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可查文献资料的梳理,结合日常工作,提出目前作物化学控制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已经具备较广泛的理论和试验基础,且效果比较突出。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主要是玉米防倒伏,在其他领域的推广应用仍然较少。主要原因是推广力度小,投入产出比较低。提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强化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持,确保正确、有效地使用化学控制技术,生产优质农产品,使农民尽早受益。  相似文献   

2.
<正> 一、研究和应用概况植物生长发育化学调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对植物激素的早期研究工作。本世纪30年代应用IAA(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以后,农业生产中开始广泛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它化学物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在大田作物上研究和应用化学调控物质(化学药剂)的工作并不普遍。旱地作物生产和水分利用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继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林木、蔬菜、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等之后,也逐渐开展起来。50年代,苏联学者对应崩一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排水污泥特性及其农用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汉市3个主要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化学组成进行了两个月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污泥中有机质和N、P、K等养分含量丰富,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范围,可作为有机肥资源加以利用;同时对利用污泥开发商品有机肥的可行性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污泥农用资源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泥的特性及其农业利用现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城市污泥是一种富含有机质、高氮、高磷而低钾的有机肥,污泥的农田利用由于既能为作物提供营养成分、改良和培肥土壤,又能大量处理污泥,所以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但其存在的重金属是限制其农业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武汉市目前污泥的生产量不大,但随着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及污水处理率的提高,也将面临城市污泥处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新品种是农业科研工作的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主要从探讨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意义入手,分析当前该领域中还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抓好2000年秋播生产,既是为"十五"期间加快发展市场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起好步,又是为进入21世纪发展现代化农业打好基础的关键,意义十分重大.各级政府、各有关涉农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面对当前农业分户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加工转化滞后,流通不畅,农业效益低的现状,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应强化农业商品生产的信息引导,科技服务指导,加大培植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的力度,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围绕市场搞调整,优化结构攻优质,规模经营上档次,以销促产增效益,努力把湖北省的农业生产优势,尽快转化成商品经济优势,实现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外源基因定向引入植物细胞,创造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提高其抗旱、耐盐碱能力等方面将具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化学调控技术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化学调控技术是伴随上世纪20年代化学调控理论的诞生而出现的,它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许多优点:技术简单、用量少、见效快、效益高、便于推广应用、多对环境和产品安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代替许多常规的栽培技术,因此,化学调控技术是将来农业发展的主导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作物信息技术的内涵以及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和作物生产决策系统的应用及发展概况 ,并阐述了作物信息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全方位地改造着人类以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些长期停滞不前的传统学科以此为契机,获得了理论体系重新构建并实现方法更新的良好机遇。作物栽培学在这场新技术的感应下,也在发生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一、作物多维全息协调理论的创立作物生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特定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状况是品种遗传潜力、环境和栽培措施因子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其总体行为是不可分割的。然而,长期以来,受时代科学、哲学背景及技术手段所限,作物栽培学仅通过量量数数等原始的方法,采用孤立的单科试验、…  相似文献   

11.
对山东省建国以来的粮食作物产量与施肥状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建国以来,山东省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都在逐步增加,化肥与粮食单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20世纪90年代粮食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化肥用量仍然增加,化肥的增产效率逐年降低;同时作为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玉米的产量呈现与粮食相同的趋势,通过对山东省几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小麦、玉米施肥量处于较高水平,且地区间施肥量、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以及化肥在两种作物上的分配比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农作物秸秆未被充分利用,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秸秆综合利用,我国这方面工作起步晚但己引起政府高度重视。本文应用能量生态学原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述了秸秆的能源利用模式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要最大限度的达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平衡,还应该提供多品种、价格低廉,转化效率高的秸秆能源利用模式以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可减少矿物和木材等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变废为宝,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该文介绍秸秆开发利用的方式及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分析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华北平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5个代表省(市)的47个市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及作物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业领域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作物生产的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CFs)、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CFc)、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及单位产值碳足迹(CFv)。以2002年为节点,把1993-2012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变化趋势以及华北平原47个市的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分布、构成情况。根据1993-2012年不同市的平均单产,取5个单产最高与5个单产最低的市,分析华北平原高产市与低产市的碳足迹、单位面积投入以及作物构成。【结果】华北平原作物CFsCFc在过去20年里呈增加趋势,CFs平均值从时段Ⅰ的4.08 tCO2eq·hm-2升高到时段Ⅱ的4.72 tCO2eq·hm-2,平均变化率为0.66 tCO2eq·hm-2·10a-1;CFc平均值从时段Ⅰ的6.81 tCO2eq·hm-2升高到时段Ⅱ的8.12 tCO2eq·hm-2,平均变化率为1.16 tCO2eq·hm-2·10a-1。华北平原作物CFyCFv在过去20年里呈降低趋势,CFy平均值从时段Ⅰ的0.54 tCO2eq·t-1下降到时段Ⅱ的0.42 tCO2eq·t-1,平均变化率为-0.12 tCO2eq·t-1·10a-1;CFv平均值从时段Ⅰ的3.91 tCO2eq·¥10-4下降到时段Ⅱ的2.51 tCO2eq·¥10-4,平均变化率为-1.60 tCO2eq·¥10-4·10a-1。华北平原不同区域作物生产碳足迹差异较大,沿海地区(唐山、天津、秦皇岛、东营、烟台等)CFsCFc较大,CFyCFv较小,河南南部地区(驻马店、信阳、平顶山、洛阳)CFsCFc较小,CFyCFv较大。高产市CFsCFc显著高于低产市,CFyCFv显著低于低产市(P<0.05);高产市单位面积投入显著高于低产市,且蔬菜种植面积比例高于低产市(P<0.05)。在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构成中,灌溉用电(30.25%)、氮肥投入(23.07%)以及农田N2O直接排放(19.83%)所占比例较大,其他投入所占比例较小。【结论】在过去20年里,华北平原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呈增加趋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单位产值碳足迹呈降低趋势。在华北不同区域中,沿海各市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而河南南部各市前两者较小,后两者较大。碳足迹构成中,灌溉用电与氮肥投入所占比例较高,高产市单位面积投入及蔬菜种植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7.
继续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我国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我国小麦、水稻的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41%,占粮食总产量的62%.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整方向不是继续降低细粮面积和产量,而是着重于选育和改良作物的饲用品种,结合发展复种,灵活机动地发展饲料饲草生产。通过粮饲产品结构性过剩机制的初步探讨,对以往交替出现的卖粮难、卖肉难现象作了合理解释,并说明我国粮食总量过剩现象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加大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对于农业节能增效、农民增收和防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秸秆综合利用建议,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热作废弃纤维资源丰富,其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文阐述近年来热作废弃纤维的综合利用现状,主要涉及饲料、肥料、功能性食品开发、制浆造纸、绿色化学品、生物质燃料开发、纳米纤维素等多个领域。对我国热作废弃纤维的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我国当前农业集约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系统普遍存在着化肥,特别是磷肥利用效率不高、土壤残留磷量较大,造成磷肥资源浪费以及潜在的面源污染风险。[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收集和筛选自1980年以来我国公开发表的小麦田间试验论文,对华北平原及山西和陕西等地区小麦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磷肥利用规律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了冬小麦籽粒与秸秆的回归方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含磷量的回归方程。在施磷为61 kg.P2O5 ha-1时,冬小麦-土壤系统表现为磷素表观平衡;随着磷肥数量增加,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当前华北地区常规磷肥(102 kg. P2O5 ha-1)水平下,冬小麦一季在土壤中磷肥累积量约为25.7 kg.P2O5 ha-1。华北地区冬小麦磷肥平均利用效率为14.7&#177;7.6%,氮肥增加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冬小麦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郑麦9023的磷肥利用效率较高。[结论]所以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通过合理的氮肥水平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华北地区的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这对于该地区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土壤污染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