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胁迫法"筛选抗瘟、耐旱优良品种(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双胁迫病圃”,运用“双胁迫法”从64个品种(组合)中筛选出5个抗瘟、耐旱品种(组合)中86—76、大白谷、魔王谷、64S/大白谷和64S/魔王谷,其中中86—76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利用“双胁迫法”对早稻品种和杂交组合的抗瘟性和耐旱性进行同步筛选,避免了把抗瘟性和耐旱性割裂筛选的弊病,提高了优良早稻品种和杂交组合抗瘟、耐旱性状筛选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节水稻(陆稻)资源持久多抗性鉴定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7-2000年,在638份陆(旱)稻资源的抗瘟性鉴定基础上,优选出58份陆(旱)稻品种(系),分别以Moroberkan与B40为抗,感对照品种,在湖南省稻瘟病鉴定中心安化烟溪,采用稻瘟病旱病圃与自然诱发,以旱种旱管与雨育的栽培方式进行旱病圃持久抗瘟性鉴定及多抗性研究。 筛选出一批可作为多抗性育种目标的亲本和成熟期适宜,适合我省天水田和坡土种植的大白谷(粳陆)、魔王谷(粳陆)、86-86(籼陆)3个持久多抗(病、虫)优质的旱稻品种。  相似文献   

3.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谷子新品种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在宁夏西吉县干旱、半干旱山区进行的5个谷子品种比较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结果】陇谷6号平均单产7837.5kg/hm^2,陇谷2129平均单产5980.5kg/hm^2,大同6号平均单产5194.1kg/hm^2,陇谷3号平均单产4937.7kg/hm^2,分别比宁谷1号增产106.16%、57.31%、36.62%、29.88%。【结论】以陇谷6号和陇谷2129号表现最为突出,建议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福建早稻主栽品种(组合)抗瘟性鉴定及共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2个早稻主栽品种进行了2a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抗谱分析和对叶瘟和穗颈瘟的鉴定。综合评定为抗病的品种有福优77、南保早、闽岩糯和中抗组合汕优82,占鉴定主栽品种的18.18%;中感以上品种18个,占鉴定主栽品种的81.82%,其栽培面积占1997年福建省早稻面积的57.24%,为稻瘟病大流行提供了最主要的基本条件,对影响病圃准确鉴定品种抗瘟性的气象和栽培因素作了分析,提出了福建省育种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建立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71个广西地方菌株检测地谷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并利用地谷中Pi-d2基因与广恢998等位基因在基因组序列上一个碱基的差异,设计出以抗病基因本身序列为引物的基因标签M-Pid2,通过分析地谷与广恢998的F2群体的基因型与对稻瘟病抗感分离的吻合度来验证该标签的准确性,用M-Pid2扩增62份水稻种质验证该标签的特异性。结果表明,地谷能抗71个地方稻瘟病菌株中的59个菌株,抗性频率达83.1%。用M-Pid2扩增地谷与广恢998的F2群体的基因型与其对稻瘟病的抗感分离完全吻合;用M-Pid2扩增62份水稻种质,仅在地谷中扩增出629bp特异条带。从而确认抗稻瘟病基因Pi-d2为地谷的主效抗稻瘟病基因,且在广西有育种利用价值;标记M-Pid2能准确用于抗稻瘟病基因Pi-d2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6.
以^3H2O为示踪剂,用同位素示踪法对非充分灌溉的7大类作物耐旱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经63个品种的500余个样品的^3H2O测定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凋萎系数以下的极度干旱状况下,作物处于萎蔫失水耐受时间时,给作物灌溉^3H2O且复水时间为1.5h,作物吸氘水量随此时间增值大的,其耐旱性强。同时发现,吸^3H2O的量-作物抗萎蔫能力与作物耐旱性成正比。将3H2O法与耐旱性盆栽鉴定法比较结果表明,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云南省地方籼稻和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差异,筛选适宜于种植区环境的优异地方稻种,为稻瘟病的抗性育种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地方籼稻和粳稻品种各23份为材料,利用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室内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瘟基因推导,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异地方稻种。【结果】抗性频率为0.0%~25.0%、25.1%~50.0%、50.1%~75.0%和75.1%~100.0%的粳稻品种分别有4、5、6和8个,籼稻品种分别有0、4、7和12个。粳稻和籼稻接种8个稻瘟病标准菌株后,籼稻的稻瘟病抗性整体高于粳稻。46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组成较复杂,其中,能推导出抗瘟基因的品种共17个,其中粳稻品种7个,籼稻品种10个;抗性基因组成复杂的品种(可能含有的抗瘟基因在6个或6个以上)有23份;含有未知抗瘟基因的品种有6个,均为粳稻;Pik、Piz-t、Pib、Pi1、Pi11和Pita-2基因在籼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粳稻,其中Pita-2基因仅存在于籼稻品种吉强糯和天杂58中;Pik-s、Pita、Pi3、Pi12和Pii基因在粳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籼稻,其中Pi12基因仅存在于粳稻品种日本谷和华街中。农艺性状调查测定结果显示,在株高、穂长、结实率和千粒重方面,粳稻品种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籼稻品种;在产量方面,籼稻品种间的差异小于粳稻品种。筛选出的高抗稻瘟病品种:镰刀谷(粳稻)、香糯(籼稻)、毫糯早(籼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高产品种:日本谷(粳稻)和粘珏香(籼稻);矮杆品种:冷水汕优(粳稻)和白壳糯(籼稻);多穗品种:日本谷(粳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结论】籼稻所含的抗瘟基因数量和稻瘟病抗性整体较粳稻高,说明籼稻的抗谱范围更广。筛选出的粳稻品种冷水汕优和日本谷可用于优质高产品种选育,籼稻品种香糯和毫糯早可用于稻瘟病抗性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8.
湖南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2009年,在桃江病圃对湖南省部分杂交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稻瘟病性进行了鉴定,并以综合指数来评价其抗感水平。结果表明,供试的50个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感水平差异区分明显,无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11个,占供试品种的22%;表现中感水平的品种有17个,占34%;表现感及高感水平的品种有22个,占44%,其中金优系列品种全部表现感病。另外,早稻品种表现中抗的比例最高,占参试早稻品种的28.57%,优于中稻与晚稻。研究还结合稻瘟病生态系分区确定了上述抗感水平不同品种的适宜推广地区,以直接指导和应用于水稻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9.
南厦060是我所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育种组合作选育的优质丰产、较抗稻瘟病的早籼品种.1998年和1999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为347.91 kg和356.94 kg;同年在福建省优质早稻观摩会上,南厦060食味及外观品质两年均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0.
早稻稻瘟病历年发生都比较严重,苗瘟和叶瘟引起死苗“坐蔸”,穗颈瘟引起“白穗”,常造成局部地区,尤其是优质稻生产基地、山冲田、稻瘟病“老区”、冷浸田等早稻减产严重,部分丘块甚至于失收。这不仅是因为早稻生长季节,尤其是抽穗前后,正是多雨时期,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稻瘟病发生与危害;而且因为近年来早稻优质稻推广面积加大,而早稻优质稻多数品种(组合)是不抗稻瘟病的,农民在防治稻瘟病时,单纯依靠化学农药,不重视采用农业措施防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