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地区小麦秆黑粉病历年病株率平均在1%左右。1980年以来,危害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区发生4.65万亩,1984年发生11.5万亩,1987年上升到59.44万亩。一般病株率在10%左右,严重者40—50%,个别地块高达80%以上。损失小麦1189万公斤。分析其危害加重原因是:(1)土壤菌源积累量大。小麦秆黑粉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为主,且病菌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2.
小麦秆黑粉病在洛阳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属麦圆蜘蛛常发区,常年发生面积70万亩左右,占麦播面积50%以上。防治小麦红蜘蛛已成为春季生产的主要任务之一。1983年以来,利用75%3911乳剂拌种,综合防治多种害虫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6.
7.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 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 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 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率、病菌越冬和越夏情况、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的有无与多少、提供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与作用, 结合地理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小麦种植区划与栽培模式等, 将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划分为8个明显不同的生态区系, 即关中、华北春季流行区;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冬季繁殖区; 西北、川西北越夏易变区; 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 新疆冬春麦常发区; 西藏高原青稞、小麦常发区; 南方晚播冬麦偶发区; 内蒙古、东北春麦偶发区。通过病害实地调查、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空气流轨迹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区间菌源传播关系。陇南、陇中、陇东、宁南、海东、陕西宝鸡以及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离越夏区较近, 冬小麦播种较早, 秋苗条锈病发生早、发病重, 秋季随西北气流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冬麦区侵染危害秋播麦苗, 其菌源数量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秋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67万hm2;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陕南、豫南、云贵坝区等麦区, 离条锈菌越夏区相对较远, 小麦播种期也较晚, 秋苗发病较晚较轻, 但冬季气候温和, 雨露条件充沛, 条锈菌在冬季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 在早春可积累大量菌源, 然后向北部和西部广大麦区扩散传播, 引起小麦条锈菌春季侵染,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200万hm2。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可为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提供部分菌源, 荆州等鄂东南地区是云贵菌源向长江下游麦区传播的中转站。云南与甘肃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推测云南可能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起源中心。西南和西北秋季菌源对长江流域麦区的相对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8.
六氯代苯防治小麦秆黑粉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赛力散等有机汞剂拌种防治小麦秆黑粉病效果不好,不能满足生产上要求。作者等从1957年至1959年曾在温室及田间进行了有关六氯代苯防治小麦秆黑粉病的浓度、用量、施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结果证明用0.3%六氯代苯(有效含量40—60%)拌种对土壤传染的秆黑粉病有60—70%的防治效果,拌种结合土壤施药(每亩用有效含量为40%的六氯代苯1—2厅)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部分研究结果已在有关杂志上发表,上述防治方法已在生产上开始推广应用。本文系尚未发表的主要研究结果的较系统的报导。 相似文献
9.
自60年代起玉米锈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即有不同程度发生,但危害性很小。近几年发生范围逐年扩大,危害渐趋严重,北方玉米产区更有发展之势,已成为玉米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病害之一。1 发生危害玉米锈病在云南、海南、台湾、广西、贵州、四川、陕西、山东、河北、东北三省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黑龙江省1987年发病普遍,1990年作者在吉林省通化、浑江、四平地区的12县(市)随机调查36个乡的54块地,病田率24.1%,病株率5%—100%,其中病株率在95%以上的占7.4%;1991年吉林中部 相似文献
10.
花生锈病 Puccinia arochidis Speg·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在1934年报道过河北省曾有此病发生。湛江市于1956年新鹿试验站曾在花生田中发现轻度病株,但未引起重视。1970年海南冬花生,在2、3月间大面积暴发锈病后,当年湛江地区春花生在5、6月间首次大发生。以后,每年都有一定面积受害,轻的年份发生面积占3~4成,重的年份占5~6成。1973年原湛江地区海康、化州、高州、电白、阳江、茂名等八个县市不完全统计发生67.2万亩,占当年花生面积的85.6%,估计损失花生达1831万公斤。1981年湛江市发生31.99万亩,占总 相似文献
11.
12.
夏谷锈病的发生与防治贺献林(河北省涉县农业局植保站056400)谷子锈病是近几年夏谷的一种主要病害。在邯郸市各地均有发生,而山区发生尤为严重,一般年份病株率15~40%,重发时病株率达100%,产量损失12~20%,甚至更高,我们自1992年开始对其... 相似文献
13.
荷兰豆是近几年来农村普遍栽培的菜用豆类之一 ,它既增加农民的收入 ,又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但是荷兰豆锈病却是影响荷兰豆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 ,病株叶片早衰早落 ,豆荚的食用价值大减 ,严重时减产可达 5 0 %以上 ,因此 ,认真对待是十分必要的。1 病害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 ,影响光合作用 ,严重时叶柄和豆荚也受害 ,病斑初期常出现黄白色小点 ,随而变成红褐色 ,隆起呈小疮疱斑 ,外围常有黄色晕环。有时老病斑四周有一圈新的红褐色疱状物 (病源菌的夏孢子堆 ) ,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 ,病株茎叶上有园形褐色小斑点。后期叶片 ,… 相似文献
14.
15.
16.
草坪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锈病可以侵染多种冷季型草坪,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它主要危害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高羊茅、台湾草(细叶结缕草、天鹅绒草)、马蹄金等,其中尤以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受害严重.草坪草受锈病危害后,生长不良,叶片和茎变成不正常的颜色,生长矮小,光合作用下降,严重时导致草坪死亡. 相似文献
17.
18.
缙云县大洋区海拔860m,是单季茭白的主栽区。由于气温适宜,茭白结茭早,产量高,茭质鲜嫩。近年来,随着茭白多年连作,茭白锈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已成为茭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了寻求茭白锈病防治方法,2000年8月以来我们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药效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麦秆产卵、为害与小麦生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試驗証明,麦株上麦稈蝇的着卵率与为害率,以小麦孕穗以前的阶段为大,而且愈前愈大。田間冬小麦从出現第二节到抽旗叶的阶段,是危险受害期。防治与测报工作应考虑这一阶段时間。不同品种的受害程度,与品种抽旗期的迟早有关;抽旗到抽穗的生育速度是品种受害程度的重要标誌。通过品种比較試驗,看出品种被害程度与各品种抽旗期与成虫高峯期偏差日数,加上抽旗到抽穗历期的总值有高度正相关,其直线迴归为:y=0.41x-2.77,这两个指标也可作为测报与选育抗虫品种的参考。采取选用品种,調节播种期,适当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提早小麦生育期,可以有效地控制与減輕麦稈蝇的为害。 相似文献
20.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竞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在小麦成株期把我国致病力较弱的优势小种21C3和致病力较强的低频或稀有小种34C2、34C4及116的新鲜夏孢子等量混合后,在长江流域选出的8个感病品种上继代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转接5代与田间重复侵染3代后,小种21C3出现频率显著上升,小种34C2频率明显下降,小种34C4和116则下降更快,甚至完全消失。小种21C3与34C2、34C4和116相比或小种34C2与34C4和116相比,其出现频率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小种34C4和116之间则差异不明显。说明小种21C3致病力虽不强,但竞争能力最强,故在自然界能维持优势;34C2竞争能力弱于21C3,但强于34C4和116,而且致病力较强,故在自然界也能维持一定数量。小种34C4和116致病力虽强,但竞争能力极弱,因此在自然界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