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2.
加工型马铃薯原原种扩繁的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加工型马铃薯泉引1号脱毒原原种为材料,按6个密度进行种植试验(行距均为50cm,株距分别为ll、12.5、14.0、16.0、18.5和22.0cm)。结果表明,在闽南泉州的自然条件下,泉引1号种薯产量和单个块茎平均重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单位面积块茎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对植株地上部鲜重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较高密度群体具有发育快、生长旺的特点。在本试验中,株距为11.0cm(每公顷15.0万株)和12.5cm(每公顷13.5万株)时.虽可获得更多的块茎数,但其叶面积增长过快,相互遮荫,光合效率降低,产量低下.小薯比例增多;株距为14.0cm(每公顷12.0万株)和16.0cm(每公顷10.5万株)时,可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同时.由于株距为14.0cm处理的块茎数目明显多于后者,因此,它是泉引1号原原种扩繁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31-8932,8935
[目的]为发挥菏豆19号大豆品种的高产潜力,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开展菏豆19号播期及种植密度试验.播期分别为5月19、30日和6月10、20、30日;种植密度分别为12.00万、17.25万、22.50万、27.75万、33.00万株/hm2.[结果]不同播期对菏豆19号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结荚高度逐渐降低.不同种植密度对菏豆19号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逐渐增加,而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逐渐降低.5月19日播种且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时菏豆19号产量最高,随着播期逐渐推后产量逐渐降低.[结论]要想菏豆19号夺高产应遵循“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鄂玉 14号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公顷 5 2 5万株左右 ;追施纯氮量为每公顷 2 0 7 0~ 2 76 0kg ;适宜追肥方法为 5~ 6叶期追苗肥 (占总追肥量 4 0 % )、11~ 12叶期追穗肥 (占总追肥量60 % ) ,底肥每公顷施芝麻饼 3 0 0kg ,过磷酸钙 4 5 0kg ,氯化钾 2 2 5kg左右 ;适宜播种期为 4月上旬  相似文献   

5.
《山东农业科学》2020,(1):46-52
为探索南疆机采棉适宜种植密度,以中棉所6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南疆阿拉尔研究6个不同种植密度(每公顷9. 0万、12. 0万、15. 0万、18. 0万、21. 0万、24. 0万株)对棉花生长发育、冠层、产量及其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生育期、生长发育、光截获、棉铃分布、产量及其纤维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具体为:在行距(66+10) c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随密度增加,果枝数、叶枝数显著减少,果节长度受到抑制,光截获量增加,棉铃分布向中下部和内部集中,单株成铃数减少,单铃重和霜前花率有所下降,衣分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中,每公顷密度(18. 0~21. 0)万株的各处理产量较高,其中每公顷18. 0万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度平均产量为5 943. 1 kg/hm~2,且其纤维长度和整齐度适中,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最佳;当每公顷密度超过21. 0万株时,各测定指标除整齐度和断裂伸长率之外,其余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南疆棉区棉花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8. 0万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摘要 选育适宜机收芝麻品种皖芝28号,并对其种植密度、适于机械作业的行比配置及施肥水平开展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每公顷22.5万株、宽窄行比为75cm∶15cm、每公顷施225kg尿素+525kg复合肥有利于获得高产。结合生产实践,归纳出江淮地区芝麻机械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吉单159:1993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偏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9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5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2 cm,16~18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40 g。高抗丝黑穗病,抗大斑病,中抗茎腐病。   该品种喜光、喜肥水,适宜密度为每公顷4.2万~4.5万株。施肥时应前轻后重,追肥应适当晚,以控制前期生长过盛。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和晚熟区、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带玉米覆膜地区及山东、贵州、湖北等地区种植。一般公顷产量10 000~12 000 kg。   吉单180:1994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7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05 cm。果穗筒形,穗长21 cm,14~16行,粉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40 g。抗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和茎腐病。   该品种株型收敛,种植密度适宜范围广,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5.5万株,施肥量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区、内蒙古的通辽、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的部分地区种植。平均公顷产量10 074 kg,高产田块可达11 500 kg。   吉单209:1996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熟偏晚单交种,生育期126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65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筒形,穗长20 cm,14~16行,红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9 g,粒大质优。高抗茎腐病、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中感丝黑穗病。   适于我国北方夏玉米早熟区种植。在吉林省中熟和中晚熟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部分地区种植,可获得较高产量,公顷产量为10 000~11 000 kg。   该品种株高、穗位适中,株型半收敛,茎秆坚韧抗倒,适于密植。建议种植密度为平岗地每公顷5.0万株,条件较好地块每公顷6.0万株。东北春玉米区春季气温低,播种到出苗时间较长,种子易受丝黑穗病侵染。因此,应在气温高出苗快的最佳时期播种,并进行种子包衣,以防止或减轻丝黑穗病发生。   吉单131 B:1987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6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650℃左右。株高30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筒形,穗长22 cm,16~18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5 g。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抗倒伏。   该品种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的部分地区种植,一般公顷产量可达8 500~9 500 kg。   吉单304:1994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31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800℃左右。株高264 cm,穗位高100 cm。果穗筒形,穗长20.3 cm,18行左右,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 g。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适于吉林省水肥条件较好的晚熟区种植,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2万~4.5万株,一般公顷产量在10 0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1张绿1号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以绿豆92-9为母本,当地名优品种"张家口鹦哥绿豆"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3年通过专家鉴定。1.1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播生育期95 d左右,植株半蔓,株高6070 cm,主茎分枝470 cm,主茎分枝46个,单株荚数236个,单株荚数2328个,荚长11 cm左右,荚粒数928个,荚长11 cm左右,荚粒数911粒。经农业部谷物检测中心检测粗蛋白25.88%,粗脂肪0.87%,粗淀粉54.26%,其中粗蛋白含量较对照张家口鹦哥绿豆高3.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学特性及防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拿大一枝黄花主茎一生可着生约340张叶片,平均株高255 cm,植株生长速度为1.2 cm/d,叶片生长速度为1.8片/d.9月初顶端长出花苞,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花,每朵花的花期约为11 d.于10月下旬至11上旬种子开始成熟.每朵花从开放到种子成熟平均需30 d左右.11月初进入秋季出苗期.4月初为化学除草的最适时期,41%农达100倍液幼苗期及成株期2次施药防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菜·油两用”优质油菜轻简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优质油菜“赣油杂1号”,在稻田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当主茎伸长20~30cm时,摘去主茎12cm左右,每公顷可采摘3750kg左右的菜薹作蔬菜用,然后,油菜正常成熟,每公顷可收油菜籽2868kg,比不摘菜薹的增产7.5%,增加收入5623.5元/hm2,实现了菜、油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吉单156:1992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7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株高290 cm,穗位高125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3 cm, 14~16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 g。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较抗倒伏。 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部分地区种植。平均公顷产量在9 000~10 000 kg,高产地块可达11 000 kg以上。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株左右。 吉单222:1997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35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900℃左右。晚于“丹玉13”3~5 d。株高280 cm,穗位高115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0 cm,16~18行,红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2 g。高抗茎腐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该品种株型收敛,根系发达抗倒。 适于吉林省水肥条件较好的晚熟区及辽宁省北部地区种植。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6.0万株,平均公顷产量10 000 kg以上。 四密21: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8年育成。1995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9 d,需≥10℃活动积温2 700℃。株高265 cm,穗位高90 cm,叶片收敛上举,耐密植,果穗粗大,穗长22 cm,每穗16~18行,百粒重39 g,单穗粒重210 g,产籽率82%。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晚熟区及丹玉13适应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6万株为宜,平均公顷产量10 000~12 000 kg。 四单19: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4年育成的中熟玉米单交种。经1 992年黑龙江省、1993年吉林省、1994年内蒙古、199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单19属高淀粉中熟玉米单交种,生育期124 d,需≥10℃活动积温2 550℃。种子拱土力强,早发性好。株高265 cm,穗位高100 cm,穗长22 cm,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40 g以上,单穗粒重230 g,淀粉含量74.58%,比一般品种高3%~5%。 对肥水条件要求不严,适于吉林省的中熟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5万~5.5万株,平均公顷产量为10 000 kg左右。 四密25: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9年育成。1996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5 d,需≥10℃活动积温2 600℃。株高250 cm,穗位高90 cm,穗长20 cm,穗行数16行,百粒重40 g,在公顷保苗6万株条件下单穗粒重200 g左右。叶片收敛,根系发达,活秆成熟。 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种植,凡适合本育9的区域均可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6万株,平均公顷产量10 770 kg,比本育9增产13%。 四早6号: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6年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经1992年黑龙江省、1993年吉林省、199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生育期116 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株高225 cm,穗位高70 cm,穗长23 cm,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7.5 g,淀粉含量74.99%。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适于吉林省东部半山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内蒙古的兴安盟和哲盟等地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5万~5.5万株,平均公顷产量为8 304.4 kg。 黄莫: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7年育成。属中晚熟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8 d,需≥10℃活动积温2 600℃左右,株高270 cm,穗位高110cm,穗长20 cm,穗行数14~ 16行,百粒重40 g,单穗粒重200 g左右。茎秆坚硬,根系发达,成株21片叶,叶片上举。 该品种喜肥水,清种密度为公顷5.5万~6万株为宜,平均公顷产量10 000 kg左右,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2 0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13.
品种来源: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Ⅱ-32A×恢371配组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特征特性: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7 d,比对照Ⅱ优838长1.1 d。株高123.1 cm,穗长24.3 cm,每公顷有效穗数249.0万穗,每穗总粒数151.6粒,结实率87.3%,千粒重28.6 g。株型适中,主茎总叶片数17叶左右,稃尖紫色,无芒或短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行距和密度对绵单12号产量的影响,设置4个行距50、67、83、100 cm,2个种植密度42 000株/hm2,48 000株/hm2。结果表明,绵单12号在行距50 cm、密度48 000株/公顷时产量最高;在行距100 cm、密度42 000株/公顷时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适当密植留叶枝对鲁棉研36号生育进程、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密度留叶枝较去叶枝处理开花期推迟1~2 d,对吐絮期影响不大。随着密度增加,株高、果枝数、叶枝数均呈降低趋势;不同密度留叶枝处理平均单株有叶枝1.8~2.6个,株高较去叶枝矮1~2 cm。铃重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留叶枝对铃重影响不明显。不同密度留叶枝处理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低于同密度去叶枝处理,减产幅度1.7%~8.1%;每公顷7.5万株(A2)和9.0万株(A3)无论去、留叶枝产量水平都较高,且留叶枝较去叶枝处理减产幅度较小;叶枝对产量的贡献率为3.8%~16.4%,密度越大贡献率越小。密植留叶枝对纤维品质无明显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鲁棉研36号对密度的适应范围较宽,易管理,推行每公顷7.5万株至9.0万株留叶枝简化栽培、减少管理用工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农艺角度探索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的措施。[方法]应用具有一定耐裂角特性的油菜新品种宁杂19号和宁杂21号,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的影响。[结果]直播油菜在11.25万株/hm2~4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机收损失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宁杂19号从7.54%依次下降至4.01%,宁杂21号从7.19%依次下降至3.81%,其中33.75万株/hm2和45.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的总损失率均在5%以下。高密度种植对油菜株型结构有明显调控作用,表现为植株高度降低,单株生物产量下降,分枝数和结角数减少,茎枝间互相交叉、缠结减弱,角果成熟一致性提高,这种变化有利于减少机收时的产量损失。试验还表明,当油菜角果完全黄熟,籽粒含水率降至11%时收割,田间落粒损失占总损失的90%以上,茎杆、果壳等脱粒废去物中的籽粒清选损失,约占总损失的4~8%,而机收时散落于田间的分枝和角果损失仅占总损失的1%左右。田间落粒损失与油菜品种特性、种植密度、生产水平等农艺因素高度相关,清选损失主要决定于收获机械的性能,而田间分枝和角果损失可能与机械性能、操作人员的作业熟练程度有关。[结论]要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必须从农机、农艺2个方面进行协调,才能将机收损失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农艺角度探索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的措施。[方法]应用具有一定耐裂角特性的油菜新品种宁杂19号和宁杂21号,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的影响。[结果]直播油菜在11.25万株/hm2~4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机收损失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宁杂19号从7.54%依次下降至4.01%,宁杂21号从7.19%依次下降至3.81%,其中33.75万株/hm2和45.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的总损失率均在5%以下。高密度种植对油菜株型结构有明显调控作用,表现为植株高度降低,单株生物产量下降,分枝数和结角数减少,茎枝间互相交叉、缠结减弱,角果成熟一致性提高,这种变化有利于减少机收时的产量损失。试验还表明,当油菜角果完全黄熟,籽粒含水率降至11%时收割,田间落粒损失占总损失的90%以上,茎杆、果壳等脱粒废去物中的籽粒清选损失,约占总损失的4~8%,而机收时散落于田间的分枝和角果损失仅占总损失的1%左右。田间落粒损失与油菜品种特性、种植密度、生产水平等农艺因素高度相关,清选损失主要决定于收获机械的性能,而田间分枝和角果损失可能与机械性能、操作人员的作业熟练程度有关。[结论]要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必须从农机、农艺2个方面进行协调,才能将机收损失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8.
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以每公顷16.5万株产量最高,达2382.3kg,分别比每公顷21.0万株、12.0万株、27.0万株、7.5万株增4.65%、8.87%、9.37%、21.07%;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总角果数,然后才是千粒重和角粒数;不同栽培密度影响了植株形态长相的变化,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降低,分枝部位逐渐增高,一次分枝数减少,一次分枝角果数逐渐减少,但主花序角果数占总角果数比例显著提高。可见合理密植主要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总角果数,从而达到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丰花1号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丰花1号花生在东海县的最佳种植密度为:株行距19 cm×40 cm,每穴2苗,种植13.514万穴/hm2左右。此密度下,花生植株长势良好,群体优势明显,最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30-134
选用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种植6万株、6.9万株、7.5万株、8.25万株、9万株共5个密度,于拔节期叶面喷施化控剂"玉黄金"300 mL/hm~2,研究化控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控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每公顷种植8.25万株的密度条件下,化控剂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1 154 kg/hm~2。化控处理能明显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降低植株倒伏率,延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适宜种植密度和化控剂可协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