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北林蛙油是林蛙冬眠前膨大的输卵管组织,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因其具有多重药用和保健作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尽管东北林蛙养殖已成为广大农林水产养殖户增收的手段,但有关东北林蛙油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对东北林蛙油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林蛙输卵管的组织解剖结构、激素与东北林蛙输卵管膨大形成蛙油关系等的综述,剖析了当前东北林蛙油形成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深入研究东北林蛙油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蛙红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主要危害体质瘦弱的幼蛙及成蛙.目前,对林蛙红腿病的临床诊断还是依赖临床观察、解剖及一般细菌学检查方法,其检测速度和准确性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常规的血清学方法也存在灵敏度低、非特异性反应多等缺点.PCR技术的发展为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试验旨在初步建立林蛙红腿病的PCR检测技术,为进一步开展红腿病病原AH基因的表达以及进行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蛙是东北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之一,其雌性输卵管的干制品即中药学上的哈士蟆油,无论食用还是药用均具有较高价值.目前在东北地区已经广泛开展了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和半人工养殖.在养殖林蛙时,蝌蚪的饲养管理极为重要,特别是饲料的营养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的经济效益.本试验利用营养结构不同的4组饲料,在中国林蛙蝌蚪期进行喂养,研究其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速度、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   ……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林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蛙科蛙属,是一种药肉兼用的珍稀两栖动物。因此,近年来对林蛙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目前对林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方面,而对其形成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见。所以,为进一步研究林蛙的消化吸收机制及对疾病防治方面提供确实可靠的形态学理论依据,现对中国林蛙消化道的形态特征及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甘肃中西部地区中国林蛙的秋季种群结构及生长率特点。结果表明:中国林蛙生长率在三地区间差别不明显,蝌蚪期营养状态决定了变态幼蛙的体型,也影响成蛙的体型大小。甘肃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中国林蛙种群衰退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甘肃中西部地区中国林蛙的秋季种群结构及生长率特点。结果表明:中国林蛙生长率在三地区间差别不明显,蝌蚪期营养状态决定了变态幼蛙体型,也影响成蛙的体型大小,甘肃中西部大部分中国林蛙种群衰退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就是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性,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从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的一种集约化养殖方法。全人工养殖林蛙使林蛙生产走向高密度、集约化、快速化、科学化的道路,提高了林蛙的回收率,稳定了林蛙的收成;扩大了林蛙饲养区域,在庭院、平原地区都可以用全人工方式养殖中国林蛙。  相似文献   

8.
<正>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重要经济动物,在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上与中国林蛙、日本林蛙、昭觉林蛙、黑龙江林蛙等非常相似,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优势物种。东北林蛙皮肤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三套防御系统,其中,皮肤抗菌肽是先天性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粗提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  相似文献   

9.
林蛙是我国重要的集食用和药用为一体的珍贵两栖类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林蛙药用历史悠久,我国很多地区林蛙资源丰富。林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林蛙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林蛙科研、养殖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中国林蛙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其发展对策,即中国的林蛙产...  相似文献   

10.
东北林蛙因其具有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关于东北林蛙养殖和生态学的研究。文章着重介绍温度对东北林蛙生长发育、性别分化的影响和营养因子对东北林蛙变态期的影响,同时就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在东北林蛙养殖中应注意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绿头鸭(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肌肉营养组成和价值,为绿头鸭肉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选择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60只(每个品种各30只,公母各半),依照国家标准测定胸肌粗蛋白质、粗脂肪、胆固醇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组成和含量,并对胸肌进行氨基酸评价及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白羽绿头鸭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含量大于0.01%的氨基酸,其中白羽绿头鸭肌肉苏氨酸、组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赖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13种含量均大于0.01%的脂肪酸,其中白羽绿头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9种矿物质元素(钠、镁、钾、钙、锰、铁、铜、锌和硒),两种绿头鸭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到8种维生素,白羽绿头鸭肌肉维生素B1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维生素D和维生素E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氨基酸比例接近世卫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猪的毛色类型、猪的毛色遗传模式,着重综述了猪毛色基因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This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study the nutritional content and value of the muscles of two mallards (White feather mallard and mallard),and provide basic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llard meat products.60 White feathered mallards and mallards (30 for each breed,half of male and female) were chosen,and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pectoral muscle crude protein,crude fat,cholesterol,amino acids,fatty acids,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national standards and the nutritional values of muscle were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in muscle of White feather mallar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allard (P<0.05).17 kinds of amino acids with contents higher than 0.01% were detected in the muscles of the two kinds of mallards,among which the contents of threonine,histidine,serine and proline in the muscles of the White feather mallar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allard (P<0.05).The contents of lysine,glutamate and arginin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allard (P<0.05).13 kinds of fatty acids with contents higher than 0.01% were detected,and the contents of stearic acid and oleic aci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allard.9 mineral elements (sodium,magnesium,potassium,calcium,manganese,iron,copper,zinc and selenium) in two kinds of mallards were detected,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mallards (P>0.05).8 kinds of vitamins were detected,and the content of vitamin B1 in muscle of White feather mallar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lard (P<0.05),but the contents of vitamin D and vitamin 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allard (P<0.05).The ratio of amino acids in muscle of two kinds of mallards was close to the ideal model recommended by WHO,which was rich in mineral elements and vitamins for human body,and had a broa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探讨初乳饲喂次数对娟姗犊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初生重接近的健康娟姗犊牛20 头,随机分为4 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II组和III组,每组5 头犊牛,试验期为60 天。4 组犊牛出生当日饲喂两次初乳,首次初乳量按照体重的10.0%进行灌服,第2次初乳于出生后6~8 h按照体重的5.0%进行饲喂。4 组犊牛出生当日在产房饲养,2日龄时均转为室外犊牛岛单栏饲养。2日龄后,对照组每天上午06:00和下午16:00时各饲喂常乳1次,2~6日龄每次饲喂1.50 L,7~20日龄每次饲喂1.80 L,21~35日龄每次饲喂2.50 L,36~60日龄每次饲喂3.00 L,自7日龄开始犊牛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继续饲喂初乳至犊牛2日龄、4日龄、6日龄后再饲喂常乳,饲喂时间和饲喂量与对照组一致。结果表明:(1)在饲喂初乳后48 h、72 h、96 h,试验组与对照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均差异显著(p<0.05),120 h、144 h、168 h,试验Ⅰ组与对照组比较,犊牛血清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Ⅲ组血清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2)随着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可有效降低犊牛20日龄内腹泻发生率,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较对照组比较犊牛腹泻发生率分别降低9.5%、22.5%、36.5%,治疗犊牛腹泻总成本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2.0 元、43.2 元、76.8 元,3 组试验组犊牛成活率为100.0%。(3)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使0~60日龄娟姗犊牛平均日增重(ADG)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日增重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增加16.7 g、33.3 g、80.0 g。试验Ⅱ组、Ⅲ组较试验Ⅰ组ADG差异也极显著(p<0.01)。综合考虑,建议娟姗犊牛饲喂初乳至6日龄,可降低犊牛腹泻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提高犊牛成活率及ADG。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高产虾青素酵母菌株摇瓶发酵条件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碳源以葡萄糖为宜,氮源以硫酸铵为宜,葡萄糖、硫酸铵、磷酸二氢钾、酵母膏和番茄汁最适添加量分别为4%、0.4%、0.4%、0.6%和0.6%,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5,最适培养温度为22 ℃,最适装液量以50 mL/500 mL(发酵液体积/三角瓶体积)。  相似文献   

16.
李敏  林炎丽  杨富裕 《草地学报》2017,(6):1239-1244
试验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乳白耙菌(Irpex lacteus)、虫拟蜡菌(Ceriporiopsis subvermispora)3种白腐真菌及其混合菌对柳枝稷进行预处理,研究白腐真菌种类、时间、温度、水分、菌液量对柳枝稷降解的影响,为柳枝稷的生物预处理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乳白耙菌和虫拟蜡菌两两之间均无拮抗反应,可以相互混合生长;当温度为28°C,加水5mL,菌液量为1mL时,混合真菌对木质素的降解与单一白腐真菌相比并没有优势,在3种白腐真菌中,乳白耙菌效果最好,几乎不降解纤维素,并且在第20天时木质素降解率达到最高为36.63%;当改变条件时,发现温度为28°C,水分为5mL,菌液量为3mL是乳白耙菌对柳枝稷进行预处理20d效果最好的条件,此时木质素降解率最高为63.45%,半纤维素降解率为24.82%,而纤维素和空白组差异不显著。因此,在三种白腐真菌中,乳白耙菌对柳枝稷的预处理效果最好,木质素降解率最高,半纤维素略有降解,而且几乎不降解纤维素。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23日~8月5日和8月7~13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研究了4只蓝鹇(2♂2♀)、3只白鹇(1♂2♀)和5只白腹锦鸡(2♂3♀)的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雉类的各种行为类型都相似,但不同雉类间各种行为发生频次有差异。白腹锦鸡、蓝鹇和白鹇的休息行为分别在8:00、9:00和10:00达到日高峰,分别为12.05次/h、28.39次/h和14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运动相关行为分别在7:00、8:00、9:00出现峰值,为19.29次/h、21.76次/h、24.90次/h;10:00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运动相关行为发生频次都出现了白昼的第一个谷值,分别为6.71次/h、9.29次/h、15.19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梳理行为9:00出现谷值分别为7.64次/h、8.05次/h、11.67次/h,10:00出现峰值分别为17.25次/h、21.19次/h、21.0次/h。3种雉鸡的采食行为的日节律相似。  相似文献   

18.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基本理论创新,教学指导思想确定、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建立及推广、教材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学研产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草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草业科学人才。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相应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5个金柑属品种、枳壳、软枝酸橘及广西土柠檬实生苗为材料,进行复水成活率、旱害指数、叶片相对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脯氨酸等生理指标及隶属函数的综合分析,为柑橘抗性砧木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胁迫20d复水后的成活率融安滑皮金柑和长寿金柑最高,为100%,软枝酸橘最低,为88.9%;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各品种的旱害指数呈上升趋势,长寿金柑的旱害指数最低,为0.25,软枝酸橘的旱害指数最高,为0.61;从叶片相对含水量的结果来看,长寿金柑的变化幅度最小,软枝酸橘的变化幅度最大,在第18d时分别为61.19%和37.85%;3种保护酶之间相互协同作用减轻植株受害程度,其活性变化幅度与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变化相似。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得出各品种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长寿金柑>枳壳>融安滑皮金柑>融安金柑>山金柑>广西土柠檬>金枣>软枝酸橘。  相似文献   

20.
为检测从内蒙古发病牛场分离到的3株牛支原体(HS2019、HSZ2019、HSS2019)的致病性,对其进行本动物回归试验,通过观察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组织器官中支原体载量,分析3株支原体的毒力。结果显示,3株牛支原体回归牛体后均使试验牛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解剖可观察到试验牛肺部损伤以及肺脏与胸腔粘连的病理变化,其中HS2019株较其他两株引起的症状与病变更为明显,组织脏器中的载菌量最高。结果表明,这3株支原体均有致病性,其中HS2019株致病性最强,可作为今后疫苗研制的预备菌株。本研究既为国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菌株资源,也为今后牛支原体的免疫攻毒试验提供了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