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新油菜品种‘1360’的影响,了解早熟新品种油菜的生长特性,实现新品种油菜的高产高效栽培,于2012—2013年在湖南省耒阳设计小区试验。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油菜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油菜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并计算经济施磷量。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每株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高,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与产量关联度最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株高>分枝数>分枝位>主茎节数>根茎粗,株高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结果得到在180 kg/hm2 N、135 kg/hm2 K2O的基础上最佳施磷量为143.80 kg/hm2,经济产量2113.63 kg/hm2。  相似文献   

2.
油菜高产群体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油菜高产群体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按照常规田间试验方法种植了15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每个品种(系)设15万、30万、45万、60万和75万株/hm2等5个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群体高产的最佳密度在30万~60万株/hm2。采用灰色关联梯度分析方法就油菜1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其重要性表现为: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分枝角果数>株高>每角粒数>分枝子拉千拉重>单角果子粒重>一次分枝高度>单位面积花序数>分枝单株产量>密度>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子拉千粒重>主花序单株产量。对高产群体中的角果数、每角拉数及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每角拉数分别与分枝子粒千粒重和主花序子拉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但与主花序单株产量和分枝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分枝子粒千粒重和主花序子拉千拉重均与主花序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分枝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油菜群体获得高产主要依靠较多的分枝数和角果数,同时兼靠单角果子粒重。研究结果可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可减少油菜高产...  相似文献   

3.
收获指数偏低是制约油菜籽粒产量和产油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为解析适合不同产量的环境下油菜高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及形成机制,本研究选择在高产环境下的云南临沧和一般产量的长江流域上游主产区重庆北碚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的321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以及两地间的差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产油量收获指数分别与17个产量组成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高产环境下,油菜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导致生物产量高、角果多、每角粒数多,特别是二次分枝角果对产量贡献较大。主序和一、二次分枝的角果数与产量收获指数在重庆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云南环境下主序角果数与产量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主序和一、二次分枝的每角粒数均以云南环境下极显著高于重庆环境下,且在两种环境下,主序和一次分枝每角粒数都与产量收获指数和产油量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每角粒数需要充足的光合产物积累及高效的籽粒填充效率来保证。主序、一次和二次分枝千粒重云南均低于重庆,表明寡日照区域的油菜会减少籽粒数,以保证部分种子的干物质填充。云南环境下,各部位千粒重与产量收获指数和产油量收获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重庆环境下的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在光照充足条件下,光合产物转运能力是导致千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表明,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主序角果数和单株经济产量是提高YHI的关键;而寡日照环境下YHI构成复杂,必须将主序和一次分枝的产量组分有机结合,且严格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YHI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栽培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栽培密度是决定轻简化栽培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滇早油16号、花油8号、黄矮早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高密度处理(30万、36万、42万、48万、54万株·hm^-2),研究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及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8万株·hm-2高密度下,油菜获得较高群体籽粒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油菜的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单株产量,而对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的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一次分枝数、千粒重和株高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油菜的实际产量与千粒重和株高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油菜以高产育种为目标应重点选育株高和千粒重较为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包膜复混肥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实现高产高效栽培,于2010—2011 年以‘湘油1613’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2 个地方设计小区试验,研究2 种施肥条件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普通复混肥处理的基础上,包膜复混肥提高油菜产量平均达到10.23%,提高了油菜大部分性状的变异程度,仅有每角果粒数的变异性低于普通复混肥处理,其中地上部干重变异系数达到最大值0.58,千粒重的变异最小。包膜复混肥对根干重的变异性程度的提高达到最大值0.24,对产量变异程度的改变最小,仅有0.02,可以认为包膜复混肥能够改善油菜的生长形态,获得高产的同时可以起到稳产的效果。与普通复混肥相比,包膜复混肥提高了各性状之间以及各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包膜复混肥提高油菜产量,主要加强了对性状株高、分枝数、茎干重、角果皮干重、每株角果数的提高。包膜复混肥处理的前2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5.49%,分别代表了油菜的整体生长状况与角果性状的信息,普通复混肥处理的前3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9.00%,分别代表了主茎性状与产量的信息,角果性状的信息和主茎与千粒重的信息。不同施肥条件下,各性状的重要程度发生改变,施用包膜复混肥条件下,茎干重、角果皮干重、产量、株高、主茎节数、每株角果数具有较大的重要程度,应进行重点选择,可作为施用包膜复混肥料的条件下评价油菜生长状况与产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山东省2008~2009年度小麦高肥组区试165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666.7m2穗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偏相关均极显著负相关;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这与偏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分析结果和山东省生态条件及目前种植条件特点,小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应以选育和选用多穗型大群体品种为主,同时要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其高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不同栽培条件影响产量的变异主要是穗数的变异,每穗实粒数的变异次之,粒重的变异较小;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小麦生产中,穗数的决定先于每穗实粒数的决定。穗数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到每穗的粒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麦18号国家、河南省中间试验结果分别进行多年多点联合方差分析、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程序分析,采用DPS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的动态结构分析,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新麦18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强;500~550 kg/667 m2产量水平时,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均较大,但是,通过各种途径均容易达到高产;550~700kg/667 m^2产量水平时,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较小,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数>穗粒数.新麦1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是:在保证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是夺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旨在为江苏省粳稻高产抗病品种选育和大田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本研究对2012—2021年江苏省审定的164个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及抗病性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直接通径系数表现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间接通径系数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制约关系,这其中穗粒数与千粒重相互制约作用尤为显著;抗病性与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程度为稻瘟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根据分析结果,在江苏省粳稻的高产抗病育种与高产栽培中,应注意保持合理的穗数群体,同时注重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并强化对多种病害尤其是对稻瘟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油菜育种中利用杂种优势组配获得高产时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油菜杂交高产组合材料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油菜杂交高产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杂交油菜高产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种植密度、生育期、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结荚密度、平均荚粒数、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分枝部位高。云南玉溪市利用杂种优势组合油菜高产育种工作中,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应适度增加播种密度,并适时早播,当株型合理时,应加强对千粒重、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性状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油菜新品种(组合)98P37-2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稻板田中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直播和移栽油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直播油菜4.5~7.5 kg/hm2播种量范围内(密度27.3万株/hm2~38.7万株/hm2),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移栽油菜9.0万株/hm2~1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直播油菜以6.0 kg/hm2产量最高,移栽油菜以15.0万株/hm2产量最高,但高密度增产优势不明显,表明密度过大也不利于高产,甚至可能降低产量。随着播种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主茎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株高、分枝高度变高,叶面积指数变大。移栽油菜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优于直播油菜,直播油菜产量和产值明显要低,但直播油菜节省劳力和减少投入,净收入却比移栽油菜多1735.7元/hm2,效益明显要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谷优513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优5138的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重要性状,其次是有效穗,穗粒数与有效穗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协调好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是该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不同穗粒结构杂交稻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穗粒结构不同的杂交稻汕优63、Ⅱ优838、丰两优四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3个品种参加区试的产量构成,进行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汕优63,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7.3%和38.1%,提高结实率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Ⅱ优838,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对增产的贡献率为62.2%,提高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6.2%;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丰两优四号,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9.2%和44.8%。可见,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同时提高每穗粒数;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120个陆地棉品系产量构成的三个因素进行分段研究表明,(1)构成皮棉产量的三因素间存在动态平衡,不同组合模式,其产量表现不同。(2)单株铃数、衣分、铃重都存在最佳选择范围,在此范围内容易形成高产皮棉的优化组合。(3)三因素中某一因素的过高选择,会降低另外两个因素的选择动态,不易形成最佳产量组合。  相似文献   

15.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9,35(2):191-202
以往研究育成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只能通过系谱追踪进行一般性分析, 分子标记的发掘则提供了在位点及其等位变异基础上分析育成品种间遗传关系的手段。本研究在黄淮和南方190份大豆育成品种的85个SSR标记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基础上, 将其中163份品种按系谱祖先归为58-161、徐豆1号、齐黄1号、南农493-1、南农1138-2五个家族, 对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优异等位变异在系谱中传承情况的分析。所涉及的最佳位点, 产量9个、百粒重3个、蛋白质含量2个、脂肪含量4个, 总解释率分别为91%、36%、13%和31%。每位点考查2个最优等位变异, 家族系谱祖先具有各自的优异等位变异, 随着育种轮次的增加在后育成品种中有丢失; 在系谱祖先基础上新品种衍生过程中吸纳其他亲本, 5个家族趋向共有大部分优异等位变异, 但频率分布不同。5个家族的品种所含有产量最多优异等位变异数未达饱和, 9个位点中最高含7个优异等位变异, 平均每个品种2.23个, 产量有进一步改良潜力。供试条件下高产品种平均产量是低产的2.36倍, 平均优异等位变异数是低产的4.17倍, 高、低产品种优异等位变异构成差异明显, 但高产品种间优异等位变异构成并不相同。也有的品种高产而优异等位变异数并不多, 有的品种优异等位变异较多但产量并不高。大豆育种不断从不同亲本中累积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变异, 同时有些也在丢失, 应重视保存过时品种的优异等位变异, 以备后用。  相似文献   

16.
张雅菁  吴建明  顾昊 《中国种业》2023,(10):104-107
扬麦 25 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高产、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的优异小麦品种,偏迟播栽培的生产田块,按穗数高、中、低 3 个类型在不同田块进行取样,调查穗数、株高、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以期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产量及三因素变异程度依次为穗数 > 产量 > 每穗粒数 > 千粒重。偏迟播条件下总体穗型偏小、每穗粒数较少。穗数与产量符合直线回归关系,呈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株高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当穗数达 37.87 万穗 /667m2 及以上时,成熟阶段遇雨易发生斜倒。研究认为,偏迟播栽培扬麦 25 要走足穗夺高产的途径。以 500kg/667m2 左右为目标产量,产量结构指标宜为:穗数在 35.0 万穗 /667m2 左右,每穗粒数 28~33 粒,千粒重 46g 左右。要实现这些指标,除常规高产措施外,还应重视适当增加播种量、全力提高播种质量、进行化控防倒等 3 项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栽培条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多年多种小区试验和多点高产示范,对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和适期早播,只要处理好与播量、冻害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晚茬麦,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能够较好地协调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采用露地栽培,只有增加播量,依靠主茎成穗,以穗多取胜,才能取得高产。磷肥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作用。氮肥也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的作用,而对粒数和穗重,则具有两重性,只有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适宜,才能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盆周山区移栽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为当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及理论支撑,对 21 个油菜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同时采用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进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各油菜品种间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高度、分枝角果数、角果长的变异程度较高,是引起单株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能为油菜品种选育提供更多遗传变异;通径分析表明,分枝角果数、株高、千粒重、主花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对油菜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1.115、0.527、0.519、0.382、0.406,具有较明显的正向作用;各农艺性状间存在相互影响,株高、分枝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与单株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 21 个油菜品种划分为 4 类,其中单株产量最高的类群Ⅰ表现为植株较高、主花序长、主花序及分枝角果数多、每角粒数多 、千粒重小;综合分析得出,盆周山区移栽高单产油菜的选育当以多分枝角果数、长角果、多角粒数为主要选育指标,以高植株、低一次分枝高度和多主花序角果数为次要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牵头的油菜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发现,油菜中一种调控生长素反应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的变异可调控粒重,且不改变角粒数,从而对产量产生影响。这项发现为油菜高产品种的分子设计和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依据2017-2020 年度安徽省小麦半冬性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了阜航麦1 号的高产、稳产、广适性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2 年区域试验阜航麦1 号平均产量8349.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6.3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82.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8.13%,综合增产点率96.6%。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的平均适应度为76.8%,平均高稳系数为86.52%,较对照高出4.61 个百分点,表明阜航麦1号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广适特性。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差异较大,千粒重较稳定,差异不明显。阜航麦1 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可通过适当增加群体密度提高有效穗数、调节水肥实现保花增粒等途径来进一步挖掘阜航麦1 号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