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毛竹在杉木与毛竹混交林中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用聚集度指标(C;I;1_δ;x~*和C_A等)及x~*-x,log S~2-log x的回归等测定方法研究了毛竹在杉木与毛竹的混交林中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毛竹的空间分布型是呈聚集分布图式(α>0,β=1);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α>0);个体群的分布近似随机的(β=1)。根据Iwao的x~*与x的回归方程,得出不同立竹度和允许误差下的抽样面积。如毛竹密度为1000株/公顷,应抽取0.124公顷的样地,其精确度才达到90%。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立标准地对毛竹低产商品林地下茎进行调查,了解其结构、生长规律以及空间分布格局。总结了改善毛竹低产商品林地下茎结构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提高毛竹生物量的方法,为毛竹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与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近自然毛竹林内设置1块100m×100m的固定标准地,用相邻网格调查法划分100个调查单元,用全站仪对每株毛竹进行精确定位调查,基于GIS的Voronoi图空间分析功能,确定空间结构单元,选择聚集指数、年龄隔离度、竞争指数和目标竹最近邻竹株数4个空间结构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空间结构因子的重要性表现为聚集指数>年龄隔离度>最近邻竹株数>竞争指数;聚集指数与单位面积生物量的负相关关系最明显,较高聚集程度是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前提条件;年龄隔离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毛竹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产毛竹林的年龄隔离度≥0.5;单位面积生物量随最近邻竹株数增加而降低,当目标竹有4株最近邻竹时,最有可能获得高产;随竞争指数增加,毛竹林单位面积生物量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毛竹纯林与竹杉混交林竹材形态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纯林5个竹材形态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立竹平均胸径较毛竹纯林大5.0%;立竹全高、枝下高与立竹胸径呈正相关,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9.0%、8.7%,竹杉混交林对立竹全高、枝下高增大的贡献率小,分别为2.7%、3.1%;竹林经营类型对立竹胸高、竹壁厚度的影响较全高、枝下高大,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提高6.9%;尖梢度值与立竹径级不相关,与竹林经营类型密切相关,竹杉混交林显著大于毛竹纯林,增加幅度达20.9%。尖梢度值≥0.4的为竹材匀称竹林,<0.4的为竹材不匀称竹林。 相似文献
5.
论述毛竹纯林经营中出现的生态退化问题。指出与竹木混交经营模式相比,毛竹纯林经营模式已出现明显的竹材产量下降、竹株质量变差、竹林地力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群落种群多样性降低、林分自身抗御虫害与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等问题。文章最后提出要树立资源持续利用的经营思想,着重强调实行竹木混交经营模式,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层次复杂性,以形成适合竹林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竹山常在,资源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本文提出同龄纯林自(然)稀硫的理论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概括了各种不同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由此方程式结合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以导出不同初始密度林分的自然生长过程。熟知的完满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是本文所述方程式的特例。一个实例说明不同初始密度林分自然生长过程的计算方法及例证不同密度林分自稀疏规律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长鞭红景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鞭红景天是国家第二批确定的二级保护植物,处于近危状态。该文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丛生指标Ⅰ、扩散型指数16及其检验、Cassie指标、平均拥挤度与聚块性指标、负二项参数K、Iwao M^*对的回归分析、Taylor幂法则模型等方法,研究了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P1、P3和P5群落中长鞭红景天种群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在P2、P4和P6群落中长鞭红景天种群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与随机分布的临界状态;但各群落中聚集强度差异明显,其顺序为:P5〉P3〉P1〉P6〉P2〉P4;通过Iwao M^*对的回归模型分析和Taylor幂指数法检验也得出相似结果,即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现为聚集分布与随机分布的临界状态但偏向于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采用频次分布法、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周宁县细柄阿丁枫天然林种群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树种空间分布型均符合Neyman分布(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9.
毛竹主要病虫害生态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5种主要毛竹病虫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为聚集分布,黄脊竹蝗、蠕须盾蚧为随机分布,刚竹毒蛾、竹笋禾夜蛾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0.
油茶主要病害空间分布格局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 sM*与M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主要病害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油茶叶枯病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煤污病Neocapnodium sp.在油茶林中呈均匀分布;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e、藻斑病Cephaleuros virescens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软腐病和藻斑病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Iwao’s回归分析表明叶枯病的分布为均匀分布且病株个体间相互排斥,在油茶林中呈扩散性危害趋势;炭疽病、煤污病、软腐病和藻斑病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病株个体之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林中呈均匀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福建省尤溪县西滨镇彩洋村,对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实施大年强度采伐、定量留养、控制新竹数量,合理施肥,小年留笋养竹等技术措施。实施5 a后结果表明:改善了竹林的生长条件和竹林结构。竹林密度增加84.8%,立竹平均胸径从8.6 cm提高到10.1 cm,竹笋产量增加18.9%。竹材产量增加47.8%。Ⅲ度以下的青壮竹占全林竹的75.6%,Ⅳ度以上老竹从试验前27%下降到24.4%,小年竹占立竹总数的43.8%,每年林地孕笋竹和换叶竹的数量达到相近,完成了大小年转变到花年毛竹林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浙江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与2009年浙江省两期森林连续清查毛竹样地数据,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及核密度估计方法,采用7个指标(样地生物量,样地株数,林分平均胸径,1,2,3和≥4度竹所占比例)描述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的主导因素依次为年龄结构因子、样地生物量因子、林分平均胸径因子;浙江现有毛竹林老龄化问题较突出,林分中各龄级所占比极不合理,现有经营措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使林分生产力衰退;样地株数较少时,林分平均胸径与样地株数几乎没有相关性,但随着样地毛竹株数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负指数关系;影响毛竹林分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样地株数与林分平均胸径;7个指标中除3度竹所占比例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由7个指标构成)在2004年与2009年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胸径小于8.7 cm的林分随着毛竹的生长所占比重在减少,而平均胸径大于8.7 cm的林分在增加,这也说明2009年林分平均胸径比2004年显著增大,样地株数和林分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有类似的趋势。研究结果对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固碳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覆盖模式对毛竹林出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竹林开展传统促笋覆盖(糠壳+鸡粪+稻草,记作F1),两种新型覆盖(糠壳+鸡粪+高粱秆、竹酒糟+鸡粪+高粱秆,分别记作F2和F3),以及不覆盖(对照,F0)的对比试验,分析了相应的发笋历程、笋体大小及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结果表明:1)3种覆盖模式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毛竹笋早出,F2和F3模式效果好于F1,3者在3月20日前出笋的比例分别较对照多出约20%、18%和4.5%;2)就同期笋高而言,仅F2、F3显著大于对照,F1的影响不明显,但3种模式均显著地增加了毛竹笋基径;3)尽管F1对笋早出和个体大小的促进作用不突出,单位面积出笋数量却远较其他模式大。毛竹林采用F1、F2和F3模式后,笋产量分别可达对照的2.5倍、1.9倍和1.6倍,收益则分别为对照的2.5倍、2.2倍和1.8倍。建议在山区毛竹林笋用经营中,就地取用农林废料实施覆盖是可行的,既节约成本和增加收益,又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8.
陈岩明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26(3):18-20,23
在福建泰宁县大田乡选择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毛竹林分,即模式A为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树冠投影比5∶5)、模式B为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树冠投影比8∶2)、模式C为毛竹纯林、模式D为毛竹杉木混交林,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毛竹林分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林分的毛竹胸径、竹高等生长因子差异显著,阔叶混交林的毛竹平均单株生物量、胸径和竹高值较高;毛竹单株器官生物量以竹秆所占比例最大,达46.81%~54.27%,其中以模式B的最高;毛竹单株总生物量最大的为模式A,达34.98 kg/株;毛竹群落总生物量最大的为模式D,达139.42 t/hm2。 相似文献
19.
毛竹林是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关系着该区域森林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文章调查分析了紫金山毛竹林的起源、林分结构及经营管理现状,提出了改善毛竹林质量的经营措施,包括:调整竹林结构、混交阔叶树种、生态防治病虫害等生态培育措施,垦复、施肥、劈山除灌、疏伐等退化竹林复壮措施,以及控制竹林扩张、改造荒芜竹林等措施。这些经营措施为紫金山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