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数值预报资料,对2016年7月1日发生在淮北市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形势、环流特征、物理量、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冷涡在东移过程中携带冷空气下滑造成的;沙氏指数、K指数、抬升指数、对流稳定度指数、风暴强度指数等对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也能很好地把握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是目前短时临近预报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对2019年7月21日保康县歇马镇东坪村一次突发性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比较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物理量场显示,当日08:00 K指数较大,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水汽较为充沛;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小,SI指数在0℃附近,对流不稳定能量一般,雷电活动较弱,显示能量与层结的配置不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冰雹和大范围的强降水,而有利于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多普勒雷达产品显示,东坪强降水期间径向速度场上出现明显的逆风区,且逆风区尺度大,伸展厚度厚,对应回波强度强,并且逆风区的位置刚好和灾害性天气发生区域完全对应,时间也非常吻合,逆风区标志着暴雨过程的存在是一个很好的暴雨判据;又因保康县山区地形特殊,在暴雨预报中,地形作用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强对流天气的酝酿、发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常起到激发强对流、加大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陕西渭河流域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24—25日渭河流域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是在副高异常强大的情况下发生的,对流层中层冷空气的扩散,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时本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流域西部暴雨主要受能量锋及高能区系统影响,以雷电、暴雨为主,中东部受能量锋过境影响,以大风及暴雨天气为主;对流层低层的东北急流为本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主要来源,东北急流与偏南风的交馁造成渭河流域辐合加强,使得短时强降水的产生成为可能;暴雨区散度场从低到高呈现明显的辐合-辐散双重结构,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暴雨区垂直速度场出现上升—下沉—上升—下沉分布,当最大值高度值依次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和维持,最大值高度值呈同一高度分布时对流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韩国天气图资料以及探空资料,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特征和环境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4年8月31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冷高压共同作用导致了暴雨发生;MCS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MCS的发展演变对于预报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探空资料计算的对流指数对对流过程的发生演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配置结构有利于对流性不稳定的增强;副高外围暖湿空气是输送暖平流的主要物理机制;强降水发生于MPV1等值线零线和MPV2强负值中心南侧等值线密集区附近,对应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叠置区域;MPV1零线对于降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MPV2负值区与辐合区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京梅  李永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37-2083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6月3日发生在三门峡市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过程发生时东北低涡稳定少动,贝湖高压脊前强盛的偏北气流不断向低涡中输送冷空气,低涡后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三门峡。过程发生前低空东风急流建立,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环境场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在预报过程中,三门峡附近郑州探空站K指数的变化对当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另外分析多普勒雷达资料发现,当组合反射率因子达60 dBz,同时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达35 kg/m2时,产生局地冰雹的可能性非常大。雷达径向速度场中,零等速线呈反"S"形,风向随高度逆时针旋转,雷达站附近有冷平流存在,为对流天气的持续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在风暴前沿与强回波相对应的有辐合并伴有中气旋,中气旋的出现有利于将冷空气带入对流风暴,促使对流持续旺盛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ECMWF0. 75×0. 75再分析资料、实况监测资料、蒙自探空资料、文山雷达站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凌晨河口县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分析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为冷空气入侵配合副高外围暖湿气流所致;持续的水汽供应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原因;细长的Cape值、"上干下湿"、深厚的暖云层厚度对暴雨的预报有重要指示意义;雷达图上速度辐合区与强降雨区相对应,可以准确预报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7.
王月兰  耿爱菊  莫瑶  王培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21-14923,15038
[目的]分析2010年盛夏山东省滨州市一次转折性天气过程。[方法]从短期预报思路出发,着重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0年8月4-5日滨州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西风槽及冷空气是造成这次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空低槽是造成这次降水的主要系统;这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西北侧叠加西风槽的降水过程。前期持续高温,500 hPa冷空气使对流发展加强,是造成这次降水局地性强的主要原因。在预报暴雨中,比湿、K指数、SI指数是一个很好的物理量和参考指标;暴雨形成过程中K指数是一个增大的过程,暴雨结束或雨强减弱过程K指数明显减小,SI指数指示了对流性降水的发展。雷达回波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短时出现了中气旋,由于在移动过程中很快减弱并消失,在滨州西部形成了强降雨和大风,没有生成冰雹。[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5日乌拉特中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环境在高空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等天气系统的触发下形成雷暴天气;500 h Pa下游阻塞高压建立,阻挡上游天气系统快速移动,使上游冷空气堆积,形成冷侵入;中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加剧低层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提供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卫星云图特殊区域在此次降水短期、短时预报中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7月4日发生在湖州德清的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尺度天气背景下,辅以精细化的数值预报产品,降水云团的移动发展可通过外推预报技术进行预报,预报员可提前1~2 h对此次短时暴雨过程作出预警,提高这类局地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22年8月3日发生在延边地区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发生前延边地区长时间受副高控制,低层高温高湿,3日午后500hPa短波槽东移南下,配合低层弱切变与风速辐合在山区地形复杂地区触发了对流;地面温度梯度大值区处辐合线维持并缓慢东移,不断激发新生对流系统;强对流云团先后经过同一地点,存在列车效应;雷达回波反映出此次过程中对流云体发展较高、质心低、降水效率高,属于典型的热带降水型降水回波特征,对预报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天气图、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6月发生在辽阳地区的2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短时暴雨过程都存在高空槽及低层切变系统影响,且都有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不同的是过程Ⅰ有源源不断水汽供应,降水时间较长,最终产生大范围短时暴雨天气;过程Ⅱ在冷涡背景下不稳定能量较强,降水强度大,短时内产生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4.
王清平  朱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62-7265,728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新疆雷达拼图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26~27日乌鲁木齐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大气动力学和卫星雷达图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降水过程中中亚低涡槽是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是暴雨过程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暴雨天气过程中,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水汽输送高空,致使水汽凝结致雨,为暴雨提供持久的动力条件;分析卫星TBB资料可看出,TBB产品对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伴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TBB低值的分布与对流发生位置的确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产品资料以及物理量场特征,对2018年5月20-22日甘肃省临夏州一次对流性强降水空报失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快速东移,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南风发展较弱,湿层浅薄,前期不稳定能量聚集不够旺盛,对流触发条件不具备,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不支持产生对流性强降水,导致预报员对降水性质判断出现偏差,预报此次降水为对流性天气,有短时强降水发生,而实况为稳定的层状云系降水,对流湍流不明显,降水量级偏小,服务效果不佳。前期预报员对降水性质出现判断失误,因此对降水量级预报偏大。临夏地区典型的对流性暴雨往往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联系,低空急流、低空切变,西北低涡等,而此次过程中尺度系统不具备,北部低涡偏北,冷空气等级为弱冷空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常规天气资料、探空资料、物理量及雷达资料分析,对江津地区9月10-1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大气层结稳定的情况下(低温低能),低涡的动力抬升作用造成了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较弱,使得对流系统难以长时间维持,生命史较短。持续较强的暖平流输送是降雨时间较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的应用对对流系统的临近预警预报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天气图、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雷达资料等,综合分析了2022年6月13日永安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槽前西南气流、低层切变线及其南侧西南气流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有利于暴雨的产生;降水回波质心低,降水效率较高,降水集中时段强反射率因子发展高度高,厚度厚,强回波区在垂直高度上延展较高,雷达产品分析对短时强降水天气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春末发生在滁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冰雹,并伴有飑线特征,江淮之间北部对流强度大于南部;满足滁州地区低槽型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高低层系统构成前倾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条件,热、动力因子相互配合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触发对流;天气尺度系统移速慢是导致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反复出现的直接原因,且天气尺度的有利背景使得发展的对流系统更具有组织性;地面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与未来移动趋势有较好的监测与预报反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通渭2次典型过程为代表对比分析了指导产品在定西市大型过程性降水和局地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指导能力。分析表明,精细化预报对大型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要强于短时强对流天气;NCEP中尺度环境分析CAPE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综合时序图对过程性降水预报参考价值高,T639综合时序图对对流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NCEP中尺度环境条件场预报分析产品对对流型、过程性降水天气的预报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整理分析岳阳2019年3月20—21日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产品,应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方法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背景及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不稳定能量积聚,19—20日地面倒槽发展,南风强盛,岳阳市前期地面升温明显,最高气温达到28℃以上;500 hPa中高纬为多波动型,湖南处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850 hPa四川、贵州交界处有低涡形成,中低层切变移动影响岳阳,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南下,斜压锋生,触发对流发展;中低空西南急流建立,来自孟加拉湾的强盛的水汽输送与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动量输送,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低层上升运动的形成,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热力条件;此外,垂直上升运动的大值区与强对流发生时段对应较好,K指数、沙氏指数及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已达到岳阳出现强对流和短时暴雨指标;在强对流预报中,不仅要考虑大尺度环流及特征物理量,也要考虑地形对降水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