系统分析金箱村旅游的乡愁景观元素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文化物质景观元素体系建构,深挖非物质景观元素的当代体验价值,完善乡村旅游的公众参与机制等乡村旅游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愁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因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聚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得到演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聚落的乡土民俗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村落是农村自然景观美的点缀,是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文章从对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研究现状入手,深入阐释了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必要性,并对改造和设计思路进行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琼  郑凯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7-4689
为应对我国西部新农村乡野景观建设需要,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从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实态调查探讨了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微演变的规律,发现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的微演变在院落用地、布局、门头装饰等方面具有合理性,而材质肌理、绿化种植方面的演变却不尽合理。提出了关中地区院落景观的规划建设方法,强调应确立循序渐进的保护和引导性发展模式,逐步挖掘乡村聚落物质与非物质景观文化元素,发挥乡村民居在院落景观形态建设上的潜能,以期解决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客家擂茶源流考厦门市博物馆薛翘赣州地区博物馆刘劲峰我国是世界茶乡,在其绚丽多彩的茶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擂茶是一朵散发着山花清香的奇葩。客家擂茶,是指聚居在闽、粤、赣边区(即汀州、梅州和赣州辖地)操着带有浓重中原古音客家人的一种茶俗。笔者在这三角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要素及景观特征,总结存在的问题:自然景观资源缺乏保护和利用、乡村产业景观功能单一、乡村产业综合效益不平衡、乡村景观缺乏管理维护,指出可从乡村水系、植被绿化、农田、道路、建筑和公共空间等路径提升乡村产业景观。进而提出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发展对策,包括保护原有自然景观,丰富乡村景观效果;优化农田种植模式,提升综合效益;传承乡土文化,构建文化产业景观;提高公众参与,提升聚落空间景观。该研究为安徽淮河流域及其他地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廖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8):262-263,27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分析闽西客家文化的内涵及闽西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总结了闽西客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