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发现螺旋粉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群英 《植物检疫》1993,7(3):196-196
螺旋粉虱曾于1988年发现于高雄县大寮乡,但当时为害较轻,未予注意。1989年11月在凤山分所番石榴园再度发现此虫。1989年12月该虫仅分布于高雄县凤山、大寮、林园,屏东县新园、东港及高雄市等地。次年12月高雄县沿海各乡镇,屏东县长治、麟洛、新埤及台南市等地都有发生,到1991年11月其蔓延北至台南县善化、七股,南至屏东县枫港,东至台东市,有逐渐扩散之趋势。  相似文献   

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是一种世界性重要入侵害虫。针对其体型微小难以进行准确、快速鉴别,以及对其卵、若虫及不完整标本更是难以鉴别的难题,本文研究了它的分子标记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螺旋粉虱的CO I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其扩增片段为399 bp。结果表明:此引物只对螺旋粉虱CO I基因具有特异性扩增,而对其他粉虱类昆虫不具有特异性扩增条带;该引物不仅能快速准确检测成虫,而且对其他虫态(卵、若虫和拟蛹等)亦具有同样的检测能力;同时,此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对成虫的检测限达到1/4000头。该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有效防控螺旋粉虱在我国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和危害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观察了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成虫复眼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结果表明,螺旋粉虱复眼半球状,呈∞形分布于头部两侧,单个复眼约由253个小眼组成;各小眼面微凸,复眼中心区域小眼多为规则的六边形,密集排列似蜂窝状;近背区边缘小眼多为五边形或近圆形,小眼排列疏松,且少量相邻小眼的间距较大。雌、雄复眼小眼面积约为85μm2。单个小眼由角膜、晶体、网膜细胞及其特化产生的视杆和基细胞等几部分组成。晶体有四个晶锥细胞构成,晶体、视杆周围和色素细胞内均含有大量的色素颗粒。螺旋粉虱的复眼属于并置复眼。光、暗条件下,小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所不同。光适应条件下,色素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视杆上下两侧;暗适应状态下,色素颗粒则主要分布在视杆上侧和晶体下侧。而在相同的明、暗适应条件下,性别对色素颗粒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警惕螺旋粉虱传入中国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徐岩 《植物检疫》1999,13(4):232-236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地膜、塑料大棚以及温室等保护地大面积推广,使得我国的蔬菜及花卉的生产和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近几年,一些外来害虫,如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螺虫乙酯在湖北地区的抗性水平以及与其存在潜在交互抗性风险的常用药剂类型,采用着卵叶片浸渍法,于2013年对湖北省13个烟粉虱MEAM1和MED隐种地理种群对螺虫乙酯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并以室内敏感品系SUD-S为参照,对经螺虫乙酯连续17代抗性筛选的WH-2种群进行了交互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13个烟粉虱地理种群对螺虫乙酯均表现出极低的抗性,LC50介于0.015~0.081 mg/L之间;其中MED隐种WH-2种群对螺虫乙酯的抗性最高,LC50为0.081 mg/L。在室内用螺虫乙酯对MED隐种WH-2种群连续17代抗性筛选后,其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倍数上升约7倍。经螺虫乙酯筛选的WH-2种群对吡虫啉、乙酰甲胺磷、灭多威、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氟啶虫胺腈均产生了低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699、7.165、5.317、6.681、2.958、5.662倍,而对毒死蜱和阿维菌素无交互抗性。表明烟粉虱在湖北省部分地区对螺虫乙酯存在低水平抗性,且螺虫乙酯与部分常用杀虫剂存在交互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粉虱是世界上一类重要的害虫,随着化学杀虫剂的连续使用,其抗药性也日益严重。本文对粉虱类害虫的抗药性监测、机理及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对粉虱抗药性工作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57种南药植物粗提物对螺旋粉虱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57种南药植物粗提物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在5 mg/mL浓度下,57种南药植物粗提物对螺旋粉虱成虫表现出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长春花、艾纳香、刺篱木、薄荷、广藿香、曼陀罗6种南药植物粗提物对成虫的触杀活性在60%以上,活性最好的是长春花粗提物,对成虫的触杀活性为67.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薄荷粗提物对成虫的EC50值最小,为3.308 9 mg/mL.因此薄荷对螺旋粉虱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色粘虫板对番石榴园螺旋粉虱的诱捕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黄板诱集番石榴园中螺旋粉虱的成虫。结果表明:黄板以垂直悬挂在树冠中层外缘的南面诱集效果最佳,而黄板悬挂的高度以黄板的上端与树冠底部平行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对螺旋粉虱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化学药剂,以螺旋粉虱成虫为试虫,采用叶片浸渍法对15种常用杀虫剂进行筛选,并对较为敏感的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估。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虫螨腈、辛硫磷对螺旋粉虱成虫活性较为显著,LC50分别为0.881mg/L和1.055mg/L,甲氰菊酯、异丙威对螺旋粉虱若虫活性较为显著,LC50分别为5.320mg/L和9.425mg/L。在田间药效评估中,甲氰菊酯、虫酰肼、异丙威、氟铃脲在各供试浓度下对螺旋粉虱均表现出较好活性,药后144h,125mg/L浓度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上述结果表明,甲氰菊酯、虫酰肼、异丙威、氟铃脲对螺旋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进行螺旋粉虱的田间防治中,可用这几种药剂进行交替使用,防止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螺旋粉虱SCAR标记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严重威胁果树、蔬菜和园林植物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该粉虱的卵和初孵若虫体型微小,与其它粉虱类害虫形态相似,且易于携带传播,难以快速准确鉴别,本研究采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法,通过对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设计螺旋粉虱特征片段扩增引物,并对该引物的种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利用SCAR标记法获得了螺旋粉虱特异性片段(632bp,GenBank登录号为HM240855),根据此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1对螺旋粉虱特异性引物,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07bp;该对引物只对螺旋粉虱具有扩增能力,对近缘种、属粉虱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对单粒卵、1~3龄若虫和拟蛹等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6400头成虫。从而表明,该SCAR标记技术完全可用于螺旋粉虱的鉴定识别及其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11.
噻虫嗪对螺旋粉虱的室内毒力与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螺旋粉虱为试虫,在室内用叶面喷雾、包柄和浸液法,田间用喷雾、包茎和灌根法,对噻虫嗪杀虫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室内毒力中,药后144 h 3种方法处理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70%以上,且正面喷雾效果略好于浸液法和包柄法。药剂对螺旋粉虱成虫同样具有较高的活性。在田间的药效评估中,药后144 h,500 mg/L的高浓度处理校正虫口减退率均达到73.00%以上,且叶面喷雾的速效性明显高于灌根和涂茎。其中药后24 h的喷雾与灌根和涂茎的效果差距在1~2倍之间,药后120 h灌根和涂茎也分别表现出74.55%和73.66%的良好效果。且从药后72 h虫口回升情况来看,体现了噻虫嗪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和持效作用。上述结果表明, 噻虫嗪的内吸传导作用最强,其次为触杀活性,并有一定的渗透性,在田间持效期长,在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施药方式和适合的有效剂量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玛草蛉Mallada sp.是新入侵危险性害虫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的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室内开展了玛草蛉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和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玛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分别为Na=0.8836N/1+0.8836×0.0407N和Na=1.3721N/1+1.3721×10.0134N,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5700和74.6269。玛草蛉2、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螺旋粉虱若虫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用浸叶法监测了青岛地区2003-2009年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在2007年达到最高,分别为极高抗和中抗水平。2009年,两种农药的抗药性均大幅下降,分别为中抗和低抗水平。  相似文献   

14.
螺旋粉虱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与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新入侵中国海南的危险性害虫.根据制约螺旋粉虱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临界值、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l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螺旋粉虱地理分布模型(geographic distribution model for A.dispersus,GDMAD),并以我国670个气象站点30年的气象资料运行该模型.结果表明:螺旋粉虱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包括以广东、广西为中心的1个大区和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1个小区.螺旋粉虱在上述适生区可以安全越冬,1年发生4~12代,以6~9代为主.其中,高度危险区主要包括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的大部、福建东南部以及江西、云南的个别地区,面积约38.84万km2;危险区主要包括浙江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福建大部、广西北部、云南中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南部以及广东、湖北、台湾的个别地区,面积约85.70万km2;轻度危险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气温较低的部分地区和广东、海南、台湾等降水量过大的个别地区,面积约35.12万k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及其与甜椒体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测定了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并测定不同甜椒品种体内单宁酸、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化学物质含量,分析其与螺旋粉虱产卵选择的相关性。[结果] 螺旋粉虱对‘古风7号’的选择性最强,产卵量显著高于‘特大型牟一号’、‘吉星’、‘京椒’、‘特大甜椒八号’等8个品种(α=0.05水平),而与‘国禧205’、‘郑椒甜宝’、‘古风5号’等7个品种差异不显著。不同甜椒品种间的单宁酸含量、总黄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螺旋粉虱对甜椒品种的选择性与单宁酸、总黄酮不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呈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偏好性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甜椒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含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联合国TDG体系、联合国GHS制度、欧盟CLP法规、中国与化学品分类相关的国标对氟氯氰菊酯与高效氟氯氰菊酯进行了危险性分类,得到了权威的分类结果,结论有助于两种农药的全生命周期正确操作与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2021—2022年华东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江苏仪征、盐城,浙江长兴和安徽庐江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3种解毒酶抑制剂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噻嗪酮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4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61.5~148.8);对毒死蜱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4.9~28.3);对烯啶虫胺(RR=0.7~9.9)、噻虫嗪(RR=1.6~8.3)、呋虫胺(RR=2.9~10.0)和氟啶虫胺腈(RR=2.5~8.7)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蚜酮(RR=1.0~5.0)和三氟苯嘧啶(RR=0.5~2.3)均仍处于敏感水平。增效试验结果显示,3种解毒酶抑制剂对噻嗪酮均无显著增效作用,表明3种解毒酶可能不参与灰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研究结果可为灰飞虱的田间抗性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对10种不同颜色的粘虫板诱杀樟树黑刺粉虱成虫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其不同悬挂方位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黄色粘虫板对樟树黑刺粉虱诱捕效果最好,与其他9种颜色粘虫板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最佳悬挂方位是南方,与其他方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稻主产区褐飞虱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9年,用稻茎浸渍法连续监测了广西南宁市、广东阳江市、湖南东安县、福建福清市、江西上高县、湖北孝感市、浙江金华市、江苏通州市和安徽和县共9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05.5~459.7倍),但2009年监测到东安、孝感、上高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已有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的抗性有增长趋势,2006到2009年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由敏感至低水平抗性(<6.9倍)发展到了中水平至高水平抗性(13.5~43.3倍);由于2005年吡虫啉在高抗地区的禁用,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上升速度加快,2009年已处于低水平至中水平抗性阶段(7.0~14.4倍)。这表明在吡虫啉、氟虫腈被禁用后,大面积单一使用噻嗪酮进行防治,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有可能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抗性筛选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的发展呈不规则的“S”形,第5代前抗性上升很慢,第5~15代间迅速上升,第15代后上升再次变慢。利用选育的抗甲胺磷褐飞虱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遗传形式。结果显示,正交和反交子代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5130和0.4673,表明抗性主效基因是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利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曲线分析法,初步判断抗性遗传不是单基因控制的;卡方(χ^2)测验进一步证实,抗性遗传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控制。抗性筛选全过程和F5~F13的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2190和0.2457,说明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产生的速率较快,出现高抗性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