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宇 《中国农业信息》2013,(13):111-112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生活废物、工业废弃物逐渐累积,以至于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引发一系列环境灾害。了解环境灾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并找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辽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生活废物、工业废弃物逐渐累积,以至于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引发一系列环境灾害。了解环境灾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并找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辽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建平县地处辽西北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南延伸的过渡性地带,横跨辽蒙边界的河西走廊,该地区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和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北部7.2℃,年降水量400~500mm,降雨时间大都集中在7~8月份。年蒸发量1853mm,无霜期145d左右,生长季节日照时数为1302h,光能利用率较高,全年≥10℃的有效积温为2800℃~3600℃,光热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土地荒漠化在全球及我国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土地的研究概况,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沙土的水分、养分和物理性状产生的影响,提出应因地制宜地利用风沙土的特点,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方式,从而达到保护耕地、减缓土地沙漠化、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辽西北地区风蚀造成农田沙化、作物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农田风蚀的主要成因。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应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完善防护林体系、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率,另一方面应发展地方经济以减轻环境压力,以控制和防治农田风蚀。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235-236
气候的异常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变,导致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已经造成一定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成因、演变及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并针对该地区特定的环境气候条件,提出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易于推广,即退耕还林经济林与牧草间作发展畜牧业的双效模式,最终达到改变生态环境,防御风沙天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宁夏土地风蚀、水蚀、盐渍化3种荒漠化类型以及宁夏荒漠化土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宁夏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潍坊市土地荒漠化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潍坊市的自然条件,从荒漠化沙化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3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荒漠化沙化的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利用1980~2010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及相关统计资料,对典型生态脆弱区辽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在30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1601.51km2和332.92km2;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分别减少925.33,207.85,448.43km2;草地面积呈现增(↑159.71km2)-减(↓643.25km2)-增(↑130.77km2)的变化模式。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80~1990年相互转换最多,2000~2010年相互转化最少。30年间林地和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建设用地以占用其他各类土地的方式持续扩张,减少的水域面积主要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的持续减少则是由耕地和城市的扩张占用所致。研究区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不断减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0.33减小到0.09,且2000年之前的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后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以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变化程度较为剧烈。驱动力分析表明,人为和自然两大因素共同驱动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两大因素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2.84%和32.42%。其中,干旱化加剧(干燥度年增速率达0.033℃·d·mm-1)是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及林地恢复较慢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增加(30年总人口增加了229.16万人)和经济发展(三个产业分别增加了590.58亿元、1523.61亿元和1044.30亿元)及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变共同驱动了区域内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多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是驱动林、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0.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是一个环境逐渐优中变劣的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针对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提出了修复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着世界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安顺市平坝区近年来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荒漠化问题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平坝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展开调查,提出平坝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调查发现:平坝区荒漠化主要以中度为主,可以通过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与植被恢复工程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辽西北土壤沙化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西北土壤沙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在脆弱的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中,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与落后的主产技术的相结合,造成对环境资源的压力过大,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不合理,系统内部平衡失调,直至耕地、草场退化、沙化.其对策是:把它作为一个复杂的农业生态经济技术系统,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以治本为主的原则,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全面调整,变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不协调为协调,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适应,从而达到根源性治理土壤沙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是我国的玉米种植的主要省份之一,据统计,辽宁省每年种植玉米面积220万公顷以上。位于辽西北地区的建平县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海洋暖湿空气影响,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处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区域内,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雨热  相似文献   

14.
辽西北地区生态林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受环境、有害生物危害等多因素影响,生态林业建设保护与发展障碍因子凸现.抓住有利契机,应用先导科技,加大辽西地区生态林主要树林种的保护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新农业》2015,(23)
<正>芝麻的营养价值在国际上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国际市场对芝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经济作物,芝麻商品基地正在形成、发展,农民迫切需要提高芝麻栽培技术,以保证商品芝麻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芝麻栽培制度1.1芝麻的轮作制芝麻生产对茬口要求很严,应实行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中间寄主,避免和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还具有调节地力的作用。辽西北是一年一熟地区,除芝麻商品基地集中连片种植  相似文献   

16.
草原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资源利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其中,草原荒漠化就是过度放牧、过度开采、过度砍伐所导致的,使草原生态平衡被破坏,进而制约草原发展和畜牧业的进程。草原荒漠化的防治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保护水资源和加强植被保护是防治草原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本文对草原荒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军  朱庆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45-10447
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论述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涉及国计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具体分析了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和辽蒙边界阻沙林带建设工程的相继实施,位于辽宁西北部的建平县速生杨营造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顺利完成相关林业建设工程,建平县大力推行了速生杨自繁、自育、自用苗木培育工作,全县年培育速生杨近400万株以上,有效地保障了县内外苗木供给.但在育苗生产中存在着杨干象危害较重的实际问题,危害严重的苗圃达到5%以上,为了有效控制杨干象的危害,对杨干象进行了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对策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其总结如下,供各地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其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挤占了人类生存空间,恶化了发展环境,加剧了贫困,危害了社会稳定,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严重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标本兼治,通过养草治沙、创新治理模式等全面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介绍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模式、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介绍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