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鳖腐皮病血液病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患有腐皮病的中华鳖的血液病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鳖的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外形上均有较大变形,甚至破碎,淋巴细胞个体增大;从生理指标值上来看,病鳖的红细胞数目减少,白细胞数目尤其是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红细胞脆性增加,沉降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腐皮病的免疫预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对中华鳖毒力最强的P-1菌株,经扩大培养制成灭活福尔马林菌苗(F-AH)及Span白油佐剂菌苗(Z-AH),对中华鳖进行了F-AH菌苗的1次注射、2次注射及Z-AH菌苗的注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受免疫组鳖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凝集抗体效价及脾脏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鳖,免疫保护力均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鳖均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从而证实这两株菌株是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经对菌体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特种水产养殖尤其是养鳖业迅猛发展,养殖生产上经常出现繁杂多样的鳖类病变,一些生产者因不具备科研检测处理等手段往往对此束手无策.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水产馆快速养鳖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与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动物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发现导致鳖病变死亡的是单胞菌引起的腐皮病,发病初期病鳖的四肢、颈部、尾部等处皮肤脱落,深者见骨、流血、甚至失明.与此同时,通过对江苏、上海、温州、北京、辽宁及秦皇岛市的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比照,现总结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药敏试验,该病对呋喃哂林、呋喃唑酮和红霉素较敏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3.15、6.25和12.5 ug/mL.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腐皮病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病理,认为腐皮病的病原是气单胞菌属的两个种(或亚种),并通过具有病例阐述了腐皮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泰蒂 《水利渔业》2003,23(1):61-62
对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药敏试验,该病对呋喃哂林、呋喃唑酮和红霉素较敏感,抑制细菌生产的最低浓度分别为3.15、6.25和12.5μg/mL。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腐皮病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红玲 《淡水渔业》2000,30(4):33-35
由于我国养鳖业的迅猛发展 ,随之而来的病发生较多。近来农业展览馆水产馆与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动物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发现鳖病中发病率较高的是单胞菌引起的腐皮病 ,该病初期病鳖的四肢、颈部、尾部等处的皮肤溃烂 ,皮肤组织变白 ,变黄 ;后期溃烂处皮肤脱落 ,深者见骨 ,流血 ,甚至失明。与此同时 ,对江苏、上海、温州、北京、辽宁及本市的该病进行了调查及研究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病鳖来自各地送检的病鳖 ,均具有典型的腐皮病症状 ,幼鳖由北京农展馆提供 ,鲫鱼购自秦皇岛 ,小鼠来自秦皇岛第二医院 ,兔购自昌黎…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腐皮病病原菌及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崔青曼  张跃红 《水利渔业》1998,(5):13-14,35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人工感染,经菌株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实均为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且为嗜水气单有民菌。同时进行了该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筛选了15种最佳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以原绵霉为原发病原、继发嗜水气单胞菌的日本鳗鲡腐皮病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外观症状:病鱼体表粘液斑块状脱落,皮肤坏死、溃烂,有出血和炎性渗出物。组织病理变化:烂鳃,鳃丝固有结构崩解;皮肤坏死,肌纤维融解、消失;心肌纤维紊乱、坏死,肌间炎性细胞浸润,血栓;肝脏肿大、空泡、坏死;脾出血,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肠道粘膜上皮脱落、坏死,固有膜炎性白细胞浸润;肾脏受损严重,广泛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肿胀、坏死,肾小球萎缩,囊腔内出现血球。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体及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及生理生化性鉴定;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鳖的肝、脾、肾脏的组织病理,并在肝、脾、肾的细胞质和肾细胞核里发现有病毒呈圆球形状,直径20~30nm和40nm。白底板病分离出毒力较强的细菌可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白底板病的肝、脾、肾脏均表现广泛、系统性的组织坏死,肝、肾组织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腐皮病的主要致病菌,从湖南省湘阴县中华鳖养殖场采取已呈明显发病症状且频死的中华鳖10只,从背甲和腹甲病灶处分离到6株菌株,通过分离纯化培养,挑选出2株优势菌株,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人工感染试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产碱杆菌(Bacillus al-caligen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致病菌均对青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丙氟哌酸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推荐药物。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原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7,21(4):428-433
从中华鳖病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15.
牛蛙腐皮病的血液与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蛙腐皮病是危害牛蛙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过对牛蛙腐皮病的血液、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与正常牛蛙进行对比,揭示牛蛙腐皮病的血液、组织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病机理,为牛蛙腐皮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穿孔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是体壁溃烂穿孔。本试验分别测定了患穿孔病中华鳖和健康中华鳖血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球蛋白、白蛋白、肌酣、尿素氮、葡萄糖、钠、氯、钙等10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病鳖血清谷草转氨酶、葡萄糖、钙的含量都非常显著高于健康鳘,而尿素氮、钠、氯都显著低于健康鳖。这些血清特性变化表明,病鳖的肝、肾、心等发生了严重的病变.揭示了中华鳖穿孔病血清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理组织学研究方廖琼陈昌琼何成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重庆632460)本文作者对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部分组织器官作病理分析,以期对鳖出血性肠炎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实验室水族箱饲养稚鳖,体重50—75克,共4只,3雄...  相似文献   

18.
乌鳢腐皮病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腐皮病的 主要眼观病 变是病鱼体 表鳞片脱落,皮 肤溃烂,有出 血和炎 性渗出 物。主要组织学所见是局部皮肤和骨骼肌急性炎症反 应和坏死。肝 脂肪变性,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肝脏和肾脏细胞肿胀,线粒体结构模糊、空泡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连德 《水产学报》1998,22(2):129-135
运用病理解剖,显微与亚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温室养殖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肝脏是该病最严重的病灶,按病程发展的病理变化和典型临床症状,划分为I~Ⅳ时期。病鳖表现出肝损害所致的组织炎症反应,肝细胞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肝性水肿和血肿,肝细胞坏死,肝组织硬变和腹水等病理特征。随着病程的发展,肝脏由功能不全到功能衰竭,直至病鳖死亡。文中还探讨了该病的致病因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患病的美国青蛙(Rana grylio)皮肤组织中分离到3个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皮1-3为致病菌。经VITEK-AMS-60自动鉴定系统鉴定为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该菌对红霉素、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8种药物敏感;对氯霉素、四环素等5种药物有耐受性。组织病理研究表明:该菌引起肝脏、肾病和皮肤发生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