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流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和强天气分析技术,对兰州市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针对致灾最重的7月13日雹暴天气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中尺度分析;同时,将2013年8月连续5 d的强对流天气与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500 h Pa高空蒙古冷涡与新疆至青海一带的大陆高压相配合,使兰州地区处于冷涡西南部的西北气流控制下,从冷涡底部不断分裂下滑的冷槽,中高层冷槽和低层暖温度脊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建立和发展,极易造成兰州地区午后强对流天气。蒙古冷涡的位置及强度,决定了兰州地区连续性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日数、对流性天气的强度及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2.
对2010年7月16日和2011年7月15日两次冷涡位置相似,造成的天气不尽相同的冷涡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低层中尺度切变是主要影响系统;由于中低层温度场配置不同、低层切变位置不同、导致天气不同;强对流天气与SI指数的负值区、K指数大值区及CAPE的高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卫星云图上是一个边缘整齐光滑的对流积雨云团。  相似文献   

3.
邵玉平  白玉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18-18820
从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7月20~21日东北出现的一次较大程度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东北暴雨的发生特点及原因。结果表明,副高北上与北方冷涡系统影响,在黑龙江省东、西部造成不同性质的降水。黑龙江省西部在冷涡系统影响下,系统不稳定,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东部在副高外围水汽通道上,在哈尔滨南部地区冷暖空气配合、水汽辐合条件较好,造成暴雨。卫星云图上,西部冷涡中心以阵性对流天气降水为主,东部以连续的暖区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省2012年6月1—3日的冷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明确了冷涡天气系统所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具有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灾害强度大等特点,介绍了相关部门对此次冷涡所作的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措施,为做好气象服务,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魏润生 《宁夏农林科技》2013,(5):72-73,96,12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16~18日冷涡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轨迹及其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与冷涡分裂的冷空气、湿度层结及水汽条件的关系,探讨了豫西山区冷涡影响下的冰雹预报的着眼点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冷涡为豫西山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和不稳定层结。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在干线附近容易引发强对流天气;"上干下湿"的特征使对流不稳定度增强,午后由于地面增温,高层冷平流南侵与边界层暖平流形成差动温度平流,垂直温度梯度和风切变较大,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雷达拼图、卫星云图对2017年8月8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了解到此次冰雹是在东北冷涡的影响下发生的,华北地区上空有较强的冷平流,天气形势不稳定,有中尺度触发系统即可诱发强对流,雷达拼图中有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充沛能量使零散回波逐渐增强,为冰雹天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卫星云图上,在华北地区的北部有一片高温区域,有一较为强盛的对流云团,这一对流云团为冰雹天气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2019年7月27日下午,在冷涡的影响下,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本文主要对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强对流天气雷达个例进行了分析。主要采用了micaps所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27”暴雨冰雹天气过程主要受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短时强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大的K指数、较大的比湿条件、较强的垂直运动、地面辐合等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在27日14时霍林郭勒市西北上空出现强对流云团,并逐渐向东移动,受高空冷涡与低层低涡辐合系统影响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伴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8.
使用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3午后至夜间的冷涡背景下的两次影响济南的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与冷池的复杂相互作用在对流回波发展加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造成了第一次对流降水强度强,移动迅速,发展为超级单体和弓形回波。根据环境参数的实况分析和模式预报,可以较准确地判断2次对流过程的强度。环境条件较弱是造成第二次对流未发展加强的主要原因。在临近预报业务中,预报员需要利用多种实时加密观测数据,结合对流发展条件和中尺度模式预测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7,(汛)
本文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17年6月21日午后、22日午后的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云图与雷达图对比、T-LnP图分析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分析,找出当地冷涡型冰雹灾害天气是受靠近阴山的地形影响和蒙古冷涡南压造成的原因,结果表明EC24-48 h高度预报可信度非常高,可以当实况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17年6月21日午后、22日午后的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云图与雷达图对比、T-LnP图分析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分析,找出当地冷涡型冰雹灾害天气是受靠近阴山的地形影响和蒙古冷涡南压造成的原因,结果表明EC24-48 h高度预报可信度非常高,可以当实况应用。  相似文献   

11.
2017年发生在铜川的强对流天气共有14例,分别对当日8:00高空地面和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最大冰雹和最强降水出现时在500 hPa没有明显冷平流,而在300 hPa上河套有较强冷涡;最弱的过程是东部切变型,且指数很弱;中高层无冷空气,但中低层有切变存在,在地面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产生热对流;对高层冷涡和东部切变型的分析可以补充铜川强对流预报模型;指数在很弱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2.
铁岭春季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5月4~5日铁岭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下,由于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使东北冷涡及地面华北气旋东移发展,形成冷暖锋降水。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FY-2 E卫星云图、自动站、雷达回波等非常规资料,结合物理量场,对2015年8月19日铁岭局地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过程发生的可能原因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北抬,在高空冷涡控制下,加之前期持续高温,为此次中尺度飑线系统提供有力的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雷达强度回波中表象明显,为线性排列的对流单体族构成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55 dBZ。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值≥40 kg/m2注意飑线天气,VIL值越大天气现象越强烈;温度总指数TT (TT≥50℃)、深对流指数DCI(DCI>26℃)也反映了热力不稳定和对流潜势,对临近和甚短期预报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5.
张玉峰  丁治英  黄先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81-10983
[目的]分析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1°×1°的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区域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结合使用FY-2C卫星云图和商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环流背景形势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飑线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飑线天气是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加大的有利形势下,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出现中尺度辐合并产生上升气流作为对流触发机制,来自南方的水汽持续供给,飑线最终得以形成并发展;地面干线附近是雷暴和飑线的高发区。[结论]该研究为以后类似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宋长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752-275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气象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对2010年8月4~6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湖冷涡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冷锋和强盛的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处于大气不稳定能量大值区中,其西北侧存在明显的能量锋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卫星云图能较好地监测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及发展,同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及移向与雨团的移动和自动雨量站的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红外云图及雷达产品等对2015年6月10日河北省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急流、500 h Pa冷涡及中低层低涡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水汽输送带有利于暴雨形成和维持,地面风场辐合对于判断强降水时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红外云图演变及反射率因子产品与径向速度产品,可以准确判断降水性质与对流天气强弱;并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预报检验及相似个例对比,得出可预报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常州市夏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正翠  钱玮  史裕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06-13609,13643
2009年6月4和5日常州市的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同一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但2次产生的天气实况差异较大。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2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热力和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东北冷涡天气背景下,由于中低层温湿场配置不同、中低层系统不同、能量上的差异等,导致常州市天气不同;强对流天气与θse高能区和不稳定区、K指数场的高值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或中尺度气旋、强上升运动、较好的散度场配置、比湿场的大值区及风速风向的较强垂直切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7月呼伦贝尔市先后出现了几次东北冷涡产生的暴雨天气,使该市的天气从5月的干旱大风转为多雨洪涝,极端的天气不断出现,灾情也越来越严重.文章通过对3次东北冷涡的位置、内部结构特征、高低空配合及各物理量的分布、云图等分析,对东北冷涡产生的暴雨灾害天气进行分析总结,期望能对以后的东北冷涡产生的暴雨预报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资料以及环流背景物理量等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平度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并与数值天气预报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前大气具有良好的水汽条件和垂直速度条件,但是假相当位温和T-ln P显示的不稳定能量条件较差,使本次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较大;冷涡发展移动到平度后,迅速构成上冷干、下暖湿的垂直层结,不稳定能量迅速增大,成为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加上半岛地区三面环海的地形条件,平度市又处于冷空气迎风坡,造成了本次强对流天气。在未来预报中可以参考欧洲中心模式的天气系统发展预报,加强冷涡天气预报的综合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