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蟹综合种养是崇明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崇明生态岛是亚太地区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但丰富的鸟类资源也对稻蟹种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研究首先初步调查了崇明稻蟹种养区域的主要鸟类组成,比较了不同稻蟹种养模式下主要鸟害种类和发生时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两种生态防鸟方式的防鸟效果和投入产出情况。结果表明:(1)崇明稻蟹池塘的常见鸟类有13种,其中鹭类种类最多,为6种;(2)纯养蟹池塘主要危害种类为鹭类,危害时间主要为秋冬季,稻蟹共作池塘的主要危害鸟类为鹭类、麻雀和喜鹊等,麻雀和喜鹊的危害时间主要为水稻播种期、灌浆期和成熟期;(3)尼龙线防护成本较低,适合于纯养蟹池塘,该方法一次性投入为1 443元/hm2;线网防护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高达5 096元/hm2,考虑折旧后的成本约为1 999元/hm2,该方法适合于稻蟹共生池塘,防鸟效果较好。因此,对稻蟹综合种养而言,采用线网结合的防护方式,辅以稻草人等视觉驱鸟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生作为一种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复合种养模式,具有较好的生产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于2021年在岳池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进行稻虾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试验,从稻田质量要求、田间工程实施、防逃设施、清沟消毒等方面分析了稻虾共生的稻田基础技术体系;从水稻品种选择、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水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稻虾共生的水稻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从种苗投放、水质要求、水草移植、饲料投喂、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介绍了稻田养虾的技术要点;客观分析了稻虾养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稻虾养殖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通过稻田改造、水草种植与养护及微生物制剂应用等方法,人工模拟河蟹生长的生态环境,对稻蟹生态种养水环境进行管理实现水稻与河蟹互利共生及水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提高水稻品质和河蟹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5.
为实现稻田立体种养,提高稻田效益,在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开展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引进了"光合1号"河蟹,总结了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结果表明,示范区每667 m2平均产河蟹12.03 kg,稻谷618 kg,稻蟹种养成本1538元,产值3662元;3.33 hm2示范区稻蟹种养总产值18.31万元,总成本7.69万元,纯收益...  相似文献   

6.
参考辽宁省盘锦市稻蟹种养模式,摸索蟹田管理方法,分析效益来源,取得了稻蟹产量达到7~8 kg/666.7m2,才能达到投产平衡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河北冀东稻区水稻种植面积8万hm2左右,其中生态种养面积约有4 000 hm2。本文介绍了冀东稻区稻田养蟹、养鱼、养泥鳅3种主要种养模式,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稻田种养模式必将成为冀东稻区的主推模式。  相似文献   

8.
9.
为分析稻蟹共作和蟹单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利用Miseq平台对微生物16S rRNA基因V4区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两种模式下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显示:两种模式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门,肠道中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水体中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Armatimonadetes菌门;底泥中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两种模式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属,肠道中有14个,水体中有18个,底泥中有13个。稻蟹共作与蟹单作肠道、水体、底泥的Chao、ACE丰富度指数,以及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通过对两种模式下水体、土壤及肠道中具有显著差异(P0.05)的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红杆菌属(Rhodobacter)、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较分析后发现:一些厌氧、高亚硝酸盐环境下的常见优势菌属在蟹单作水体、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稻蟹共作,稻蟹共作条件下养殖河蟹的肠道微生物构成上更接近野生河蟹,其肠道细菌群落特点也反映出共作养殖环境优于单作模式,且有利于河蟹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盐碱地稻蟹种养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在黄河口盐碱地进行为期180天的稻蟹共作试验(雌蟹:雄蟹=1:1),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1.5 inds/m2、0.75 inds/m2和0.38 inds/m2,分别记为D150,D075,D038组)对河蟹生长和养殖性能、可食组织系数、生化组成、生理代谢、饵料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河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升高,而产量和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 < 0.05)。(2)各密度组的河蟹可食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无显著差异。(3)随着养殖密度降低,雌、雄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雌蟹的肝胰腺总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 < 0.05)。(4)就生理指标而言,雌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活力随养殖密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类似地,雄蟹肝胰腺中ALP活力在D038组最高(P < 0.05),而肝胰腺中MDA含量和血清中T-AOC显著降低,在D038组最低(P < 0.05)。(5)不同放养密度下河蟹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39.39 % ~ 52.33 %),且随养殖密度的降低,食源中饲料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食源种本底蟹占比呈下降趋势。(6)各组的部分总收入和部分总利润无显著差异,D038组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综上所述,虽高密度组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收入,但低放养密度组的河蟹取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且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黄河口盐碱地的稻蟹模式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为0.38inds/m2。  相似文献   

11.
田间试验研究了25%西草净WP等5种药剂对养蟹稻田水绵的防除效果及对河蟹的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药剂处理对养蟹稻田水绵均有一定的防除效果,其中以36%喷克1500g/hm2、45%三苯基乙酸锡WP900g/hm2、25%西草净WP1500g/hm23种药剂处理药效持久、稳定,对水稻、河蟹安全,推荐为稻蟹生态种养田防除水绵的轮换使用药剂。  相似文献   

12.
在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基础上,将河蟹养殖引入稻田,建立鱼—蟹—稻共生系统,旨在进一步利用稻田水体和空间,更好地控制稻田病虫害,提高稻田养殖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17—2018年在江苏省靖江市开展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本文探讨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来看,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2年平均纯收益达195 168元/hm2;且利用稻鳖共生关系,避免农药、化肥的施用,能有效改善稻田种养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稻鸭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绿色农业理念的兴起,稻鸭种养技术在全国广大稻区进一步推广。通过设计无鸭-不施药、有鸭-不施药、无鸭-施药和有鸭-施药4个处理,小区面积667 m~2;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并以稻谷收购价和稻米出厂价2种价格,以小区为单位分析4个处理2017和2018年稻田的相对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无鸭-不施药处理投入少,产出值相对较高;无鸭-施药及有鸭-施药处理水稻产量高,表观效益也较好。以2017年为例,无鸭-不施药处理相对经济效益以稻谷收购价和稻米出厂价计,产值分别为1 518.30、1 603.32元;有鸭-不施药处理因有鸭苗和养护的投入,且水稻产量较低,最终相对经济效益分别为1 397.52和1 213.17元;无鸭-施药处理虽有农药投入,但水稻产量较高,最终相对经济效益较高,分别为1 677.80和1 616.66元;有鸭-施药处理有农药和鸭苗的双重投入,虽然稻谷产量较高,且有养鸭产出,但最终相对经济效益只有1 461.82和1 128.07元。综合而言,从经济效益出发,如果有鸭-不施药处理能创建绿色大米甚至有机大米等品牌,稻米出厂价将会翻番,其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5.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鳖生态种养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与稻鳖共生、互利互惠的关系,通过稻田改造及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使稻、鳖在同一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实现产品提质、效益增加、环境优化的一种新型综合生态种养技术。本文总结了稻鳖种养技术,包括基地规划、基地选择、稻田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鳖养殖等,并对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防治稻蟹生态种养田水稻稻瘟病的安全、高效新型杀菌剂,对30%嘧菌酯.咪鲜胺SC、6%春雷霉素WP、75%三环唑WG、40%稻瘟灵EC、75%肟菌.戊唑醇WG等5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并对河蟹安全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种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河蟹安全无害,30%嘧菌酯.咪鲜胺SC600 ml/hm2;6%春雷霉素WP 600 g/hm2;75%三环唑WG 450 g/hm2;40%稻瘟灵EC1 500 ml/hm2;75%肟菌.戊唑醇WG 225 g/hm2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58%、72.18%、83.39%、79.21%和84.15%。从5种药剂对河蟹安全性及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看,可以作为稻蟹生态种养田稻瘟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7.
以沈稻4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研究3种药剂对稻蟹生态种养田河蟹的安全性及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药剂在正常使用浓度下对河蟹的生长安全,对水稻纹叶枯病防治效果良好,可以作为稻蟹生态种养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广泛调查长江下游地区稻渔共作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稻渔共作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蟹苗放养主要以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为主,体重绝对生长曲线均呈"S"形,1龄蟹种体重随体宽的增加呈指数式生长;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的环境适应期分别约为1个月、2个月,增重最快期分别为9月、8月;河蟹放养规格不同时,其日增重与体重的增加随放养规格的提高而提高,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产量比1龄蟹种分别高17.58%、13.20%;栽培植物为常优1号水稻时,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商品蟹规格最高,分别为58.2%、72.5 g/只。蟹产量以种植水草为高;稻渔(蟹)共作各模式的纯收入差异显著,以"常优1号 1龄蟹种"模式为最高,达2.507万元/hm2。  相似文献   

19.
虾稻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是提高稻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绿色和无公害水稻生产的重要举措。该文对虾稻生态种养殖模式的探索背景、关键环节、技术要点及应用情况进行探讨,以利于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作是近几年主推的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之一,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生产实践,围绕稻鸭共作呈现出的除草控害、除虫防病、施肥改土、中耕浑水、刺激生长、药肥双减和稻米鸭肉品质双提升等优势特点,分析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围绕品种选择、田块选择、设施建设、科学管理和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稻鸭绿色种养技术,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和普通农户推广应用稻鸭共作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