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统计锦州地区2004—2013年5个地面大气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锦州地区5个地面观测站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差异特点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升降温的极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锦州地区最高温度差异不大,为0~2℃,季节变化不明显,最低温度差异较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极端升降温日幅度变化相似,在冬季和春秋季较大,夏季较小。  相似文献   

2.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漫宇  彭虎锋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3):4745-4753
【目的】评价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分析其地区差异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影响因素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为全面了解中国各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制定区域性的绿色食品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程度,并运用聚类分析依据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程度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各影响因素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结果】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的整体评价值将其分为发展程度高、中、低3组,发展程度高的组包括山东省等11个地区,发展程度中等的组包括陕西等8个地区,发展程度较低的组包括重庆等11个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系数达到70%。各影响因素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表现为:市场需求,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降低而下降,灰色关联度分别由0.298降到0.189、0.233降到0.125;资源条件、政策支持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降低而上升,灰色关联度分别由0.125上升到0.218、0.183上升到0.220。【结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关联。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政策支持这5个因素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差异明显,这决定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考虑这一影响差异,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0~2014年江苏省的县域数据,对江苏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地区对苏南苏中苏北进行地区之间差异的探讨。结果表明,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碳排放的正向驱动力;劳动力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尽相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财富水平指标虽不显著但也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思考。通过回归分析,以期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持和献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96-2009年中国27个省级地区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核算了相关省份农业生产导致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利用各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全国层面和东、中、西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从业人口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各地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则一定程度地减少了农业碳排放量,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运用传统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南部宜宾市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43±0.47)g/kg,处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135±56)mg/kg,处于高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总体上呈斑块状分布,低值区(0.49~1.10g/kg)主要位于中部宜宾市境内,高值区(2.20~3.87g/kg)主要位于南部的筠连县,大部分区域属于中等水平(1.10~1.60g/kg)。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呈斑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低值区(16~90mg/kg)主要位于中部宜宾市、高县区域,高值区(160~413mg/kg)主要位于南部筠连县、珙县、兴文县等区域。总体而言,该区域碱解氮含量处于中上水平。研究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地形、种植制度、土壤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荒漠、半荒漠生境,选择气候梯度下的榆阳区、盐池县和沙坡头区为研究样地,利用各研究样地气象站点11 a(2008-2018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分析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相对湿度空间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均呈地带性特征分布,而平均风速呈非地带性分布。2)全年、春季和秋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榆阳区和沙坡头区显著>盐池县(P<0.05),夏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沙坡头区显著>榆阳区和盐池县(P<0.05),冬季潜在蒸散无显著变化(P>0.05)。3)相关分析表明,潜在蒸散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存在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全年、春季和秋季潜在蒸散受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综合控制,而夏季主要受日照时数的影响,冬季受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潜在蒸散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空间变化受到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综合影响。但是,季节变化会改变气象因子的贡献率,夏季会削弱平均风速的贡献率,使夏季潜在蒸散的地带性特征明显,而冬季会提升相对湿度的贡献率,使冬季潜在蒸散分布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失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域差别。促进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将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聚落的发展,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时代进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选取怒江州独龙江乡的独龙族聚落,探究其分布特征与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独龙族聚落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10 km最为合理,核密度估计值最大为3.92个/km2;独龙族聚落核密度分布全局Moran′s I=0.6823,表现为空间集聚的态势,分析局部自相关发现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HH集聚型和LL集聚型,HL和LH集聚性极少,HH型集聚集中在中部区域,LL型集聚集中在北部区域;空间计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聚落点分布的因素为地形位指数>道路密度>水系密度,地形位指数和道路密度为正相关,水系密度为负相关。证实了独龙族的聚落分布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是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东部、中部、西部3省5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下645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及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融入情况从西到东逐渐好转,性别因素在西部具有显著影响,交通便利程度在东部影响不显著;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就业状况、新型城镇化模式、迁到新社区年限在各地区均具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目前收入状况和社区配套设施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补偿教育、促进稳定就业等是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郑州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气象数据和GF-2遥感影像,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并揭示绿地景观指数、气象因素与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郑州市AOD值的空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 AOD与绿地斑块密度及凝聚度之间呈现空间负相关,与风速之间呈负相关,与气温、气压和比湿之间呈正相关,AOD随气温、气压及比湿指标水平增大而增大,而风速的增大使AOD降低;(3)绿地及气象指标与AOD存在空间聚类关系,低-低类型、高-低类型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干预相对较少的郑州西部山地丘陵区;(4)影响AOD的因素空间差异较大,地面气压的回归系数分布于-7.433~8.031之间,波动性最大,最大斑块指数分布于-0.608~0.851之间,其波动性最小.气压与AOD的相关性更多受地形的影响,而气温对AOD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在以大气污染缓解为导向的郑州绿地规划中,应以郑州市北部、东部气溶胶污染热点区域,局地低-高类型,局地高-高类型区为重点治理对象,根据不同区位与AOD的关系,以绿地斑块凝聚度为重要调...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率对于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GDP、二元结构系数,工业化率对甘肃城乡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中红火蚁蚁丘的分布特征,为该虫的监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方法调查3种生境(荒地、田埂、草坪)红火蚁蚁丘的密度和大小,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函数回归模型对蚁丘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并对荒地生境蚁丘密度和植物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田埂蚁丘密度明显高于荒地和草坪,高达18.67个/100 m~2,超过草坪生境蚁丘密度的10倍;荒地、田埂和草坪生境蚁丘基部周长相差不明显,但荒地生境蚁巢高度明显高于田埂和草坪;通过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函数来看,荒地和田埂生境蚁丘多表现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而草坪生境蚁丘多表现为聚集分布;研究发现粤北地区红火蚁入侵并未造成荒地生境植物多样性下降。【结论】受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红火蚁在粤北地区不同生境发生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田埂、荒地、草坪;蚁丘在荒地和田埂上多呈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在草坪上多呈聚集分布,这种分布差异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和红火蚁筑巢习性共同引起的;红火蚁蚁丘密度与荒地中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刘头明  汤清明  朱四元  唐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9-15562,15734
[目的]探讨影响苎麻生态区域适应能力的气候因素。[方法]在长江流域苎麻主产区选取5个不同生态区域分别作为试验点,考察了中苎2号的产量,并依据苎麻产量高低衡量了中苎2号对各生态区域的适应能力,最后分析了导致苎麻适应性差异的气候因素。[结果]各试验点产量差异较大,最高和最低产量差异达到2.3 kg/20 m2,且这一结果在2年试验中可以很好的重复。结合各生态区域的气候因子分析发现,中苎2号产量与其生长期间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性,其中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日照时间和降水量可对中苎2号起到增产作用,而相对湿度则会对中苎2号起到减产作用。[结论]环境气候因子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差异是导致苎麻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适应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5个地区间苎麻产量差异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苎麻生态区域适应能力的气候因素。[方法]在长江流域苎麻主产区选取5个不同生态区域分别作为试验点,考察了中苎2号的产量,并依据苎麻产量高低衡量了中苎2号对各生态区域的适应能力,最后分析了导致苎麻适应性差异的气候因素。[结果]各试验点产量差异较大,最高和最低产量差异达到2.3kg/20m2,且这一结果在2年试验中可以很好的重复。结合各生态区域的气候因子分析发现,中苎2号产量与其生长期间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性,其中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日照时间和降水量可对中苎2号起到增产作用,而相对湿度则会对中苎2号起到减产作用。[结论]环境气候因子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差异是导致苎麻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适应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高低对保障农户收益至关重要。文章以2007—2019年河北省129个县(市)小麦产量为基础,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县域小麦产量的空间格局演变,选取产量变动较大的10个县(市)进行农户调研,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种植面积、成灾面积、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认知程度、投入的机械费用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身体健康状况和投入的种子费用对小麦产量没有影响。针对分析结果,从优化小麦种植结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实地调查的36个样地及植物种的重要值,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对植物群落数量进行分类,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典范对应分析法(CCA)、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分析植物群落分布与影响因素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所调查的所有样地中,多枝柽柳出现的频度最高,占总样地数的86.11%;其次是胡杨,占总样地数的41.67%;扁蓄、盐穗木、囊果薹草、薄翅猪毛菜、地肤出现频度最低,均占样地总数的2.78%。②TWINSPAN等级分类将塔里木河下游所有样点划分为9种植物群丛,其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离河50 m范围内主要分布着以乔木植物胡杨、灌木植物多枝柽柳、草本植物芦苇为优势种的群丛;离河150—500 m范围内主要分布着以乔木植物胡杨和灌木植物骆驼刺、铃铛刺、多枝柽柳及草本植物芦苇为优势种的群丛;离河500—1 050 m范围内,主要分布着以乔木植物胡杨或灌木多枝柽柳为优势种的群丛。③CCA、DCCA两种排序结果的前2轴对环境因素的累计解释率均大于50%,各因素解释率及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总盐、地下水埋深对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因此,影响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总盐,其次是地下水埋深。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揭示塔里木河下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植被保护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16-218
为了解铜陵气象站迁址前后气象要素差异,以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1996—2007年气象要素月、年平均值为参考,对比分析旧站(2008—2011年)与新站(2012—2015年)的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差异。结果表明:旧站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站年平均气温比旧站(2008—2011年)低0.2~0.4℃;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高7个百分点;新旧站主导风向在NE到ENE之间,新站风速大于旧站(2008—2011年)风速;新旧站月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差别不大,呈"单峰型"分布特征。造成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原因主要与探测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科学合理的企业空间布局有利于休闲渔业经营单位减少资源调配成本,发挥区位优势。研究以海南省799个休闲渔业经营单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法、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分布形态、分布均衡程度、分布密度三个维度对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整体上呈现集聚型的分布形态,集聚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琼北区、琼南区、琼西区、琼东区、琼中区;(2)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形成南北两极,零星集聚,沿海环绕内陆的密度特征,密度梯度自沿海向内陆呈现4个等级的递减差度;(3)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受到交通、市场、景区区位因素的影响显著,符合“沿路”、“环城”、“傍景”的分布规律;同时,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海南省休闲渔业企业选址,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