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单边带通信及其优点我们知道,一个载波信号u_c(t)=U_(cm)cosω_ct,经过单音频信号u_Ω(t)=U_Ω_mcos Ωt调制后所得到的调幅波信号为 u(t)=(U_(cm)+U_Ω_mcosΩt)cosω_ct =U_(cm)(1+mcos Ωt)cosω_ct =U_(cm)cosω_ct+m/2U_(cm)cos(ω_c+Ω)t+m/2U_(cm)cos(cos(ω_c—Ω)t式中: U_(cm)——载波信号的振幅值;ω_c——载波信号的角频率; U Ω_m——单音频信号的振幅值;Ω——单音频信号的角频率; m——调幅系数或调幅度,m=U Ω_m/U_(cm)。  相似文献   

2.
海松 《渔业现代化》1995,22(1):26-29
6 GPS测速 运动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在动态定位的同时,也可利用多普勒效应测出载体的速度。 在大地直角坐标系中,接收机与卫星的距离可表示为:R_i=[(X_i-X_u)~2+(Y_i-Y_u)~2+(Z_i-Z_u)~2]~(1/2)+C△t_u……(71)式中,X_i、Y_i、Z_i为卫星坐标,X_u、Y_u、Z_u为运动载体坐标,△t_u为GPS接收机钟差,C为电波传播速度。 将(71)式对时间微分后,就是距离的变化率,也就是运动载体与卫星间的相对速度,它可用下式表示、  相似文献   

3.
9 关于提高动态定位精度的措施9.1 利用多普勒效应平滑定位: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随机干扰,在某些时刻的定位数据波动较大,与用户载体的实际运动情况并不相符。为此,对一系列的定位数据要进行平滑处理。积分多普勒是措施之一。其方法是对每经过一个△t后,有一个多普勒计数N,测出比N值,再进一步求出伪距的变化量。设i时刻的伪距估值为,△t前的估值为,则(94)而估值,可以i个△t时间进行估值。其方法R_(oi)=1/(i+1)sum from j=1 to i()(95)式中的值可以用载体未动前的已知纬度取得,也可以在未运动前在静态下用统计平均的方法求得较准确的值。式中项标用“”表示估值,用“一”表示测量值。  相似文献   

4.
庹云 《水生态学杂志》2012,33(6):109-113
对采集自袁河(宜春市袁州区段)的140尾花(鱼骨)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测量分析.鳍式:背鳍Ⅲ,7~8;臀鳍Ⅲ,6;胸鳍Ⅰ,16 ~18;腹鳍Ⅰ,7~8.食物以摇蚊幼虫、藻类和软体动物为主.由1~5龄组成,2龄组比例最高,占45%.2龄生长速度最快.体长与年龄关系L=2.828t+9.732,体重与年龄关系W=5.690t2+ 14.74t+15.40,休长与体重关系W=2.2×10-2L2.916.个体绝对怀卵量1 602~47477粒,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回归关系F=1996L-23159,单位体长怀卵量114.23 ~1 684粒/cm,单位体重怀卵量21 ~288粒/g.袁河花(鱼骨)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个体小型化.捕捞规格应为体长大于21.45 cm、体重大于133.3 g.  相似文献   

5.
以2017年5 6月和910月在怒江上游察瓦龙县至那曲县江段采集的225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为研究对象,对比脊椎骨和微耳石两种鉴定年龄材料,分析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微耳石判别年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裸腹叶须鱼优势体长为101~250 mm,占总样本的78.48%,优势体重为0~150 g,占总样本的91.11%。裸腹叶须鱼种群由1~10龄和13龄11个年龄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3~5龄,占样本总数的66.22%,其中4龄鱼数量最多,占样本总数的27.56%,高龄鱼较少。体长与体重的拟合关系式为:W=2×10-5 L2.8644(R2=0.9893,n=225),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 t=699.571-e-0.0615(t+0.842 9),W t=2 816.821-e-0.0615(t+0.842 9)2.8644,生长系数k为0.0615,表明怒江上游裸腹叶须鱼为缓慢生长型鱼类。拟合生长速度方程,生长加速度方程得出年龄生长拐点t i为16.27龄,对应的体长l i为455.36 mm,对应体重w i为823.42 g。  相似文献   

6.
对五岳水库青梢红鲌的生物学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肠道充塞度从0-3级依次为18%、54%、16%、12% ,未发现有达到4-5级的,(2)雌雄性比为1:1.6;(3)性成熟系数为1.02(雌)和0.70(雄);(4)体重与体长的回归关系式为W=0.0180×L2.8998 (R2=0.941);(5)体长和龄径的关系式为Y=8.0478+0.4770X (R2=0.6226);(6)肥满度平均为1.433,1-4龄分别为1.451、1.420、1.489、1.494;(7)体长与年龄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 = 20.380×( 1–e–0.5600 ( t +1.034 ) ) (R2 = 0.9995)。体重与年龄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Wt = 112.643×( 1–e– 0.5600 ( t +1.034 ) )3 (R2 = 0.9996)。拐点年龄为2.588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自沅水支流無水的137尾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体长范围为40~115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86.1%);体重范围为1.1~23.6 g,优势体重组为3~12 g(占77.4%);共4个年龄组,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93.2%)。体长和耳石半径为直线正相关,L=-9.062+258.896×R(n=132,r2=0.773);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8.557×10~(-6)×L3.134(r2=0.974,n=137),银鮈为异速生长鱼类;以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177.7(1-e-0.235(t+0.193))(r2=0.909),Wt=96.1(1-e-0.235(t+0.193))3.13。估算的拐点年龄为4.7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为120.9 mm和28.7 g。研究表明耳石是银鮈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沅江银鮈的年龄结构趋于简单,面临较大的捕捞压力,渔业主管部门应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自沅水支流無水的137尾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体长范围为40~115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86.1%);体重范围为1.1~23.6 g,优势体重组为3~12 g(占77.4%);共4个年龄组,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93.2%)。体长和耳石半径为直线正相关,L=-9.062+258.896×R(n=132,r2=0.773);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8.557×10~(-6)×L3.134(r2=0.974,n=137),银鮈为异速生长鱼类;以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177.7(1-e-0.235(t+0.193))(r2=0.909),Wt=96.1(1-e-0.235(t+0.193))3.13。估算的拐点年龄为4.7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为120.9 mm和28.7 g。研究表明耳石是银鮈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沅江银鮈的年龄结构趋于简单,面临较大的捕捞压力,渔业主管部门应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长江中游是其重要栖息地。为研究其种群现状,2016—2017年对长江宜昌—荆州江段鲢开展了周年调查,共采集鲢样品470尾。结果显示,鲢的年龄范围为1~7龄,体长范围为18.2~93.8 cm,优势年龄组为3~5龄(72.7%),优势体长组为40~70 cm (77.2%);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4.0413×10~(-5)L~(2.7546)(R~2=0.9297,n=470),为非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104.7[1-e~(-0.1603(t+0.89))], W_t=14.81[1-e~(-0.1603(t+0.89))]~(2.7546);生长参数为φ=3.2448, L_∞=104.7 cm, W_∞=14.81 kg;鲢生长拐点为5.43龄,拐点体长和体重为L_(tp)=66.6827cm,W_(tp)=4.2753kg。本研究表明长江中游鲢种群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恢复,但生长性能出现衰退,建议加强鲢的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体分布等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白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FN=48;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单对5S rDNA信号分布于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大黄鱼的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臂数FN=50;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8号染色体短臂端部;5S rDNA信号9~11对,除一对分布于臂间外,其余全部分布于着丝粒端或短臂端部。综合其他石首鱼核型数据可以推断:厦门白姑鱼呈现原始核型特征,而大黄鱼核型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重排和/或转座衍生的特化核型;石首鱼宏观核型和18S rDNA分布模式总体保守,仅少数物种存在变化,而5S rDNA位点的分布模式存在高度的种间变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石首鱼物种间核型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石首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白缘?(Liobagrus marginatus)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在金沙江支流黑水河采集白缘?244尾,分析其年龄结构、生长特性和生活史类型,并通过脊椎骨进行其年龄鉴定。结果显示,黑水河白缘?由5个年龄组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占50.4%。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10-5L2.78 (R2=0.947),全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 =133. 13 [1 - e-0.24 (t+1.92)]和Wt = 24.02 [1- e-0.24 (t+1.92)]2.78。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均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2.34龄,拐点体长85.19 mm,拐点体重6.30 g。通过模糊聚类法分析,确认白缘?属于r-选择鱼类。研究表明,白缘?的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其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白缘?的捕捞规格应该高于其拐点年龄,即体长大于85.19 mm,体重大于6.30 g。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3)黄河口南岸滩涂泥螺密度均值为16.7 ind/m2,明显高于北岸的0.6 ind/m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各断面泥螺密度(x)与泥螺个体的平均壳长(y)变化趋势相反,其关系式为:y=-0.180 1x+19.184,R2=0.776,呈显著相关(P<0.05),泥螺的个体规格与密度成反比,即泥螺密度越高的站位,个体规格越小;4)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泥螺种群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5) 泥螺种群密度与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回归关系显著(P<0.05),说明食物可能是影响泥螺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是中国围网渔业最主要的作业海域。由于渔场存在年际间的剧烈变动,掌握渔场时空变动的预报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通过上海开创公司围网2011–2014年的渔捞日志数据,从Ni?o3.4指数和TAO数据(海洋表面温度和海表风)获得的海洋环境变量,采用时滞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渔场变动和渔场环境变动的规律;寻找合适的预报因子和延迟数;建立回归预报模型。在2011–2014年各月海洋环境分布图和渔场中心分布图中,发现渔场中心的变动和风场、温度场变动都有明显的关系。在时滞相关分析中发现:(1)中心渔场经度和180°E与165°E平均纬向风速异常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9和0.82,前者滞后1月,后者同步;和180°E与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和–0.41,前者滞后2月,后者同步;和29℃等温线经度最大相关系数0.75,同步;和Ni?o3.4指数同步,相关系数为0.47。(2)中心渔场纬度与180°E平均纬向风速异常、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都是正相关,相关指数分别0.55和0.63,延迟2个月和1个月;而与该两处的纬向风速变异负相关,相关性都低于0.5,延迟3个月和同步;和Ni?o3.4指数相关性不显著。(3)通过逐步最优回归拟合,获得了中心渔场的回归方程分别为:GC_Lon=137.534+2.36159UA_165_t+0.159159SST_29_t,GC_Lat=0.236156+0.51587UA_165_(t–1)–1.12848VA_165_t。在渔场经度模型中,最优模型包括了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和29℃等温线经度值,模型相关指数平方R~2为0.72;而经度模型中,最优模型包括了165°E平均经向风速异常和纬向风速异常,其相关指数平方R~2为0.34。在预报模型预报结果中,预报结果和实际值在经度和纬度上都存在2度以上误差,产生差异原因是船队的在东部海域购买作业许可天数不够,而西部有余所致;模型的预报结果和中国租赁船队的渔场中心经度误差在0.5°以内,纬度误差在1.5°左右,较为理想。该研究发现了风速异常和温度线分布对渔场移动有显著性影响,但风速变异较少获得关注,尤其是位于165°E和180°E的纬向风速变异对渔场的影响超过了29℃等温线。这一发现可用于以后相关研究,以及建立的预报模型的可供围网公司购买渔业许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低温适应下锯缘青蟹肌肉及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孔祥会 《水产学报》2006,30(5):603-610
研究主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低温适应3周的锯缘青蟹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肌肉中脂肪酸C16:0随饲养温度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5);C18:0却在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20:5随着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16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1);∑C20却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 EPA+DHA随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而EPA/DHA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低温适应下锯缘青蟹肌肉细胞膜脂肪酸C18:2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但随养殖温度的降低逐渐降低;低温适应下C18:1降低,在5 ℃组 显著降低(P<0.05);C18:0低温适应下也显著降低(P<0.01);C20:5低温适应下上升,但仅在15 ℃适应下显著上升(P<0.05)。C22:6低温环境下降低,在5 ℃和10 ℃组显著下降(P<0.05)。C20:1,C20:4和C20:3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或P<0.05),肌肉细胞膜中∑C18低温环境下降低,而∑C20低温下增加,并且均在5 ℃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C22低温适应下降低,仅10 ℃下降明显(P<0.05),∑SFA低温环境下显著降低(P<0.05或P<0.01);∑UFA低温环境下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低温适应下饱和指数∑SFA/∑UFA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低温适应下的升高主要是∑PUFA-ω6升高,EPA+DHA低温适应下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EPA/DHA仅5 ℃组显著上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低温适应下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是处于不断合成和转化的动态之中。与肌肉组织相比较,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大,其脂肪酸饱和指数在低温适应下显著下降。细胞膜对低温环境的敏感反应说明低温适应和生理稳态维持过程中细胞膜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