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茶间作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整体优于露天,其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长度、百芽重以及株高、冠幅、基部茎粗等指标均高于露天,但新梢最早萌发期稍迟于露天,叶色黄化程度稍低于露天。栽种11个月后的茶苗成活率(74. 5%)显著高于露天(14. 6%)。同时,松茶间作茶苗新梢日光灼伤程度明显轻于露天,最高叶温(37. 51℃)低于露天(43. 13℃),且叶温超过35℃的时长也仅为露天的1/4。松茶间作模式下的‘黄金芽’新梢叶片水浸出物(45. 66%)、茶多酚(18. 33%)、酚氨比(5. 75)显著高于露天,而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露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纯茶园和茶树间作巨菌草茶园的生态环境(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茶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茶园间作巨菌草能有效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说明茶树间作巨菌草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能够促进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7,(2):12-14
对间作两年食用菌,间作一年食用菌和单作茶园3种大叶茶树栽培模式茶园的茶叶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我们就土壤因素对茶叶产量的形成差异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茶菌间作两年处理的茶园产量相对更高,一年茶菌间作茶园次之,单作茶园最少。茶菌间作共生从三个方面改善土壤环境:(1)菌包的间作提高了土壤水分;(2)降低了土壤容重;(3)改变土壤易酸化的特性,提高其pH值。  相似文献   

4.
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作茶园和梨-茶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间作梨树对茶园微域气候、茶树生长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作梨树可有效调节茶园光照,夏季正午时分可使茶园光照强度明显降低;也可调节茶园水分和温度,间作茶园夏季日间气温较纯茶园低1.1 ~8.2℃,空气相对湿度较纯茶园高3.0%~7.1%,改善了茶园小气候;间作茶园还可促进茶树生长,使茶树氮代谢加强,提高了茶叶品质;间作茶园还能增加茶园经济效益,使茶农增收25.2%~28.5%.说明间作梨树对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5~25 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栽培提高0.92℃,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高于平作栽培19.1 g/kg和315 m3/hm2。垄作栽培在灌水量比平作减少1200 m3/hm2的条件下,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为16895.3 kg/hm2,增产达14.97%;水分利用效率为26.61 kg/(hm2·mm),节水1268.4 m3/hm2。从增产节水的角度来看,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明显优于平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的综合调控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覆盖稻草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及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连续4 a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并采用DP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茶树土壤关键层次(0~20 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促进了蚯蚓的生长,使茶树-立地环境-伴生生物群落处于良好的自我动态调节状态。【结论】两种生物措施综合调控了茶园生态环境,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结论】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在增收两季大豆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8.
茶树-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茶树与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在盛夏季节,间作能降低茶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改善土壤温度和物理性状,且随着间作密度的增加其效应更加明显.试验表明茶树-苜蓿的合理间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促进茶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桐粮间作生态模式的生态效应,本研究进行了桐粮间作与单作粮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桐粮间作区比单作粮区能充分利用光照、积温、水资源、土壤养分,且对空气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桐树‖小麦—大豆间作比小麦—大豆单作粮模式光能利用率提高0.49%;空气温度冬季提高0.2~1.6℃、夏季减低0.3~1.1℃;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7%,且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具有防风固沙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对信阳毛是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及提高土壤养分.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较纯茶园也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容质量、毛管孔隙度、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及产量等指标,研究马铃薯露地平种、起垄覆膜两种栽培模式下使用生物炭对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生物炭对马铃薯土壤物理性状及水分运移均有明显影响,随着生物炭使用量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均呈现递增趋势,土壤容质量均呈现递减趋势,毛管孔隙度呈现递增趋势,耕层自然含水量都有小幅增加;起垄覆膜栽培模式条件下,生物炭蓄水能力优于露地平种栽培;露地平种栽培实现高产的最佳使用量为20 t/hm~2,起垄覆膜栽培实现高产的最佳使用量为10 t/hm~2.  相似文献   

12.
汉中茶区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江波  杨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64-5866
为了充分利用汉中茶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笔者根据汉中地区1971~2010年的气候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汉中茶区的光、温、水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各茶区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在14.0℃以上,≥10℃活动积温一般在3 941~4 554℃.d,持续天数为208~225 d,茶树冻害在汉中表现并不明显,全年平均无霜期在211~246 d;各茶区年降水量在779.8~1 279.5 mm,在茶树生长期内(4~10月)月均降水量均在100.0 mm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81%,年干燥度在0.57~0.99,空气比较湿润;全年日照百分率为29%~38%。可见,汉中各茶区的光、温、水等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冬季低温、伏旱、冬旱对茶树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茶叶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3.
以茶树品种福鼎为材料,分别开展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5个因子的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影响茶树扦插枝条发育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为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20-25℃的土壤温度会加速扦插枝条愈伤组织的形成及不定根的生长,而最适宜扦插枝条生长发育的田间持水量范围为80%-90%;空气温湿度及光照强度对扦插枝条发育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地上部分发育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幼龄茶园中间作药用植物对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单作茶园为对照,间作元胡、紫云英和菘蓝3种药用植物为处理,测定茶园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药用植物可有效降低茶园空气温度,增加茶园空气湿度,其中菘蓝间作效果最佳;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所提高,土壤有效氮在成熟采收期含量高,有效磷在不同发育期含量都高,有效钾在发育中期含量高,且均高于单作茶园,其中菘蓝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最高;在发育中期,菘蓝间作茶园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间作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土壤有效钾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土壤pH和有效钾呈正相关。茶园间作药用植物能明显改善幼龄茶园土壤和小气候环境,保障幼龄茶树生长,尽快达到采摘标准,使茶农及时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5.
贵州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茶树生长适宜的条件:最适生长温度15~25℃,最适年均降雨1 500mm,土壤最适pH值4.5~5.5、富含有机质。介绍了贵州茶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区茶树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马铃薯露地平种、起垄覆膜两种栽培模式下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动态影响的研究,通过测定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及毛管孔隙度、土壤贮水量及耗水量、产量等指标,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使用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发现生物炭对马铃薯土壤物理性状及水分运移均有明显影响,随着生物炭使用量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均呈现递增趋势,土壤容重均呈现递减趋势,毛管孔隙度呈现递增趋势,耕层自然含水量都有小幅增加;起垄覆膜栽培模式条件下,生物炭蓄水能力优于露地平种栽培;露地平种栽培实现高产的最佳使用量为20 t/hm2,起垄覆膜栽培实现高产的最佳使用量为10 t/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膜覆盖对垄体地温及玉米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玉米沟垄种植模式下对垄上覆盖普通地膜、5%生物降解膜及8%生物降解膜后的土壤温度及玉米出苗状况进行了观测.两年结果表明:①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覆盖对土壤均有明显的增温效应,普通地膜、8%及5%生物降解膜表层日均增温分别为3.9、3.46和2.09 ℃,且随着深度的增加,三种地膜的增温效果都逐渐降低;②普通地膜和8%生物降解膜增温效果的年季间变化较小,两年间极差分别为1.95和2.96 ℃,而5%生物降解膜两年间极差为5.35 ℃,年季间变化较大;③地膜和8%生物降解膜覆盖后可将玉米出苗天数分别提前3 d和2 d,而5%生物降解膜覆盖后对出苗情况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圃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胶-茶间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差异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均呈双峰型,即每年有2次虫口高峰,第1个高峰期为5~6月,第2个高峰期为10~11月;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不同间作模式对茶树光合生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4):470-473
以单作茶园为对照,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的杉树间作茶园、梨树间作茶园和桂花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对各茶园土壤养分含量、茶树光合生理指标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了杉树间作茶园的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梨树间作茶园的全钾含量低于单作茶园外,其余指标均为间作茶园高于单作茶园。梨树间作茶园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高,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分别比单作茶园高25%和36%;其他茶园与单作茶园差异不显著。各间作茶园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单作茶园,而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单作茶园。说明间作能提高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茶树的光合生理指标,从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20.
比较苹果-茶间作同中的茶树与邻近未间作茶树叶片,研究其在年生长周期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间作及对照茶树叶片品质差异较大.夏季,间作茶树叶片的角质层、上表皮、下表皮以及叶片厚度均较对照茶树薄,而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则较对照茶树厚,叶质柔软、水浸出物含量高,品质有所改善;而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叶绿素含量较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