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BP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相对直径作为输入向量,以株数累积频率作为输出向量,建立直径分布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的实际数据训练,选出的最佳模型,拟合精度为99.03%,检验精度为97.64%,所选模型没有系统偏差.与Weibull分布模型相比,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有效的林分直径分布模拟技术.  相似文献   

2.
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运用正态分布、β分布、Γ分布和Weibull分布4种概率密度函数研究了205块杉木人工林标准地的直径分布规律,分析了这4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并探讨了不同年龄、不同地位指数对正态分布拟合率的影响,建立了正态分布参数的预估方程。由此可编制出林分直径分布预估表。  相似文献   

3.
会同杉木人工林的树高分布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湖南会同县170块杉木人工林样地资料,用Weibull分布函同直径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树高曲线理论模型,推导出树高分布预估模型,同时进行了精度分析和假设检验。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描述杉木人工林直径结构规律,采用参数回收技术建立直径分布模型 该模型主要由林分因子、单木二元材积方程和材种出材率等子模型组成 应用该模型,只要输入现实林分年龄、地位级指数、每公顷断面积和株数,就能输出未来林分蓄积量、出材量及平均胸径、平均高、株数等因子 并探讨了该模型在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经济成熟龄确定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杉木人工林直径结构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提出一种新的林分直径分布预测方法G—PRM.其基本思想是:用著名种群模型—Gompertz方程来表示林分直径分布;采用两点回收、差分还原的途径实现林分结构的预测.将该模型应用于闽北杉木人工林直径预测,其预估林分直径分布的合格率为78%.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对华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拟合检验与直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调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不太合理,林分的密度需进行必要的调整,尤其是对于高密度造林的地段;(2)整个调查地区绝大多数林木的直径分布仍表现为中度偏小的径阶林木株数占多数的特点,急需进行必要的抚育间伐,以提高油松人工林质量;(3)平均胸径与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三参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还不能充分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待于今后深入的探讨与试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传统标准地调查方法,取得数据,利用ForStat的统计分布假设检验对幼、中、近、熟4种林分径阶分布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Logistic分布假设检验对幼中近熟林的p值均大于0.05,适用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径阶分布;幼龄林左尾林木株数大于右尾林木株数,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右尾分布株数多于左尾分布株数;杉木直径Logistic分布的离散程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但林木直径分布成尖峰状态,杉木林分中林木比较集中在均值区域。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胸径的Weibull分布及其最优拟合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运用遗传算法最优拟合Weibul分布,研究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最优拟合的Weibul模型拟合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接受率达80%以上,证明遗传算法是非线性模型的一种有效拟合方法。  相似文献   

9.
红皮云杉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表现直径分布函数的筛选,选择Weibull分布函数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直接的分布函数,分别以参数预测法(PPM)和参数回收法(PRM)建立分布模型,描述红皮云用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并通过对模型精度的检验,说明Weibull分布函数适合于描述红皮云杉人工林的分布,PPM和PRM均达到精度要求,但是PRM的精度要明显高于PPM,参数回收模型是建立全林整体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 cm土层(20.6 g·kg-1)>15~30 cm土层(17.1 g·kg-1)>30~45 cm土层(12.4 g·kg-1)>45~60 cm土层(9.8 g·kg-1)>60~75 cm土层(8.2 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杉木林地(13.6 g·kg-1)>经济林地(12.3 g·kg-1)>农用后撂荒地(11.0 g·kg-1).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40,与土壤全氮、C/N比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和r≥0.87.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含量较高的4种酚酸物质对草珊瑚生长和品质的化感效应,为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利用其化感效应指导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个月生草珊瑚为试验材料,分别施加20,40,60,80 mg/L的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酸和没食子酸处理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探究其对草珊瑚幼苗生长(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光合生理(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药用成分(异嗪皮啶、绿原酸、迷迭香酸、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利用平均敏感指数、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与对照相比,20~60 mg/L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没食子酸总体上对草珊瑚的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异嗪皮啶、绿原酸、迷迭香酸和总黄酮单株含量表现出促进作用,而香草酸则仅在质量浓度为20~40 mg/L时表现出促进作用。②与对照相比,4种酚酸在质量浓度为20~40 mg/L时对草珊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20~60 mg/L时对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提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质量浓度为80 mg/L时对胞间CO2浓度表现为促进作用。③综合分析可知,酚酸处理下草珊瑚的光合生理指标与生长指标、药用成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在一定阈值内酚酸物质可通过增强草珊瑚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草珊瑚生长及其体内药用成分的累积。【结论】4种杉木土壤酚酸物质对草珊瑚生长和品质整体呈现出低中质量浓度(20~60 mg/L)促进、高质量浓度(80 mg/L)抑制的化感效应,且20 mg/L阿魏酸、60 mg/L对羟基苯甲酸、40 mg/L的香草酸和没食子酸在促进草珊瑚生长和品质提升方面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7年土壤容重在上坡减少,在中坡和下坡略增,各坡位的土壤毛管孔隙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显著增加;上坡和下坡的土壤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和毛管持水量增加,而中坡相反。除了2004年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和2007年的毛管持水量外,各坡位的土壤物理性质没有显著差异。与2004年相比,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几乎没有变化,各坡位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2004年和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相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2007年的速效钾含量均为下坡和中坡大于上坡。2004年各坡位的速效磷含量相近,2007年为下坡>上坡>中坡,2004年的速效钾含量为上坡>中坡>下坡。各坡位间的有机质和大多数养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江西大岗山27年生不同间伐处理杉木人工林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杉木林分活立木规格材材种结构间伐动态效应,得到3点主要结论:(1)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活立木规格材出材率随间伐强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2)林龄27年时,16立地指数级强度与中度间伐时大径材出材率较大,表现为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对照弱度间伐,分别为19.0%、17.1%、2.2%和1.8%,出材量分别为56.376、44.239、6.832和6.325 m~3·hm~(-2);中径材出材率表现为对照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分别为47.3%、42.3%、41.6%、24.2%,出材量分别为146.928、123.783、105.196和85.408 m~3·hm~(-2);小径材出材率为弱度间伐对照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分别为48.4%、25.9%、18.8%和17.8%,出材量分别为171.099、80.561、52.837和47.121 m~3·hm~(-2);(3)立地条件是杉木大径材培育的限制因子,而间伐可有效调控规格材出材比例,并提高规格材出材率。  相似文献   

14.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按20 cm分层挖取样地0~60 cm土层土样,最后依据有关方程,计算马尾松和杉木中龄和成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0.06%~45.23%, 枯落物含碳率为40.79%~46.06%,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34%~1.26%。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8.36和128.08 t/hm2,其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6.33和54.8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3.15%和42.79%;土壤平均碳储量分别为54.96和67.33 t/hm2,其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2.64%和52.57%;其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28%,1.02%和2.93%,3.63%。【结论】 马尾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以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杉木则以中龄林略高于成熟林;土壤和乔木层碳储量是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部分,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对碳储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立地类型杉木人工林叶片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立地类型与龄级对四川省杉木人工林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讨杉木人工林叶片C、N、P化学计量随非生物环境的协同变化规律,并从养分管理角度筛选最佳立地类型.[方法]遵循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立地分类原则,首先依据地貌将四川省杉木人工林54个标准样地划分为丘陵和山地2个立地类型区,再根据土壤类型各划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硼对铝胁迫下杉木生长、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硼介导的杉木耐铝调控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养分管理手段减轻杉木铝毒害提供参考,以3月龄幼苗为材料,共设置4个处理,对照(CK)、缺硼(-B)、缺硼加铝(-B+Al)和加硼加铝(+B+Al),分析不同处理间杉木生长、叶片光合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CK相比,胁迫处理均能显著抑制苗高生长,苗高降幅介于31.83%~55.56%之间,而且铝胁迫下,加硼(+B+Al)能显著缓解缺硼(-B+Al)引起的苗高生长、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与-B+Al处理相比,+B+Al处理的苗高、MDA、H2O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48.02%、24.18%、16.39%、17.16%和17.78%。(2)与CK相比,不同胁迫处理显著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B+Al>-B+Al>-B>CK,增幅分别介于17.10%~128....  相似文献   

17.
南岭山区杉木大径材成材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挖掘南岭山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大径材形成的主导生态环境因子和林分控制因子,并探究其影响规律,以期为广东省杉木大径材培育和经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通过对南岭山区现存杉木大径材林分调查研究,提取并形成立地指数(SI)、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微地形指数(M)、地理指数(G)等的指数评价体系,解析大径材蓄积量(Vl)、大径材出材量(Ol)、大径材株数比例(ND≥26)、大径材出材率(Yl)等与各个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 大径材成材各指标与SI及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44和0.22~0.33;VlOlND≥26等指标与I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4~0.39;VlOl均随保留密度(D)的增加呈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平缓二次项曲线趋势,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G及林龄(A)与大径材成材各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构建了20~30年生杉木大径材出材量预测模型:Ol=${{\rm{e}}^{{\rm{5}}{\rm{.781 + 0}}{\rm{.004}}\;{\rm{SI + 5}}{\rm{.004}}{A^{{\rm{ - 1}}}}{\rm{ + 0}}{\rm{.261}}\ln D{\rm{ - 45}}{\rm{.151S}}{{\rm{I}}^{{\rm{ - 1}}}}}} $(R=0.62,P<0.01),可利用该模型初步预测评估南岭山区20~30 年生杉木林分的大径材出材量。结论 SI、IMD是南岭山区杉木大径材形成的主导影响因子,当SI为18以上,土壤要求孔隙度、持水量、有机质含量较高,微地形条件为阴坡向、坡度低于35°的中下部凹坡,保留密度控制在1100~1300株·hm−2时,更有利于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以开3、开13、F24x那1-1和大坝8共4种速生材杉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化学组成、密度、力学性质及主要解剖特性,比较不同无性系速生材杉木材性。结果显示:开13的综纤维素、α-纤维素含量最高,木质素含量最低,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绝干密度最大且力学性质优于另3个无性系;随着树龄的增加,4种杉木苯醇抽提物含量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少,综纤维素与α-纤维素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木质素从髓心向外前10年逐渐增加,后10年逐渐减少;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绝干密度及力学性质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微纤丝角从髓心向外波状逐渐减少,管胞长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通过对杉木的化学组成、密度、力学性质及解剖特性的结果综合评价得出,4种无性系中开13的材性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以杉木林采伐迹地为对象,比较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土壤碳分配以及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碳垂直分布,研究了不同坡位和土层对固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迹地各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各坡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密度为下坡中坡上坡,随土层加深而减少,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1.37倍和1.78倍。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采用网袋法对杉木凋落叶多样性模式的失重率、种间相互作用和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分解,除MS和SN 2组处理,其他处理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杉木凋落叶。通过多样性处理,对凋落叶分解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SHN、SHR和SRN 3组处理,对杉木凋落叶分解具有一定作用,其中SHN、SHR、SRN和SHRN凋落叶多样性处理较其他处理能更好地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SHRNM凋落叶多样性处理则抑制杉木凋落叶分解。相关性检验表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初始纤维素含量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水平;与C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C/N、C/K和木质素/K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