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49-250
通过截取沈阳市气象站(54342)2013年5月的观测资料进行影响蒸发的主成分分析研究,来确定各气象要素对蒸发的影响比重,结果表明,影响蒸发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其次为风速,风速在影响蒸发中起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沙地土壤蒸发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与沙地土壤蒸发能力有关的18个影响因子系列的主成分,研究土壤蒸发能力的影响因子。[结果]通过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删减和剩余变量的舍弃分析,最终确定的主成分是由11个因变量共同构成的综合向量,它们所对应的载荷都达到了75%以上,并将沙地土壤蒸发能力的影响因子分为3类:温度因素、湿度因素、风速因素。在众多影响因子中,距地面高2.0m处的风速和相对湿度突出,它们所对应的因子累计载荷值分别是94.3%、94.2%。[结论]距离地面高2.0 m处的气象因子对土壤蒸发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覆膜开孔率对潜水蒸发和地温的影响,并揭示水热之间的关系。【方法】2012-07-29-09-13,在新疆库尔勒巴州灌溉试验站,采用潜水蒸发试验,研究覆膜开孔率分别为0.78%,2.40%,4.80%和100%时,潜水蒸发和0~20cm土层地温的变化,并分析了潜水蒸发与地温的关系。【结果】单位面积累积潜水蒸发量、潜水蒸发系数均随着覆膜开孔率的增加而增大,覆膜开孔率为0.78%,2.40%,4.80%时对应的蒸发抑制率分别为71.27%,70.44%和65.51%。单位面积累积潜水蒸发量与覆膜开孔率和时间之间呈复杂的幂函数关系;一天当中的潜水蒸发主要集中在20:00-0:00和04:00-10:00,而12:00-18:00的潜水蒸发速率接近于0;相同土层深度下地温变幅随覆膜开孔率的增加而增大。覆膜开孔率相同时,地温变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覆膜开孔率越小,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幅越小;同时,土壤剖面温度上高下低时,潜水蒸发受到抑制,反之则有利于潜水蒸发。【结论】覆膜能够有效抑制蒸发并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晚上潜水蒸发大于白天,这与新疆地区土壤剖面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求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后沙生灌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本文利用微型蒸渗仪对盐池沙区的流动沙地、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土壤蒸发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2014年盐池降雨、风速、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土壤机械组成分别与土壤蒸发的关系。结果表明:1) 植被恢复区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土壤蒸发总量比流动沙地分别高出27.91%和40.23%;2) 油蒿和沙柳样地黏粒含量比流动沙地分别高出220.59%和173.53%,油蒿样地和沙柳样地黏粒和粉粒的总含量比流动沙地分别高出63%和98%;3) 油蒿和沙柳样地土壤蒸发与风速、太阳辐射、温度等气象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与太阳辐射相关性显著。因此,在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后,土壤蒸发有增大的趋势,这很可能与植被恢复后土壤中黏粒和粉粒含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2012-2015年的森林火灾发生与相关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和大气压)历史数据,将每月林火发生次数与当月和前月的气象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四川省南部地区和西昌气象站周围200km范围内的地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象因子的前期积累与森林火灾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等环境因素的不同,气象因子对林火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影响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前月相对湿度和前月风速,林火发生次数随湿度的下降和风速的上升而增加,以四川省南部地区为研究区域时,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0和4.599,而以西昌气象站周围200km范围内地区为研究区域时,相关系数则为-0.156和6.679。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宽甸气象站1978-2017年的气象资料,对宽甸县近40年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宽甸县的年均蒸发量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蒸发量在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春夏两季的蒸发量较多,占全年蒸发量的70%;蒸发量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春季蒸发量的主要因子;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总云量是影响夏秋季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温度为影响冬季蒸发量的主要因子;冬季总云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土壤质地对潜水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质地土壤埋深为0m时潜水的蒸发与大气蒸发能力间的关系,研究了地表蒸发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不同埋深的潜水蒸发情况,提出了用土壤粘粒含量表示的潜水蒸发公式,并计算了不同土壤在不同潜水埋深时的潜水蒸发量。  相似文献   

8.
于伟娟  姜万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48-8649,8672
气象探测环境是整个气象探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气象探测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气象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对汤阴县气象局1964~2008年的温度、风速、日照、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测站环境变化导致年平均气温增加,且随时间序数增加明显,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减少,对年降水量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土壤温度对于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过程有重要作用,其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对改善红壤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分析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不同土壤深度(10,20,40,80,100 cm)下的土壤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变化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趋于平缓;(2)不同作物地土壤温度在根系以上部分存在一定差异;(3)影响土壤温度的气象因子按影响程度排列分别为: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4)与土温相关关系显著的气温、水汽压、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作为自变量来构建关于不同土层深度土温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均高于0.9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临沭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62—2014年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日照、蒸发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观测场周围建筑障碍物的增多,临沭站年平均气温增加,年平均风速减小,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减少,年平均相对湿度减小,年降水量相对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影响平阳地区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浙江省平阳县气象观测站2010年全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对平阳县气象站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蒸发量与日均气温、日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影响日蒸发量的因子中,日照时数无论其单独作用或与除日均风速外的其他气象因子的协同作用都较大;日均气温85%以上主要表现在直接作用上;日均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的协同作用最大;日均风速影响小主要体现在与其他要素的协同作用上。根据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应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检验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以天山西部山区为研究区,选取研究区气象要素监测较完整的遥测站点和临近气象站的气象要素,用彭曼-蒙特斯公式和Hargreaves—Samani公式计算气象数据缺测条件下山区水面蒸发量,以遥测站实测水面蒸发量为标准,对彭曼-蒙特斯公式和Hargreaves—Samani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区水面蒸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而风速、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较小。Hargreaves—Samani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水面蒸发的变化趋势较一致且优于彭曼-蒙特斯公式,对于气象数据缺测条件下山区蒸发量较适合。  相似文献   

13.
赵建彪 《北京农业》2012,(3):188-189
温度、湿度、风速以及日照时间等对日蒸发量都有影响,利用视觉直观的散点图和定量化的相关系数对嵩山站与蒸发有关的这4个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得出对于嵩山站湿度和日照对蒸发量影响最大,温度次之,而风速无影响。其中只有湿度与蒸发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58a本溪山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3—2010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风速、水汽压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本溪山区近58 a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山区年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5.64 mm/10 a,6种气象因素对蒸发的决定程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降水量饱和差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年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对蒸发量的决定作用也很大。蒸发量增加是由本溪山区日照减少、风速减小、暖干化趋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杨雪艳  姚国友  田广元  杨光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94-18896,18903
利用东北地区1971-2006年43个气象台站大风、气温以及全球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和Yamamoto法、差值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大风的多时间尺度和空间的气候变化特点、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其与全球气温、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风气候趋势为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3 d/10 a,且在1988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由大风偏多期转为大风偏少期。东北地区大风与全球气温、东北地区气温变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大风偏多期与冷期相对应,大风偏少期与暖期对应,东北地区大风由多转少与东北地区气温由低转高同步发生。  相似文献   

16.
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纬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植胶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对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在大区域尺度上研究跨纬度分布特征,以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为影响因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纬度上升而有升高的趋势,与年累积温度和年均蒸发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大区域尺度上,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气候因子对沙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子柱  刘世增  马全林  贺访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954-4955,4997
通过对影响沙葱生长气候因子关联度的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沙葱生长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结果表明:水汽压、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气温是影响沙葱高生长的主要因子;地表温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和气压是影响沙葱高生长的次要因子。日照时数是影响沙葱粗生长的主要因子;平均风速、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蒸发量、地表温度、气温和气压是影响沙葱粗生长的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郝学宁  李岳坦  李滨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05-19409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47.75 mm/10a。各季节的蒸发量除秋季没有变化外,其他各季以7.33~19.57 mm/10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冬季减幅最小;就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而言,青海湖流域各站的年蒸发皿蒸发量除刚察站外,其他各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2.36~75.63 mm/10a。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幅度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速率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对蒸发也会产生影响。[结论]该研究对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