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正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技术是指利用具备施肥功能的玉米播种机,调整好种子和肥料之间的合适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同时施入土壤的机械化技术。近几年,玉米缓控释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面积也逐年增大。机械化种肥同播技术是打破传统播种和施肥方式的一大进步,该技术既省时省力,又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状,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研发适应宿州市埇桥区玉米生产需求的玉米专用肥料和施肥技术,彻底改变农民不良施肥习惯,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2015年在埇桥区灰古镇进行了夏玉米多种配方肥种肥同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种肥同播是实现减肥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种肥同播即种子侧下方5 cm施省级大配方肥(24-9-12)的纯收益最高,产投比最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鳌镇农户郭瑞清的小麦田头人头攒动,围满了农户。了解后得知,去年种小麦时,他采用了种肥同播技术,种出的小麦长势出奇的好,因而吸引了农户们前来参观。郭瑞清对大家说,去年种小麦,他第一次采用种肥同播技术。以往种小麦,都是按照传统的施肥方式,将肥料撒在地里,翻耕后再播种,后期还需要再追一次肥,而今年采用了种肥同播技术,也就是将芭田肥料和小麦种子播种下去的新方法。这样一来,种子、肥料、人工成本都比原来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李晓晴 《中国农资》2014,(41):18-18
<正>"看,用这个机器多好!既能播种,又能施肥,多省事!"10月11日,在山东德州市临邑县高辛村示范户王培刚家的地头,一群农户围在金正大小麦种肥同播机前议论纷纷:"金正大就是好,农民种地是个宝"。硝基双效肥实现"良机+良肥"有效结合为什么金正大能成为农民种地的宝?"现在农民种地,就想图个省事。"临邑县宿安乡高辛庄农户王培刚说,"过去我种地,一亩地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播种,大约2-3人进行施肥,利用金正大种肥同播技术,种子和肥料一起播到地里,不需要单独人工播种、施肥,一亩地不到一小时就播完了。""小麦种肥同播是我们今年肥料推广的一大突破,预先设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机械化操作实现一次性播种、施肥技术得到快速推广。为探讨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种肥间距对夏玉米成产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特安排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种肥间距以15-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单粒、宽窄行、种肥异位同播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是在玉米播种时,提前设置好种肥同播机械的种与肥、种与种之间的间隔距离,-次性将纯度高、发芽率高的玉米种和缓控释肥料施入田间的一种技术模式,该模式适用于豫北夏玉米铁茬免耕直播区域.  相似文献   

7.
章丘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承担了山东省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是在利用播种施肥机进行播种时,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合理确定缓控释肥种类与施肥量,预先调整好播种机的排种器和排肥器之间的距离,用以保证作物种子与肥料之间有效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缓控释肥一起施下去的一项新型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省时省工,节肥节本,增产增效,推广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每667 m~2可节约100元左右种植成本,玉米产量比传统施肥增产10%以上。文章根据禹州市近年来夏玉米种肥同播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情况,对种肥同播肥料品种的选择及配制、总施肥量的确定、种肥间距对出苗及肥效的影响、不同播种机械应用效果等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总结,为夏玉米种肥机械同播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一次全量侧深施肥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一次全量侧深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播种时一次全量侧深施肥可以不再追肥,打破了传统的耕作程序,解决了机械追肥作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机车进地次数,可降低作业成本;施肥深度可达到10cm,种肥隔离土层厚度达5cm,避免了烧苗;玉米一次全量复合肥深施较常规施肥,有增产趋势,增产6%~7%。  相似文献   

10.
<正>5月13日,鲁西自行研制的玉米种肥同播机在经销商、农户、机播手的见证下,下地播种施肥试验获得各方认可,这标志着鲁西在服务农民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好肥+良机"将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种肥同播成为农民种地的新选择。现在农民种地就想图个省事,过去种地一亩地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播种,2-3人播种,肥料单纯机械施入或撒施,利用种肥同播技术,种子和肥料一起  相似文献   

11.
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施肥方式(处理1:1/2尿素播种前撒施旋耕,1/2尿素返青拔节期追施旋耕;处理2:全部尿素播种前撒施旋耕;处理3:全部控释氮肥播种前撒施旋耕;处理4:全部控释氮肥播种前在种子正下方条施;处理5:全部控释氮肥播种前在种子侧下方条施)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小麦株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数和冬前最大分蘖数以处理2最高,春季最大分蘖数以处理1、3、5较高,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3、4、5的小麦生物量较高,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处理2。小麦产量受穗数影响最大,处理1、3、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9 139、9 097、8 930 kg/hm~2,三者差异不显著;处理2产量最低,为8 407 kg/hm~2,显著低于其余4个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各处理间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处理1、3、5较高,彼此间无显著差异,处理2最低。处理3、4、5在拔节期和孕穗期0~9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与施用尿素的处理1、2差异相对较小(60~90 cm孕穗期差异相对稍大),在小麦收获后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总体上,控释氮肥一次性撒施旋耕和条施于种子侧下方的施肥方式效果较好,既能保证小麦稳产,又能使土壤保持较高的硝态氮含量,从而减轻面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滕康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80-11983,12062
[目的]主要研究播种量与追氮量互作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播种量与追氮量的最优组合。[方法]试验设播种量和追氮量2个因素,施入的氮肥为尿素(N 46%),播种量分3个水平(60、120、180kg/hm2),追氮量分4个水平(0、56、112、168 kg/hm2),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追氮量相同时,播量增大,茎蘖数越多,叶面积指数越大,干物质积累越大。播量相同时,追氮量对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追氮量168 kg/hm2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对应播量的其他3个基追比例处理;不同播量条件下,追氮量对小麦各群体结构指标影响规律不一致,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另外,播量、追氮量对小麦容重、蛋白质含量、出粉率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含水量影响不大;播量、追氮量对小麦面粉品质有一定影响。播量18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时最有利于产量提高;播量12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的籽粒品质协调且最优。[结论]播量、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显著,且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花生茬秋芝麻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从轻简化播种方式入手,研究了3种轻简化播种方式在表土墒情较高及较低的两个年份对芝麻(Sesamum indicum)出苗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收获后随即撒播芝麻种子和肥料,紧接着用旋耕机旋耕一遍的轻简化播种方式能较好地保证芝麻出苗,肥料利用率较高,芝麻生长较好,能获得较高的芝麻产量及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实现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目的,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水稻侧深施肥的效果及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侧深施肥能够促进水稻生育进程,通过增加平米穗数以增加产量,降低蛋白质含量,提高品质。最佳的侧深施肥方法为:秧苗右侧3cm,深5cm,基肥总量减少25%。  相似文献   

1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数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技术。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使我国农业迈向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科学施肥阶段,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测试方法、配肥效率、信息化和系统管理问题。对我国测土施肥系统的物质、信息和资金流进行合理化构建,以期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6.
晋中小麦高产群体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晋中小麦不同群体密度、肥力、品种等栽培因素所构成的群体分蘖成穗率可达到30%~35%以上,精播高肥的甚至可达到50%~60%,这正是晋中以后降低播量、采取常量播种与半精播、甚至精播的理论依据。在晋中条件下,不论精播、半精播、常量播、超常量播都可以组成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其中,土壤肥力是决定群体产量的首要基本因素,试验随肥力投资的提高产量显著提高,基础肥力的提高,特别是有机肥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冬闲田马铃薯播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南方冬闲田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播种技术,分别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蔬菜试验基地进行春马铃薯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生产最适宜的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产量(20 952.60~24 924.30 kg/hm2)较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18.
2BM-2/3型免耕播种机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BM-2/3型免耕播种机与小四轮拖拉机相配套,能够一次完成扒秸破茬松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播种沟低于地面5cm左右,还能起到探墒播种的作用。也适应于硬茬地和翻耕地,对麦茬地按时间复播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明华北平原区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试验方法。大田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垄侧施磷(T-side)、8 cm土层施磷(T-8)、16 cm土层施磷(T-16)、24 cm土层施磷(T-24)以及3层(8、16、24 cm土层)均匀施磷(T-all)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土柱试验,研究8 cm施磷(P 8)、16 cm施磷(P 16)、24 cm施磷(P 24)以及3层均匀施磷(P-all)对夏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肥不同施用深度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玉米籽粒产量依次为T-24处理>T-all处理>T-16处理> T-side处理>T-8处理>CK,T-24处理玉米产量较T-side处理提高了10%,差异显著。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在八叶期、吐丝期、收获期分别以T-side处理、T-8处理、T-all处理最高。随着磷肥施用深度的增加,玉米收获期氮素吸收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系长度以P 24处理最高,与CK、P-all和P 8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18%、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玉米根系在磷肥施用点处集中生长,磷肥深施有利于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结论】磷肥深施能够诱导根系向深层生长,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在24 cm土层最好。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沙地苜蓿抗逆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年试验表明,在科尔沁沙地旱作条件下产草量为草原2号〉公农2号〉敖汉苜蓿〉润布勒苜蓿;草用苜蓿适宜播量为11.25~18.75kg/hm^2;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安全越冬播种期,深耕能明显地提高苜蓿产量,沟垄作“干埋集雨”较传统的平作播种增产30.13%,“一炮轰”施肥和苗期乘雨追肥可使产草量提高,但乘雨追肥效果更好;封冻前培土能提高越冬率,达83.4%~93.5%,其中深开沟冬磨平比平作培土效果更好。另外,苜荞混播表明,苜蓿产草与荞麦播种量和产量呈负相关(r=-0.958 0),苜荞分期播种较同期播种产草量增加约40.87%,中耕除草能增加苜荞混播草地的苜蓿产草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