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用四川的67个小麦白粉菌株分别接种到携有Pml、Pm2x、Pm5、Pm8、Ba和KG单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系)上,从而确定其相对应的毒性基因。结果表明,病原菌vl、v5毒性基因频率和1983年非常接近,均保持在90%以上;v8和v2x的频率各为65.7%和7.5%,较1983年的70.1%和14.5%略有下降;而vBa和vKG频率由1983年的1.7%和11.1%分别上升到4.5%和16.4%,6个毒性基因频率年份间的变化差异都不显著,用v2x、v8、vBa和vKG四个毒性基因测试其在病原群体中的遗传结构表明,实测值与预期值相符,说明它们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配呈连锁平衡。可以推断,该群体尚未受到相对应的抗性基因选择影响,因此,除v8基因频率偏高,相对应Pm8抗性基因效应减低外,白免3号、81-7241、肯贵阿三个小麦抗源品种(系)。目前在四川仍然高抗白粉病。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业科学》2017,(10)
【目的】通过对新疆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鉴定,研究其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和组成,为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的选育及抗病品种的应用和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新疆的小麦白粉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抖接法接种到35个已知抗病基因的小麦鉴别寄主上,调查鉴别寄主对病菌的反应型,明确小麦白粉菌不同菌株的毒性。【结果】新疆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25、Pm30、Pm35、Pm"XBD"、Pm2+Mld、Pm2+6、Pm4+8、Pm4b+5b和Pm5+6的毒性频率低于30%,其中对Pm12、Pm16和Pm21的毒性频率为0;对Pm3b、Pm3d和Pm34的毒性频率在30%~70%;对抗病基因Pm1a、Pm3a、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等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结论】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25、Pm30、Pm35、Pm"XBD"、Pm2+Mld、Pm2+6、Pm4+8、Pm4b+5b和Pm5+6均是当前可用的有效抗病基因,可应用在小麦育种及生产上;Pm1a、Pm3a、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这些基因抗小麦白粉病性能较差,已不适合在育种和生产上使用;Pm3d、Pm3b和Pm34在生产上应注意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Speer)引起,属子囊菌白粉菌目。小麦白粉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中国过去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有20个省、市发生,进入80年代,该病害逐渐加重,范围也逐渐北移。1981年全国重病区达280万hm2,1983年上升到467万hm2,1990年猛增到1330万hm2。1981年和1987年在东北春麦区两次流行,使小麦减产近10%。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必须查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力状态。笔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 相似文献
4.
5.
6.
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类型及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优势小种为15号,以后呈波浪形下降;1994年14号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7.8%,其次是15号和16号小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基因,以V1、V5、V6、V7的毒力频率最高(100%)。而V2、V4b、V2+V6表现无毒力,V5+V6、V4b+Mli(5)、V17毒力频率较低(5.1~25.9%),与其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4b、pm2+pm6、pm5+pm6、pm4b+Mli(5)等是有效抗病基因。山东省小麦白粉菌含有9个以上毒性基因的菌株,出现频率为96.3%,毒性基因谱广。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组成和小麦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离体活动圃法对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21个待推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V2、V3b、V3c和V5的相对频率高于72.22%,是河北省小麦白粉的优势群体;V4a较少,相对频率只有8.09%;V3a`V6发7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相对频率为44.10-61.63%。在河北省21个待推广品种中,京农84-45的相对毒辣力频率值为33.84%,对白粉病有较好的抗性,冀植88-51387,冀植88-5067等6个品种是高感品种,相对毒力频率值高于76.01%;冀植87-5003,冀植88-4018等16个品种的相对毒力频率值为41.25-72.70%,属于中间类型,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在推广利用时应密切注意发病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u Jianxiang Ji Boheng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86,(1)
1983及1984年用稍加修改了的Wolfe等提出的毒性频率分析方法,在两套鉴别品种(抗性基因己鉴定及抗性基因未明)上分析了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的毒性频率,结果表明该省各地的小麦白粉菌群体基本上相同:毒性基因V_1,V_(3a)、V_(3b)。V_(3c)、V_5较普遍(频率>40%);V_2、V_4、V_2+V_6、V_2+V_(m1d)、V_4+?甚为稀少(频率<6%);洛夫林系统,高加索等黑麦衍生抗源及黔花四号,肯贵阿一号等其它类型的抗源“毒性”频率低。本文结合供试品种成株期表现,讨论了各抗性基因(组合)和抗源在安徽省的应用价值;还讨论了该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形成原因;提出了我省开展抗病育种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麦苗期离体培养 ,对甘肃中西部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毒性频率分析 ,结果 :( 1 )纯化菌株 36份 ,鉴定出生理小种 2 0个。其中优势小种是 0 1 5 ,分布频率为 1 6.7% ,0 77号为次优势小种。( 2 )群体毒性频率分析中毒性基因 VEra,V8,V1 ,V3c,V3f频率达 70 %以上 ,而 V2 ,MID,V2 0 ,V2 1 ,V4b,V4频率在 1 6.7%以下 ,46%的白粉菌毒性基因频率高于 40 % ,说明目前甘肃省白粉菌毒性基因频率高 ,含有Pm2 MID,Pm2 0 ,Pm2 1 ,Pm1 b,Pm1 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在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43个山西省的小麦白粉菌株对36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系)和推广品种(系)进行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对Pml,Pm3a,Pm5,Pm7,Pm8的毒力频率较高,不宜单独应用,对Pm4a,Pm4b,Pm2x,Pm2+6及肯贵阿1号的毒力频率较低,是高抗基因,Pm2,Pm6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对许多推广品种(系)毒力频率较高,说明目前存在着大面积感病寄主,生产上应做好防治准备。此外,菌源中存有极复杂的生理转化现象,其中对鉴别寄主低毒性的小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99-2000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小种种群的变化。应用23个随机引物对白粉病菌8个不同生理小种进行RAPD分析,其中11个引物的扩增型在不同生理小种间出现差异,共扩增出59条谱带,多态性为47.5%。通过对RAPD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探明了折菌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与小种毒力高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采自吉林省9个县、市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6个属,12个种的42份材料进行接种,除5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4个属,9个种的25份材料产生的白粉病菌对小麦进行回接,除1份外,其余24份均回接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77.8%的感病小麦近缘植物的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也讨论了感病小麦近缘植物在该地区传播小麦白粉病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个含有已知抗大麦白粉病基因的鉴别寄主,对采自福建莆田、江苏盐城、浙江海盐和杭州4个地区的213个大麦白粉病菌株,进行毒性基因鉴定和毒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白粉菌群体中,尽管某些毒性基因的频率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亚群体中毒性基因的频率在不同地区极为接近;在东南沿海4个地区大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具有利用价值的抗病基因是:Mla11,Mlmw,Mlkb,Mlmlw,Mlk2,(Mla10 MlDu2)和(MlKl Mla8),无利用价值的抗病基因是:Mla8,Mlnn,Mlh,(Mlra Mla8),(MlRu2 Mla8),(MlBw Mla8),(Mlra MlDr2)和(MlLa Mla8). 相似文献
14.
陈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1(4):336-339
用21个白粉病菌系在6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进行苗期混合接种,以观察其侵入阶段病菌的发生发展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上,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萌发速度以及附着胞的形成和成熟均无任何差异,只是在侵入阶段和侵入后才表现差异。这与品种的抗性一致。可以认为,苗期接种进行侵入期的观察可作为品种抗性鉴定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内蒙古地区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5个属12个种34份材料进行接种,全部接种成功。用其中5个属10个种27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产生的白粉病菌,对小麦进行回接,亦全部回接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小麦白粉病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6.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黑龙江省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6属10种的45份材料进行接种,除1份免疫外,蓁均接种成功。用其中6属10种的34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产生的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对小麦进行回接,亦全部回接成功。 相似文献
17.
1987~1989年,对甘肃天水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致病类群,用鉴别寄主品种进行了室内测定和田间自然感染监测。结果表明,有11个致病类群,三年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优势类群(015,011)的频率在48.1%~67.9%,它们是弱致病类群,但对生产上的品种,大部分能侵染。供试的菌样对鉴别寄主品种的毒性频率为:阿夫,100%;Ulka×Cc8(Pm2),22.4%;Era,55%,高加索(Pm8),100%;CI12633(Pm2+Pm6),14.3%;Maris Huntsman (Pm2+Pm6),14.3%;肯贵阿,2.5%;白免3号(Pm2x),12.3%;新疆小白冬麦,0.0%。另外,对洛夫林10的毒性频率100%,对Khapli(Pm4等)免疫。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相似文献
19.
1989~1990年对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类型、地理分布及毒力频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当前流行的主要是15号小种,出现频率为22%,分布范围较广;其次是14、16、17号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6.9%、11.9%、11.9%。以上四个小种对当前61个生产品种(系)的毒力频率均在85.7~100%。苗期98%的品种高度感病,只有郑州79201毒力频率为10%,是个较好的抗病品种或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1996年,用毒力频率测定结合异地鉴定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群体结构以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对所有供试小麦材料都存在相应的毒性基因,但毒性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异。对pm1、pm3b、pm3c、pm5、pm6和pm8的毒力频率较高(76.5%~95.2%),而对pm2、pm2x、pm4a、pm4b和pm2+6的频率较低(0~16.7%);对10个主要推广小麦品种毒力频率均较高(92.2%~100%)。还对抗源材料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