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江苏沿江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解决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因长期使用而产生高抗性的问题,特进行了7种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60%叶菌唑福美双1 200、900g/hm~2,30%丙硫菌唑戊唑醇750mL/hm~2,35%戊唑醇福美双1800mL/hm~2,25%氰烯菌酯900mL/hm~2+35%戊唑醇福美双900mL/hm~2,25%氰烯菌酯1500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和病穗率防效均较为理想,可替代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特进行了4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戊唑醇SC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小麦生产中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中化学防治药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中的低毒、环保、有效药剂,于2013—2017年对39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的低毒、微毒药剂有80%戊唑醇WP、25%咪鲜胺EW、25%吡唑嘧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5%氰烯菌酯SC,且这5种药剂剂型环保,符合农药减量使用和绿色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要求,可在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涟水县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涟水县小麦产量、质量安全,年均对涟水县小麦生产造成损失达650万kg。2018年涟水县小麦赤霉病系统田自然病穗率达90%,病指达68.83,虽经各方努力仍发病42600hm2,造成损失750万kg,亟须更好防效的药剂进行推广。植保站于2019年4月~6月对赤霉病新药剂丙硫菌唑·戊唑醇与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戊唑醇、咪铜·氟环唑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期找到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航空植保专用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选用航空植保专用药剂8%丙硫菌唑·戊唑醇水性制剂与对照常规药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喷施航空植保专用药剂处理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病指防效分别为79.26%、83.73%,显著高于植保无人机喷施常规药剂处理,与电动喷雾器喷施常规药剂处理相比防治效果和增产幅度也没有降低。另外,药剂处理各小区小麦生长正常,未发现药害症状。因此,在今后的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赤霉病作业中,可推广使用8%丙硫菌唑·戊唑醇水性制剂。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适合宣州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高效药剂,选择200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48%氰烯菌酯·戊唑醇、30%咪鲜胺·戊唑醇、32%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环唑·多菌灵、10%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32%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芸苔素内酯等7种常用药剂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48%氰烯菌酯·戊唑醇、30%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00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的防效最佳,其次为48%氰烯菌酯·戊唑醇,建议在生产中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合寿县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高效药剂,选择48%氰烯·戊唑醇SC、30%丙硫菌唑OD、31%丙环·福美双SC、25%氰烯菌酯SC、40%戊唑·咪鲜胺SE、10%井·腊芽SC (赤灵)、430 g/L戊唑醇SC等7种常用药剂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戊唑醇SC、30%丙硫菌唑OD、31%丙环·福美双SC、40%戊唑·咪鲜胺SE 4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穗率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均达到70%以上,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可以在生产中轮换使用;其中效果最好的为48%氰烯·戊唑醇SC,病穗防治率高达78.86%,可在生产上优先使用,以便提高防效。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江苏省建湖地区小麦赤霉病成为了小麦常发性病害,危害程度加重。针对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主体药剂——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用30多年、防效下降的现实情况,选出19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25%丙硫菌唑SC、80%戊唑醇WP、15%丙硫·戊唑醇SC、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鲜胺WP、25%氰烯菌酯EC等7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均在70%以上,可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出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成本适中的药剂组合,2021年开展了防治小麦赤霉病不同药剂组合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多菌灵+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3个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效较好。多菌灵+戊唑醇组合在防效上虽然表现优异,但仍建议在多菌灵高抗性地区慎用、少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组合成本较高,但在实践中有增产和提高小麦品质、熟相的作用,建议将丙硫菌唑+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两种组合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推药剂;氰烯菌酯对喷雾用水量有一定要求,试验中对病穗率控制效果不理想,可少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咪鲜胺+戊唑醇组合在本次试验中用量已超出该两种药剂组合常规用量1倍以上,防效仍不理想,因此不提倡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真菌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筛选出适合飞防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对多种药剂进行了飞防药效试验。药剂防治试验表明, 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均在89%以上,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次之,40%多菌灵悬浮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差。因此,在小麦抽穗扬花防治关键期,使用含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成分的产品施药2次,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1.
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选择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较好、能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杀菌剂。[方法]通过对40%多酮WP等12种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对比,探讨出最佳的杀菌剂及其用量。[结果]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60%咪锰多菌灵SC、40%多酮WP、40%戊唑多菌灵SC、20%氰烯戊唑醇SC、28%烯肟多菌灵WP等几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在今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当中可以考虑推广使用。[结论]研究结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咪鲜胺·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防治赤霉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咪鲜胺、戊唑醇及二者混配对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咪鲜胺、戊唑醇及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可抑制赤霉病菌菌丝的生长,且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无拮抗作用,按试验配比复配时,以咪鲜胺+戊唑醇(2∶1)的增效作用最好,增效系数为1.58。在供试的几种药剂中,咪鲜胺+戊唑醇(2∶1)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较好,其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21%和86.72%,显著高于其他5种药剂。[结论]试验结果为生产中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重,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产生明显抗性,防效下降,笔者从在小麦赤霉病已登记和尚未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中选择了6大类16 个农药品种,按推荐用量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高效的防治药剂,同时对最佳施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间隔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氯啶·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4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种。戊唑·多菌灵、咪鲜·多菌灵、戊唑醇、申嗪霉素、氰烯菌酯5 个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多菌灵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药种,其中申嗪霉素作为抗菌素类药剂,对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同时明确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年份,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1 次的最佳施药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最佳用药次数为扬花初期、间隔5~7天用药2次,最佳防治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青海各春小麦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成为青海春小麦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轻病田病穗率在2%~9%,重病田可达50%以上,个别田块高达100%。赤霉病的发生主要是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并以黄河、湟水流域,实行小麦和玉米套种或冬春麦混种的地区发病较重。用多菌灵、灭病威、甲基托布津三种杀菌剂,进行大田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其防治效果可达60.50%~88.60%。多菌灵、灭病威、甲基托布津一次和二次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灭病威胶悬剂喷施的有效剂量均为750g/hm^2,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900g/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金良 《农学学报》2016,6(8):18-22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品种,设置4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杀菌剂应用20%三唑酮乳油、7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菊酯悬浮剂,在相同管理水平下,与清水防治处理的小麦对照组进行大区对比示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清水处理的产量532.0 kg/667 m2;参试的4种药剂中,产量最高的是25%氰烯菊酯悬浮剂,产量为564.0 kg/667 m2,比清水处理的增产32.0 kg,增产率6.0%;其次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产量为544.0 kg/667 m2,比清水处理的增产12.0 kg,增产率2.3%;20%三唑酮乳油、7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综上可以看出,小麦赤霉病选用25%氰烯菊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抽穗至扬花期喷施能较好地预防赤霉病的发生,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在青海各小麦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轻病田病穗率在 2 %~ 9% ,重病田可达 5 0 %以上 ,个别田块高达 10 0 %。在青海 ,赤霉病的发生主要是在东部农业区 ,并以黄河、湟水流域实行小麦和玉米套种或冬春麦混种的地区发病重。柴达木地区、海北州发病轻甚至不发病。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各麦区小麦扬花期的气候条件 ,雨日多、雨量大 ,相对湿度大时发病重。赤霉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因品种、病害发生程度不同而不同。不同茬口间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西关中麦区多个县区小麦赤霉病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分析,发现地下水位与小麦赤霉病菌载体玉米残秆的产壳率、产壳指数以及田间病穗率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下水位既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也影响小麦品种的发病程度,因此地下水位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分区指标。据此对关中麦区各县进行了赤霉病流行分区,结果表明,位于渭河平原一、二级阶地老灌区的各县区的有关乡镇为赤霉病的常发重发区,黄土台塬新灌区的有关县区的乡镇为中度流行区,非灌区的有关县区的乡镇为轻度或不发生区。该项研究成果为关中麦区和类似麦区小麦赤霉病分区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砂姜黑土小麦生产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砂姜黑土是一种僵黏瘦瘠,易涝、渍、干旱的中低产土壤。通过对漯河小麦综合试验站5个示范县砂姜黑土地小麦生产的调研,分析当前砂姜黑土小麦生产现状,研究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问题,并提出措施,以为当地的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出适合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剂,提高农民的收益。【方法]试验选用28%烯肟多菌灵、40%多酮、25%多菌灵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28%烯肟多菌灵WP900g/hm2的防治效果要优于常用药剂,但持效性比单一多菌灵药剂差。【结论】在使用28%烯肟多菌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痛时要用2遍药,才能保证防治效果,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8号的选育及其丰产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漯麦8号是漯河市农科院1998年选用鲁麦14为母本、豫麦41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2007008。为了更全面详细了解漯麦8号的生产特性,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论述.并以2004~2005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B组区域试验汇总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等参数分别对漯麦8号和对照品种豫麦49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椎广应用。结果表明,漯麦8号丰产性能高、稳定性能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