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黄瓜(冬瑞)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泥炭、蛭石、珍珠岩为原料进行穴盘基质育苗,将NPK肥料按不同配方配制的营养液对黄瓜幼苗进行灌施,研究了不同NPK施肥配方对黄瓜基质育苗幼苗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种类与施肥量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施用磷肥与黄瓜幼苗株高、根长增长量达到显著相关性,磷是培育优质壮苗的重要元素;氮、磷、钾配合使用是培育优质壮苗的关键。在相同基质条件下,黄瓜穴盘育苗基质中灌施营养液的最佳肥料组合为中氮、高磷、中钾,最佳N、P_2O_5、K_2O比例为2∶2∶1,最佳施肥量:N为0.4 g/L、P_2O_5为0.4 g/L、K_2O为0.2 g/L。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番茄品种普罗旺斯为材料,研究高肥力土壤不同养分投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植株、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磷肥投入能够提高番茄产量,适当增加钾肥投入能够改善番茄品质。综合分析,处理P_3(基肥施P_2O_5 5.100 g/株,追肥施纯N 3.48 g/株、P_2O_5 5.57 g/株、K_2O 4.87 g/株)单株产量最高、口感与营养品质好,较CK1(不施基肥,追肥施纯N 3.77 g/株、P_2O_5 1.51 g/株、K_2O 5.28 g/株)、CK2(不施肥)相比,单株产量分别提高22.85%和77.85%、VC含量分别提高6.68%和21.42%、糖酸比分别提高21.06%和17.93%。但高肥力土壤,氮、磷、钾施用量高会造成植株、果实和土壤中氮、磷、钾养分累积,同时抑制中微量元素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水肥条件协同作用对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肥力利用能力的影响,为新银合欢幼苗栽培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采用室内盆栽控制法培养新银合欢幼苗,设2个水分水平(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50 d)和4个施氮处理[不施氮对照(CK,N_0)、低氮(0.86 g/株,N_1处理)、中氮(1.72 g/株,N_2处理)和高氮(2.58 g/株,N_3处理)],系统测定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新银合欢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及肥力利用效率。【结果】水分条件相同时,施氮均能使新银合欢幼苗总生物量及各营养器官(根、茎和叶)的生物量增加,根占比下降;施肥量相同时,正常浇水可促进幼苗根系以上各形态指标上升,干旱胁迫时,N_3处理可提高幼苗单株总生物量及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干旱胁迫下适量增施氮肥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OD、POD和CAT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酶的协同作用可降低幼苗体内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水肥胁迫对幼苗的伤害。从整个植株氮和磷浓度分布看,全氮含量为叶茎根;全磷含量为根茎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幼苗的氮和磷运转效率及氮素利用率均以N_2处理最高。【结论】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增施氮肥可提高新银合欢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对氮和磷的吸收能力;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中等浓度氮(1.72 g/株)可有效诱导新银合欢幼苗抗氧化保护酶系统活性增强,从而增强其抗旱性,延缓叶片衰老,同时可显著增加幼苗对氮磷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氮素的转运及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水肥耦合处理对竹叶花椒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水肥耦合处理对竹叶花椒幼苗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制定适宜的水肥管理措施促进竹叶花椒生长.【方法】设计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FWC)分别为20%,40%,60%和80%)、氮肥(0,75,150和300 kg/hm~2)、磷肥(0,30,60,120 kg/hm~2)和钾肥(0,75,150,300 kg/hm~2)4因素4水平16个处理的正交试验,通过盆栽控制试验,研究水肥耦合处理对竹叶花椒幼苗生长、土壤水解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和氧化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竹叶花椒幼苗地径、苗高和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均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磷肥或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竹叶花椒幼苗生长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生长隶属度与土壤酶活性隶属度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土壤含水量为62.0%FWC及氮、磷和钾施肥量分别为253.9 kg/hm~2,55.0 kg/hm~2和81.1 kg/hm~2,对提高竹叶花椒土壤肥力和苗木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元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香椿苗高、地径和茎干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分析氮磷钾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对香椿苗高、地径和茎干生物量的效应大小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钾肥对香椿苗木生长的影响不显著。采用10 kg黄心土盆栽培育香椿苗,施N量为4.277 g/盆、施P_2O_5量为2.450 g/盆,苗高生长量最大可达141.96 cm;施N量为4.845 g/盆、施P_2O_5量为2.896 g/盆,地径生长量最大可达16.895 mm;施氮量为4.101 g/盆、施P_2O_5量为2.000 g/盆,茎干生物量最大可达52.529 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氮磷钾(NPK)配方施肥对贵州金花茶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适宜NPK施肥的最佳配方,为金花茶的规模化种植及促进贵州金花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3414”配方施肥试验研究氮(N)、磷(P)、钾(K)3因素不同配比施肥下,贵州金花茶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变化。【结果】施肥能够促进金花茶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施肥处理的苗高、地径及根干重、茎干重和总生物量等生物量指标均较对照(N0P0K0,CK)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T2(N1P2K2)处理苗高增量较大,较CK提高152.61%,地径增量以T9(N2P2K3)较大,较CK提高142.4%;T2总生物量最大,较CK增加225%;除T1外,施肥处理的平均叶宽和叶面积分别较CK提高0.80%~35.28%和1.28%~74.62%;施肥处理影响幼苗根系形态发育,T2的幼苗根表面积(67.95 cm2)和根体积(5.35 cm3)最高,根尖数(377条)最多。【结论】贵州金花茶幼苗生长的最佳施肥配方为N1P2K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18 g /株、12.52 g /株、3.32 g /株),即氮的施用量处于较低水平,磷和钾的施用量处于中等水平时对金花茶幼苗的生长及根系发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水肥耦合对辽西北沙地胡枝子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在辽西北典型的半干旱沙地地区开展了水肥耦合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章古台地区1年生胡枝子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建立了胡枝子生物量的水肥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对胡枝子生物量有显著影响,生物量最高值(43.47 g)出现在高水中氮次低磷组合,即土壤含水率17.52%,施氮量266.8...  相似文献   

8.
水肥耦合对楸树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条件下楸树苗木生长及养分状况,确定楸树苗木合理水肥管理措施。方法本文以楸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置3个水分梯度(30%饱和持水量(FWC)、50%FWC、70%FWC),和4个施肥量(T1(氮0g,磷0g,钾0g)、T2(氮2g,磷1g,钾1.5g)、T3(氮4g,磷2g,钾3g)、T4(氮6g,磷3g,钾4.5g)),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楸树苗木生理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楸树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关系。结果水肥耦合对楸树苗木的形态指标交互作用不显著,苗高、地径、生物量均随水分梯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水分梯度为30%FWC时最好;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均在T3处理达到峰值。苗木养分在T3处理时达到奢养状态,此时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含量最高,再增加施肥会对苗木产生毒害作用,即苗木养分质量分数还在增加但形态指标和养分含量已开始降低。水肥耦合对楸树苗木养分质量分数和养分含量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其养分含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T3处理处达到最大;在水分含量为30%FWC时,施肥对楸树苗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T3、30%FWC处理更有利用苗木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结论水分梯度和施肥量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作用证实,水肥耦合对苗木的质量有一定的提升,30%的饱和持水量和T3处理(氮4g,磷2g,钾3g)结合对楸树苗木育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的生长速率,实现其早花早产,研究了不同基肥和氮、磷、钾配比追肥对金花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鸡粪和垃圾泥作基肥对金花茶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猪粪的效果较差;追肥处理以施中等水平的N和P、低水平的K对金花茶的生长效果最好。金花茶幼苗移栽时施5 kg/株的鸡粪作基肥,在随后的一个生长季节施尿素29.49 g/株、过磷酸钙37.43 g/株、硫酸钾8.98 g/株有利于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氮、磷元素对胡麻幼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砂培试验,以氮、磷为主要试验因子,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氮、磷营养液,浇灌胡麻幼苗,观测对胡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氮磷配施对胡麻幼苗株高、叶面积、干物质日积累量的增加和增长速度影响不同,其中纯N浓度0.030 mol/L、P_2O_5浓度0.001 mol/L处理有益于幼苗株高生长、干物质日积累量增加和增长速度,纯N浓度0.015 mol/L、P_2O_5浓度0.002 mol/L处理有益于幼苗叶面积增加,但是氮、磷配施对胡麻幼苗干物质积累的规律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彩叶草"红色天鹅绒"为试材,采用水、肥2因素3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盆栽彩叶草生物量的影响,以建立彩叶草生物量的水肥耦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肥量是影响彩叶草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基质含水量;随着水肥量的增加,彩叶草生物量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则减小;水肥交互作用显著,具有较好的正效应。经模型寻优,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基质含水量72.38%、施肥量1.22 g/株,此时彩叶草生物量达到7.04 g/株。  相似文献   

12.
水磷耦合对藜麦根系生长、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水肥是旱地农业作物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研究水磷耦合对藜麦根系生长、生物量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探明适合藜麦高产的水磷耦合配比,从而为旱地农业藜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藜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对藜麦整个生长期进行不同灌水(W1、W2、W3分别按照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5%—45%、55%—65%、75%—85%),不同施磷(P0、P1、P2、P3分别为0、0.1、0.2、0.4 g P_2O_5·kg~(-1))耦合处理,测定藜麦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生物量积累以及成熟期产量。【结果】(1)在相同灌水处理下,不同根系参数(根系表面积、根系总长度、最大根长、根系直径、根体积)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大;在相同施磷水平下,根系最大根长与根系总长均在W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65%)下达到最大,根系表面积在低磷水平(P0、P1)下,均表现为W2P0W3P0,W2P1W3P1,高磷水平(P2、P3)下,均表现为W2P2W3P2,W2P3W3P3,根系直径与根系体积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重度干旱胁迫(W1)下,根系活力在P1(0.1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大,其他灌水处理下,根系活力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大。在3种灌水处理下,根系POD、SOD活性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高,而根系MDA含量、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降到最低。(2)适宜的水磷耦合配比(W3P1、W3P2)有利于藜麦各营养器官生物量(茎重、叶重)的积累以及后期产量的形成,而根重、序重在W2P3组合最优。高水处理更有利于植株对茎、叶生物量的分配,低水处理有利于植株对根、序生物量的分配,在重度干旱胁迫(W1)下,高的施磷量(P2与P3)均显著提高了植株对根重与序重的生物量分配。(3)在3种灌水处理下,施磷量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有利于植株顶穗的形成。分枝数、穗数、单株粒重与千粒重均表现出低磷促进,高磷抑制的单峰曲线,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达到峰值;各施磷水平下,单株粒重与千粒重均在正常灌水(W3)达到最大。【结论】适宜的施磷量P2(0.2 g P_2O_5·kg~(-1))可以促进藜麦根系生长,增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根系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藜麦的抗旱能力;适宜的水磷耦合配比(W3P2)有利于藜麦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后期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水肥耦合效应对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当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单株叶面积、根干质量、生物量积累对水肥耦合的响应规律,并确立最佳的灌溉施肥组合。  方法  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RCCD),建立各指标与土壤含水率、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的主效应、单因素和耦合效应对生长的影响。  结果  ①对苗高、地径、单株叶面积、根干质量、生物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各指标的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处理8、处理16、处理18苗木生长情况较好。②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和施氮量对5个指标均有显著正效应,施磷量对地径无显著效应,施钾量对各指标均无显著效应,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含水率、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③单因素效应表明:各指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均呈现出类似“抛物线”的变化趋势,生长速率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速率减缓。④耦合效应表明:土壤含水率×施氮量对苗高、生物量、叶面积、根干质量有显著正效应,土壤含水率×施磷量对苗高、地径、根干质量、生物量有显著正效应,土壤含水率×施钾量对生物量有显著正效应,施氮量×施磷量对叶面积、根干质量、生物量有显著正效应,施氮量×施钾量对地径有显著负效应,水肥间的耦合效应大于肥料间的耦合效应。  结论  栓皮栎苗期水肥需求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含水率、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适宜的水分和施肥配比可促进苗木生长。高水、高氮、高磷、低钾条件下苗木生长情况更好。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9%,氮、磷、钾用量分别为215.3、46.0、18.1 mg·株?1,苗木的苗高可达到45.14 cm,地径达到4.40 mm,根干质量达到6.30 g,生物量达到11.70 g,单株叶面积可达460.83 cm2。图3表2参30  相似文献   

14.
为培育出优质长柱十大功劳容器苗应用于生产,以2年生长柱十大功劳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L_9(3~4)正交设计设置氮(N)、磷(P_2O_5)、钾(K_2O)3因素3水平的施肥试验,研究其对长柱十大功劳容器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长柱十大功劳容器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氮肥效果最为显著,磷/钾肥对不同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长柱十大功劳容器苗的生长、生理指标与N/P_2O_5/K_2O肥施用量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2年生长柱十大功劳容器苗N/P_2O_5/K_2O肥的合理施用量分别为2.37~2.85g/株、1.38~1.76g/株和1.19~1.48g/株。  相似文献   

15.
采用L18(37)正交设计,开展灰木莲幼苗N、P、K配方施肥研究,依据幼苗生长表现和光合作用筛选其适宜N、P、K施肥配方。结果表明,处理8(N 0.668g·株~(-1)、P_2O_51g·株~(-1)和K_2O0.668g·株~(-1))和18(N 0.668g·株~(-1)、P_2O_52g·株~(-1)和K_2O 0.334g·株~(-1))的生长和光合表现最优,其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叶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高314%、88%、598%、282%、83%、56%和37%,而根冠比和胞间CO_2浓度则比对照低70%和14%。N和P显著影响灰木莲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而K对灰木莲幼苗的叶片数和光合作用具有显著影响。影响灰木莲苗高和根冠比的因素次序为NPK,影响其他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的因素次序为PNK。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肥条件对杨树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神木试区因水肥不协调而导致大面积低效低产林的现状,以1龄杨树幼苗为指示植物,采用3因子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水、氮(N)、磷(P)3因子对杨树生物量的协调效应。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水分对杨树生物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和氮肥,说明水分是影响杨树生物量的主导因素。水分和氮肥、氮肥和磷肥间存在交互效应,且水分和氮肥的交互作用>氮肥和磷肥的交互作用,而水分和磷肥的交互作用不明显。3个因素中,N,P2个因素对杨树生物量的边际效应较为敏感,说明合理施肥对改善杨树的生长状况有重要意义。以上结论说明,黄土高原低效低产林改造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土壤含水量,培肥土壤,改善其水肥不协调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作者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泥炭、珍珠岩及蛭石为育苗基质,通过灌施不同浓度的氮、磷、钾肥料配制的营养液,对番茄幼苗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3的NPK施肥水平下番茄幼苗的株高、根体积、干物质重及壮苗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试验条件下,N、P_2O_5、K_2O的最佳施肥比例为1∶2∶2,适宜施肥量分别为0.2 g/L、0.4 g/L、0.4 g/L。  相似文献   

18.
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水平下,草莓一个生育期内土壤中pH值、电导率值、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中EC值、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草莓生育前期大幅下降且生长结束期后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幼苗期水平,其中不同配比施肥对生育期前后土壤酸碱性无显著影响(P0.05);0~20、20~60 cm土层EC值、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施肥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但在施肥量水平达到S-F (N 270 kg/hm~2、P_2O_5 180 kg/hm~2、K_2O 240 kg/hm~2)时,0~20 cm土层土壤EC值达到1.255 mS/cm,硝态氮含量达到532.5 mg/kg,此水平下造成硝态氮在生长结束期的累积,加大土壤盐渍化的产生风险;综合考虑,施肥水平为S-E (N 180 kg/hm~2、P_2O_5 120 kg/hm~2、K_2O 160 kg/hm~2)时,既能满足草莓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可以避免硝态氮的累积,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研究西藏林芝地区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对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讨藏青2000在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和施肥量,以期为该地区藏青2000的大面积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藏青2000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150.0、187.5、225.0、262.5 kg/hm~24种播种量和75 kg/hm~2N+45 kg/hm~2P_2O_5、150 kg/hm~2N+45 kg/hm~2P_2O_5、150 kg/hm~2N+90 kg/hm~2P_2O_5、225 kg/hm~2N+135 kg/hm~2P_2O_5、300 kg/hm~2N+180 kg/hm~2P_2O_55种施肥量,研究青稞基本苗数、茎蘖数、有效穗数、分蘖率、产量及各生育时期株高、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青稞基本苗数、茎蘖数、有效穗数基本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2)增加施肥量可不同程度提高藏青2000的分蘖率,而增加播种量则会不同程度降低分蘖率,其增幅和降幅与施肥量、播种量的增幅不成正比。(3)施肥量和播种量对株高、生物量的影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显现;高肥处理(F5)下的株高、生物量基本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F1);株高随播种量的增加波动下降,生物量则随播种量的增加波动上升;拔节、孕穗期Q4处理的平均株高较Q1处理高,且该生育期内Q4处理的生物量则均明显高于Q1处理。(4)施肥量和播种量过高、过低都会导致产量降低,Q3F4处理组合的产量达3 844 kg/hm~2,仅次于Q1F4处理。由研究结果可知,供试条件下藏青2000在中高等播种量(225.0~262.5 kg/hm~2)配置中等施肥量(纯N 150~225 kg/hm~2,P_2O_590~135 kg/hm~2)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能较好地协调个体和群体间的矛盾,建立较为理想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以玉米品种哲单7号、马铃薯品种紫花白和糜子品种榆糜2号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测土配方试验方案进行府谷县玉米、马铃薯和糜子的配方施肥研究,建立玉米、马铃薯和糜子产量与氮(N)、磷(P_2O_5)、钾(K_2O)施肥量的回归方程,分别得到府谷县玉米、马铃薯和糜子在不同产量水平试点的最佳效益施肥量。结果表明:玉米高产试点N、P_2O_5、K_2O施肥量分别为89.7、62.3和32.9 kg/hm~2,中产试点N、P_2O_5、K_2O施肥量分别为97.2、83.9和0 kg/hm~2;马铃薯中产试点N、P_2O_5、K_2O施肥量分别为124.5、160.4和61.5 kg/hm~2,低产试点N、P_2O_5、K_2O施肥量分别为103.7、14.4和43.8 kg/hm~2;糜子中产试点N、P_2O_5、K_2O施肥量分别为122.7、100.5和25.5 kg/hm~2,低产试点N、P_2O_5、K_2O施肥量分别为57.9、98.1和0 kg/hm~2。基于作物产量、最佳效益施肥量、土壤养分状况和函数模型,拟定府谷县玉米的N、P_2O_5、K_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50~270、30~120和120~240 kg/hm~2,马铃薯的N、P_2O_5、K_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45~120、30~75和75~180 kg/hm~2,糜子的N、P_2O_5、K_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75~120、60~120和0~4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