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分离获得的四川西充蚕区类似浓核病的病原病毒,直径为20±2nm、含SSDNA和四种结构蛋白亚基的球状粒子,各蛋白亚基分子量为VP_1 31000、VP_2 52000、VP_3 58000、VP_4 72000,这些性状同BmDNV基本相似。笔者认为,西充蚕区发生的类似浓核病的病蚕中,所含的病原为浓核病毒,定名为四川株浓核病毒(四川株DNV),该病毒感染蚕称为浓核病蚕。DID试验证明该病毒的抗原性与中国株相同。  相似文献   

2.
3.
<正> 养蚕中流行的家蚕浓核病,是造成蚕茧歉收的原因之一。本病是由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感染蚕体后引起发病的,这种病毒是一种没有包涵体的昆虫病毒,与过去报导的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不同,浓核病病毒为直径21nm的球状粒子,病毒核酸为单链DNA,侵入家蚕中肠,在园筒细胞核内形成病毒粒子,而传染性软化病病毒为单链RNA,直径约27nm的球状粒子,侵染家蚕中肠杯状细胞,在细胞质内形成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4.
剖取浓核病蚕的新鲜肠组织,在pH7.2的磷酸级冲液中捣碎,经用氯仿反复抽提澄清,硫酸铵盐析,结合3000r/min常温低速离心分离纯化本病毒,得到了紫外吸收高峰260nm、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纯净的病毒悬液,将此病毒液制备抗血清,得到了效价在1024特异性强的抗血清.用此抗血清对浓核的病蚕进行各种早期诊断时,免疫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法,一般在感染后24—36小时检出,间接荧光抗体法12—24小时就能检出.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出早的特点,在当前富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蚕浓核病病毒流行病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家蚕浓核病毒(DNV)的毒力、感染力、自然生存力,对几个理化因子的稳定性及病毒的扩散范围和宿主域等。证明DNV具有极强的毒力和蚕座感染力,其自然生存力的强弱,受到生存环境和病毒存在状态的影响,最适的生存场所是土壤,最适的生存条件是低温多湿,最适的生存状态是病毒存在于蚕组织内,DNV对目前常用消毒药剂的抵抗力弱;自然扩散力小;桑卷叶蛾和桑螟可能是家蚕DNV的健康带毒者。  相似文献   

6.
7.
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俭  张志芳 《蚕业科学》1997,23(2):97-99
采用添食病毒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进行了抗浓核病调查,发现28个抗病品种,并从秋丰、白玉中选育出抗浓核病品系黑抗、白抗;进而把眼纹全黑基因(bl)导入抗病个体,第15染色体上同时具有抗浓核病基因(nsd-Z)和斑纹基因眼纹全黑(bl),从而育成了带斑纹标志的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D01、D02。创建了利用斑纹基因作遗传标记,不用添毒的抗浓核病品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蚕浓核病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关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特征及分类、复制机制、病理作用以及家蚕浓核病的病征、诊断、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并介绍了家蚕对三种浓核病病毒的抗性机制,提出防治家蚕浓核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选育抗浓核病蚕品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病毒提纯、电镜观察、病毒核酸性状鉴定、病毒蛋白测定、血清学反应、品种感染性及理化因素处理等方法对广东蚕区采集的家蚕浓核病病毒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广东家蚕浓核病病毒为直径20nm左右的球状粒子;病毒核酸为单链DNA;顺德株病毒蛋白有6个亚基,南海株病毒蛋白有4个亚基;其它理化性状均与中国株DNV相似。因此认为,广东蚕区发生的浓核病病毒亦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浓核病毒属(Densovirus)。但顺德株病毒除有直径20nm的粒子外,还观察到有直径较小的球状粒子,病毒蛋白构成与中国株DNV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广东各株浓核病病毒对高温、甲醛、漂白粉、石灰浆等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家蚕浓核病     
<正> 一、发现浓核病的经过软化病历来是威胁养蚕的主要蚕病。凡病蚕出现体躯失去弹性、停食、毙死后尸体软化腐烂等症状的蚕病统称为软化病。我国与日本先后在1959年、1960年查明了这类软化病中。有的起因于病毒感染,此后把这类软化病称为传染性软化病(或称病毒性软化病)。后来,日本把各地发现的病毒进行分离继代,研究了不同病毒株的化学性状,弄清  相似文献   

11.
周乃明  洪健 《蚕业科学》1990,16(3):145-148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家蚕前胸腺超微形态的变化.在四龄龄初细胞基底膜很致密,细胞核不规则形.四龄中期以后.基底膜疏松,而呈纤维状,细胞核以细分枝伸向细胞全域.线粒体形状呈多态,马蹄状和环状线粒体明显增多.在四龄眠中和五龄吐丝期,细胞质中出现大型液胞和裂隙状液胞,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一般是龄的后期比前期发达.  相似文献   

12.
家蚕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浓缩胶3.3%,分离胶6.5%,分析家蚕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表明,家蚕血淋巴SOD在大部分供试品种中能明显看到两茶酶带,少数品种只能见到两条弱带或仅存在一条活性带。品种间酶带的宽度及染色程度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家蚕血淋巴SOD以Cu/Zn-SOD型为主,少数品种中亦可能存在Mn-SOD型与Fe-SOD型。家蚕肠液SOD同工酶也有两条弱酶带,其SOD酶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13.
大田常用杀菌剂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大田常用20种杀菌剂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结果表明:家蚕对其中11种杀菌剂农药有一定的毒性反应,表现轻微的症状.杀菌剂农药对家蚕的触杀毒力和残毒期因杀菌剂品种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家蚕对杀菌剂农药的抗性因龄期大小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若干家蚕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不同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抗性强的是东34(R系),最敏感的是华七(S系),其LD_(50)(μg/g)的相对倍数为5.9。进一步杂交试验显示,大部分组合的杂种F_1已代对叶蝉散的抗性比两亲强,有杂种优势现象,部分组合还表现出超亲优势,且母本对杂种F_1代抗性的影响大于父本;从东34与华七这对组合的F_1、F_2 及其回交后代分析,它们对叶蝉散的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稻虱净对家蚕毒性和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稻桑混栽区,施用浓度约1000ppm稻虱净时,将被污染的桑叶饲蚕,或在实验室用约1000ppm稻虱净从一龄蚕连续添毒,均能对家蚕造成慢性中毒,发生迟眠蚕,多营下茧和烂茧,全茧量、茧层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家蚕品种性状维持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叶式存  龚大刚 《蚕业科学》1991,17(4):208-211
本文分析了品种退化的原因,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维持品种性状的方法。重点阐述了母种继代的蛾区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家蚕人工饲料防腐剂DF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F作为家蚕人工饲料的防腐剂,试验其防腐效果。结果表明,DF在高温多湿的养蚕环境中对家蚕人工饲料中的霉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防腐效果明显优于山梨酸和丙酸等防腐剂,添加2000ppm剂量,即可使饲料30天不生霉菌。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蚕体发育无不良影响,其成本也比较便宜。  相似文献   

18.
家蚕饲料效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农  徐卫华 《蚕业科学》1992,18(2):71-76
试验采用不同蚕品种和不同世代设计,研究了饲料效率在不同系统间、世代间,品种间的表现,发现F_1的饲料效率介于两亲本之间,几乎不存在杂种优势,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经饲料效率的遗传研究查明,控制叶丝转化率的基因在7对以上,控制茧重转化率的基因在12对以上。基因效应中上位性效应起重要作用,叶丝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加性效应控制;茧重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显性×加性效应控制,确定了叶丝转化率和茧重转化率的位点互作属重叠型。此外还估算了遗传力、平均显性度和基因数目等遗传参数,并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建红  高玮 《蚕业科学》1990,16(3):140-144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家蚕质型病毒多角体大多数为8角六面体和12角八面体两种形状.三龄家蚕被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9天后.病毒在中肠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完成病毒的装配,并形成病毒多角体.但在一些细胞核内发现块状多角体蛋白,这种多角体似乎不包含病毒粒子.主要细胞器的病理变化亦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家蚕脑神经分泌细胞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骆琦  徐凤梅 《蚕业科学》1991,17(1):29-32
发现家蚕脑中央群神经分泌细胞中的A细胞的神经分泌物存在于家蚕一切化性品种的幼虫、蛹、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但其数量在不同化性品种中存在着明显差异,有滞育多化性农42、无滞育多化性白皮淡的脑中央群A细胞中的神经分泌物,明显多于一化性罗尼3号和二化性苏5。查明中央群,侧群的B细胞也存在于家蚕不同化性品种中。第一次指出B细胞中也存在液泡。系统调查了A、B两种分秘细胞以及A细胞中的液泡在家蚕中最早出现的时期及存在期等。并对神经分泌细胞在各个时期的生长规律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