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海州湾海洋牧场的环境状况,本研究采集了该区域20个站位的表层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对海水和沉积物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Cr、Ni、Cu、Zn、Pb、Cd、As和Hg)进行测定,并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海州湾海洋牧场的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程度,最后结合PCA/APCS模型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定量分析讨论。旨在海洋污染防控和海水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评估结果显示,海水中的As具有高生态风险,Cd、Cu和Zn处于中度生态风险;(2)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海州湾海洋牧场沉积物中重金属处于中生态风险状态,主要受到Cd与Hg的影响;(3)由受体模型定量分析可知,海洋牧场重金属污染的潜在来源主要包括养殖中产生的污染、陆源排污及2009年以前的临河口排污,其中养殖中产生的污染对Cu、Zn、Ni、Pb和Cr的贡献率大于50%,陆源排污对As和Cd的贡献率分别为40%和82.85%,而Hg主要受2009年以前临河口排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石一茜  赵旭  俞锦辰  林军  韩星雨  刘臻  黄宏 《水产学报》2019,43(9):1952-1962
为了解马鞍列岛人工鱼礁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于2018年6月采集该海域附近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同时采用改进后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的连续提取法(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Zn、Pb、Cr、As、Ni)各形态含量,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Igeo)、相关性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索了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D [3,2])以细粉砂粒为主;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在0.5 m和2.0 m时达到极值;7种重金属总量均可满足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I类标准;重金属Cd以次生相为主,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Fe/Mn氧化物结合态(F2)及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3种形态百分组成基本相当,其余6种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7种重金属有效态垂直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和一致性;以惰性元素Ni作为参比,综合3种分析方法进行来源识别,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r、As、Ni主要是自然沉积的结果,而Cd在个别深度存在污染累积,是否存在生态风险,还待进一步研究;后续可结合稳定同位素测年法,探索重金属含量及形态随年代的变化,进一步确定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研究表明,马鞍列岛附近海域重金属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污染程度较低,可较准确地反映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本底值。  相似文献   

3.
燕尾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燕尾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就其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Cu、Zn、Pb、Cd、Cr、As、Ni、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2,264,54.0,1.52,69.8,38.8,35.7,684 mg/kg。Cu、Zn、Pb、Cr、As的平均含量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重金属Cd的平均值高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d在调查海域污染程度重,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 As> Pb>Zn>Cr>Ni>Cu。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后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2.41%、12.52%,表明此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农业灌溉水的排放及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4.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与污染特征,采集了29个表层沉积物站点并测定了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主成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来源,同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南四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As、Hg、Pb、Cr、Cd、Cu、Zn、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41、0.048、25.69、71.10、0.22、30.14、87.55、35.33mg/kg,其中As、Hg、Pb、Cd均超过环境背景值,在空间上表现出上级湖高,下级湖低的分布特征;(2)相关性分析、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显示,Pb、Cr、Cu、Zn、Ni具有同源性,为自然源元素;As和Cr具有同源性,为人为源元素;Hg元素主要来源与其他几种重金属不同,受自然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③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Hg>Cd>As>Pb>Cr>Zn>Ni>Cu,Hg、Cd、As、Pb已处于无污染-中度污染程度,而其它元素无污染。④潜在生态指数法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单项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Hg>Cd>As>Pb>Ni>Cu>Zn>Cr,Hg、Cd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等级,为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其它7种重金属元素均为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分析可见,Hg、Cd、As、Pb为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各湖区沉积物污染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南阳湖>独山湖>微山湖>昭阳湖。  相似文献   

5.
研究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为珠江口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1月和4月对珠江口水域18个采样站位进行了2次取样调查,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r、Cd、Cu、Pb、Zn、Ni)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Cr、Cd、Cu、Pb、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70、0.80、58.73、80.01、191.57 mg/kg,均高于国家标准(GB 18668-2002)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但未超过第二类标准值;Ni的平均含量为51.89 mg/kg。6种重金属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西部站位的含量高于东部站位。评价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区域的沉积物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Cd是目前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污染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物。  相似文献   

6.
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及环境因子的影响,旨在为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湛江市范围内10处红树林湿地、共38个采样点,其中廉江(样点1~6)、遂溪(样点7~10)、雷州西海岸(样点11~12)、徐闻五里(样点13~16)、徐闻和安(样点17~21)、雷州东海岸(样点22~25)、麻章(样点26~29)、坡头(样点30~32)、霞山特呈岛(样点33~35)、东海岛(样点36~38),采集各样点水面下0.5 m处的3个混合水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利用水质质量指数法对Cr、Cu、Pb、Cd、Ni、Hg 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最小显著差异检验(LSD)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研究区域水体重金属及理化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判断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来源,并基于其特征值(1)判断主成分,并判断每个主成分中载荷量大的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中Fe、Mn、Cu、Cr、Cd、Pb、Ni和Hg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各区县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除了霞山特呈岛、雷州东西海岸的个别样点外,总体上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Cu和Ni污染问题相对突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Fe和Cr为自然来源,Hg、Pb和Cu与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密切有关,Mn、Ni和Cd主要来自工业综合污染。重金属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TOC和pH是影响水体重金属分布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7.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略高,各季节综合污染指数比较稳定,海水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戴河口以北的近岸海域,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Pb>Zn,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锁黄仓湿地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插值分析、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沉积物中镉(Cr)、镍(Ni)、锌(Zn)、砷(As)、铅(Pb)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情况,并通过Tomlinson污染负荷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为锁黄仓湿地公园的生态安全以及有序发展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Cr、Ni、Zn、As、Pb平均值分别为98.44、73.14、148.67、21.93、54.32 mg/kg,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95.90、51.20、99.50、20.00、35.20 mg/kg)相比较,5种重金属含量均偏高;而各重金属变异系数相对较小(13.94%~21.55%)。Cr、Ni、As之间以及Zn与P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A1)包括Cr、Ni和As,第二主成分(A2)包括Zn和Pb。锁黄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为1.348,且上游(1.379)>下游(1.372)>中游(1.303),均属于"中等"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5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小于下限(RI=150),属于轻度生态污染。Cr、Ni和As的来源途径可能相同,主要受周边农业活动和环境影响;Zn和Pb具有相同输入源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受炼锌业和交通运输影响。研究表明,锁黄仓湿地受到中等程度的污染,但生态环境质量属于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9.
2008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8月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为63.2 mg/kg、Zn为261.0 mg/kg、Pb为96.7 mg/kg、Cd为6.7 mg/kg、Cr为167.4 mg/kg。同一口门5种重金属相关极显著(P<0.01);每种重金属含量在各口门间相关极显著,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同源性。珠江口水域重金含量表现出整体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不低于87.5%,Cd超标倍数最大。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重金属污染处重度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处于较严重水平;Cd对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多项指数综合评价公式、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公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莱州湾2002年5月和8月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质环境和生物环境处于良好水平;表层沉积环境处于污染水平,有的站达到严重污染水平,其中重金属镉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1.
以流溪河水库为对象研究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水库建库以来底泥重金属长期变化特征,结合已有历史资料、水质、水文及人类活动数据,分析了该水库底泥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记录。于2013年3月在流溪河水库采集泥柱,测定泥柱重金属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地积累指数和NYSDEC标准评价表明流溪河水库底泥早期重金属并未受污染,而在后期流溪河水库重金属污染逐渐加剧,部分达到中度污染程度。流溪河水库底泥对其流域内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做出了较好响应记录,与历史资料、文献记载具有较高吻合。底泥记录了水库5段重金属历史时期,第I时段较小的工农业规模不足以导致重金属污染;第II时段工农业规模相比前一时段有所增加但仍没有很大体量,也不足以导致水体大规模重金属污染,但底泥中重金属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输入开始缓慢富集;第III时段指示了人类活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出来,各重金属含量开始有较大增长。第IV时段初期底泥记录了一个显著的重金属含量上升过程,指示该时段重金属自然源已有限,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底泥重金属在该时段含量变化比较大,指示该时段是污染最严重时期;第V时段指示了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但由于前期污染积累,某些重金属含量仍要高于建库早期时段。该时段进入水库中的重金属主要仍是降低程度的人为污染及大气输送。古湖沼学方法能为水库水质有效管理提供长期数据支持及生态退化的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8月采集了渤海中部海域3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Pb、Cd、Hg、Cu、Zn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Pb、Cd、Cu和Zn 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近岸向中心海域降低的趋势。Cu、Zn和Pb含量空间变化趋势比较明显,靠近渤海湾海域重金属含量高,离岸距离越远,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Cd含量在靠近黄河入海海域最高,呈现自高值区向东西两边海域减小的趋势。各个站位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较轻,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大小顺序为PbCuZnAsCd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5,表现为低污染水平。除1号站位的Hg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54.44之外,其他站位表层沉积物Hg、As、Cu、Zn、Pb和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小于40,范围为0.39~38.80,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Cu和Zn;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小于150,范围为16.39~79.57。其中,1号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达到79.57。研究表明,此海域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风险指数高值区出现在唐山大清河口海域。  相似文献   

13.
为校正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长期变化及其背景值,对采自黄海中部泥质区A03站位沉积剖面的年代学测定、比表面积和重金属(Cu、Pb、Cd和Zn)进行了测定,并在假定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沉积环境基本未受污染的前提下,建立了其比表面积与重金属背景值的函数模型,进而反推出单位比表面积下重金属的长期变化特征。将重金属含量实测值和校正后单位比表面积下重金属含量长期变化比较发现,前者毫无规律可言,后者则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合理波动范围之内,此后,逐渐背离背景值至今。可以推断,A03站位所代表的黄海中部泥质区受到外源重金属污染的起始年份约为1950年,4种重金属Cu、Pb、Cd、Zn单位比表面积下的背景值分别为26.31、22.11、0.20、63.21mg/kg。许多研究表明,沉积环境的外源性污染、沉积颗粒的表面活性和粒度是重金属含量偏离背景值的3个主要原因。本研究应用相同沉积剖面,建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比表面积与重金属背景值的函数模型,并对重金属含量的实测值进行了有效校正,无疑是能够同时满足上述3个主要条件的。研究表明,实际操作中,采取不同沉积类型区域,建立相应的重金属背景校正值,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校正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长期变化及其背景值,对采自黄海中部泥质区A03站位沉积剖面的年代学测定、比表面积和重金属(Cu、Pb、Cd和Zn)进行了测定,并在假定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沉积环境基本未受污染的前提下,建立了其比表面积与重金属背景值的函数模型,进而反推出单位比表面积下重金属的长期变化特征。将重金属含量实测值和校正后单位比表面积下重金属含量长期变化比较发现,前者毫无规律可言,后者则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合理波动范围之内,此后,逐渐背离背景值至今。可以推断,A03站位所代表的黄海中部泥质区受到外源重金属污染的起始年份约为1950年,4种重金属Cu、Pb、Cd、Zn单位比表面积下的背景值分别为26.31、22.11、0.20、63.21 mg/kg。许多研究表明,沉积环境的外源性污染、沉积颗粒的表面活性和粒度是重金属含量偏离背景值的3个主要原因。本研究应用相同沉积剖面,建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比表面积与重金属背景值的函数模型,并对重金属含量的实测值进行了有效校正,无疑是能够同时满足上述3个主要条件的。研究表明,实际操作中,采取不同沉积类型区域,建立相应的重金属背景校正值,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摘要:电解锰行业较聚集的松桃河流域锰污染问题突出,但其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尚不明确。本文根据现场调研和监测,了解了松桃河主要藻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并对松桃河的水质指标、底泥和藻类的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松桃河有藻类聚集生长的区域较少,主要在部分河水流速较缓、周边有居民区的受污染河段发现了附着在河底石块上生长茂盛的水绵属(Spirogyra)和刚毛藻属(Cladophora)丝状藻群落;松桃河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锰,流经锰聚集区的河段超标情况明显,丝状藻和底泥的Mn含量均较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但两者的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丝状藻呈现出对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累积,特别是对Mn的累积能力较强,同时水绵属丝状藻和刚毛藻属丝状藻也展现出对金属元素累积能力的差异性;丝状藻中的Mn等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底泥,其次来自河流,丝状藻的锰含量比较综合的反映了河流的锰污染水平和累积情况;松桃河的活体丝状藻对Mn的富集系数达到2.6以上,显示了超强的锰富集和耐受能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2015年4个航次对唐山附近海域共70个采样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和As 7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利用超标率统计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水平较低,除个别站位的Cu和As超过第Ⅰ类标准值外,其他调查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Ⅰ类标准.2006-2015年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略有不同,其中,Cu、Pb、Cd和Zn4种重金属含量相对比较稳定,Hg和Cr的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As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Igeo)多年平均值为Hg>Cd>Pb>Cu>As>Cr>Zn;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多年平均值为Hg>Cd>As>Pb>Cu>Cr>Zn;两种污染评价结果一致,均显示Hg是唐山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J)年际变化范围为44.26-153.18,平均值为89.92,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RI年际变化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近年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不同湖岸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探讨在不同干扰方式下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特征,为阳宗海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湿地不同湖岸7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东岸>北岸>南岸>西岸。As、Cd、Cr、Zn、Mn的最高值出现在东岸,Co、Cu、Ni的最高值出现在北岸,Pb的最高值出现在南岸。(2)不同区域湿地沉积物中,东岸(Cu、Ni、As、Cd)、南岸(Cu、Cd)、西岸(Cd)、北岸(Cu、Ni、Cd)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质量2级标准,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Cu、Ni、As、Cd的含量分别为43.41~111.15、41.64~57.23、10.28~65.31、1.02~1.99 mg/kg;(3)阳宗海流域上游的铝厂、电厂等高污染企业产生的工业“三废”未经有效净化直接排放,流域周围生活污水、化肥和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湖泊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4)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全磷之间相互影响,Cu、Ni、As和Cd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4、0.790、0.357和0.626(P<0.01),增加磷的含量,会增加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Cu、Ni、As和Cd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3、0.451、0.406和0.497(P<0.01)。有机质的降解促进金属离子的释放,使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制定库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11月,在三峡库区流水区合江江段、回水区江津江段、静水区巴南江段和长寿江段采集21个沉积物样品,通过连续提取法对重金属Cu、Pb、Cr、Cd、As、Hg总量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研究江段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Cr>Pb>Cu>As>Cd>Hg,其中Cu、Pb和Cd的含量高于长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静水区江段重金属含量最高;重金属形态占比具有明显差异,研究江段Pb的铁锰结合态占比高达34.99%~43.17%,Cd的离子交换态含量最高,其在合江、江津、巴南和长寿江段沉积物重金属形态总和中的占比分别为17.41%、16.65%、20.56%和18.88%,而As、Hg、Cu和Cr的残渣态含量较高,其中Hg和Cr的残渣态占比分别超过了80%和88%;研究江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PLI值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分别为0.90~1.61和112.49~245.03,其中静水区江段指数值较高。综合结果表明,静水区江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较严重,总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Cd和Pb是主要贡献者,其中Cd具有较大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13年-2015年,逐月监测分析了黄河陕西段府谷、吴堡、龙门、洽川、港口、汾河入黄口和渭河入黄口7个段面22项水质指标,并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黄河陕西段处于4级中度污染水平,5级较重污染段面汾河入黄口(P=9.26)1个,其余6个段面处于4级中度污染水平(2.04≤P≤4.67)。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有机物,部分段面还受到重金属汞、砷、铜、锌的影响,所有段面未受有机氯和有机磷的污染。同期断面比较,上游污染轻于下游,污染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宁夏阅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解析其重金属污染物来源,结合环境现状,分区域采集14个底泥样品,分析底泥理化性质;运用Arcgis反距离空间插值法(IDW)研究阅海底泥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相关性、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阅海底泥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阅海底泥中汞(Hg)和钴(Co)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0.16 mg/kg和19.23 mg/kg,分别达到背景值的5.16和2.24倍,其他重金属元素铅(Pb)、铜(Cu)、砷(As)、镉(Cd)、铬(Cr)含量均超过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土壤对应元素背景值含量;阅海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各重金属元素在芦苇分布区域富集趋势十分明显;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表现为:Hg>Co>Pb>Cu>Cd>As>Cr,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均值达到 277.21,属中等生态危害范畴,其中 Hg 元素超标严重,贡献率达74.42%。阅海底泥重金属Cr和As元素受自然背景影响明显,而Hg、Co、Pb、Cu和Cd元素则主要来源于鸟粪排放以及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