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仁用杏具有很好的药食兼用价值,在我国陕西北部地区大量种植。现阶段品种繁杂、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造成仁用杏产量低下。本文介绍了仁用杏的生长特性与气候分区,分析了造成仁用杏低产的主要原因,从仁用杏高接换优、土壤管理、树体管理三个技术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措施,以提高仁用杏的产量与质量,为今后陕西北部地区仁用杏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1 仁用杏发展的潜力1.1 发展概况 河北省是最早开展仁用杏研究和栽植的省份,尤以涿县和蔚县发展最快,已成为我国仁用杏的主要产区,其产量占全国仁用杏产量的70×10~(-2)。现在河北省栽植仁用杏已成为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为当地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据统计,栽植仁用杏的收益是种粮食的8倍,已是其它水果所不能比拟的。被称为“铁杆庄稼”。辽宁、山西、甘肃是种植仁用杏较早的省份,仁用杏早已见果,并获巨大收益。近几年,吉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纷纷引种仁用杏试栽,山地、丘陵地,栽植仁用杏已成为一大趋势。1.2 栽植仁用杏的经济效益 仁用杏肉和壳也可利用。杏肉可制成杏脯;核壳可加工成高级  相似文献   

3.
仁用杏是以利用杏仁为主、果肉为辅,并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树种。本文介绍了仁用杏特点、寿阳县发展仁用杏优势,提出了寿阳县发展仁用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仁用杏果园的经济效益,将仁用杏与四种中药材进行复合种植,然后对仁用杏幼树的生长和生育指标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中药材品种对仁用杏品种"超仁"、"龙王帽"的生长胁迫效应弱,对"超仁"、"一窝蜂"生育指标的降低幅度影响较小;而对仁用杏品种"一窝蜂"、"优一"的生长胁迫效应较强,对"龙王帽"、"优一"生长指标的降低幅度影响较大。仁用杏与中药材的复合种植组合应选择生长势较强的仁用杏品种和植株矮小的中药材品种进行配置,才能保证仁用杏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5.
仁用杏的春季冻害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近些年仁用杏春季冻害比较严重的事实,采用历史上仁用杏产量序列与春季气象要素中的因子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结合春季仁用杏冻害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仁用杏树开花和幼果期的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低温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影响仁用杏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阐述了仁用杏春季冻害程度和气象指标,提出了今后预防和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仁用杏是重要的干果经济林树种。笔者从良种选择、苗木标准、园地选择、整地、栽植几方面介绍了黄土丘陵区仁用杏的栽培技术,又从定干抹芽、扩穴深翻、施肥、促花促果、修剪、防冻几方面介绍了仁用杏的抚育管护技术,以期为今后仁用杏的栽培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仁用杏栽培现状及21世纪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山西省仁用杏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了山西省仁用杏生产的优势,对21世纪山西省仁用杏发展前途及市场情况进行了预测。针对仁用杏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优化品种;提高栽植质量和管理的科技含量;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要防治野兔地鼠的危害;以及做好产后服务,建立仁用杏收购、加工及销售体系等5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仁用杏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介绍了山西省仁用杏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仁用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山西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仁用杏产业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三北地区”仁用杏栽培区主要气候因子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即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若遇倒春寒则会严重影响其产量及产业的发展。为了给仁用杏栽培区的科学布局及种植企业和农民合理选择造林地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国家气象局"三北地区"447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观测的气象数据和仁用杏主产区的杏仁单产量为依据,从24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了影响仁用杏单产量的8个主要气候因子作为"三北地区"仁用杏适宜栽培区区划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三北地区"仁用杏生长的气候适宜区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仁用杏最适宜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其次为辽宁省、吉林省、陕西省;次适宜区主要为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需要加强人工灌溉才能满足仁用杏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不适宜区主要为黑龙江北部漠河、呼中、新林、塔河、呼玛、加格达奇等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5℃左右,由于气温过低或霜冻的频繁发生导致仁用杏无法正常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仁用杏是辽西地区的支柱产业,仁用杏的持续丰产栽培事关辽西发展大计。文章在分析辽西地区仁用杏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辽西地区仁用杏持续丰产增效栽培,需要做好晚霜冻害防治、土肥水调控、林分结构优化、低产林提质增效、建设示范区等方面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仁用杏是我国传统栽植的主要经济树种之一。文章以横山县仁用杏经济林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横山县仁用杏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为仁用杏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对仁用杏生长结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分析了穴贮肥水、生物覆盖、穴贮肥水和生物覆盖、压于等四项生物措施对仁用杏幼树园、成龄树园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以及对仁用杏生长、结实的影响。认为,“穴贮肥水加生物覆盖”不但对仁用杏园的土肥条件有明显改善,而且可显著提高仁用杏的生长及结实量。  相似文献   

13.
仁用杏主要品种简介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用杏属蔷薇科李属,主要产于我国酉、北部高原,在陕西、河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分布。杏仁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商品,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都很高。发展仁用杏,对于充分利用山丘土地资源,改善山地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帮助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省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地区,无论地理条件还是气候条件都比较适宜于大面积发展仁用杏,所以选择适宜的仁用杏品种和掌握关键的栽培技术,对我省发展仁用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适宜我省发展的仁用杏主要品种1.1龙王帽龙王帽又称小王帽、大扁仁等,为仁用杏…  相似文献   

14.
仁用杏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于粘土、壤土,砂土等各种土壤。它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一个主要经济树种,栽植它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我国三北地区都大力发展仁用杏生产。1 仁用杏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发展仁用杏生产,必须搞清仁用杏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才有可能实现科学栽植,达到丰产丰收。仁用杏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土壤、喜光照等特点。一般地,年有效活动积温达2500℃以上、光照充足、土壤pH在6.5~8.0之间、海拔高度在1200m以下、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都可栽植,并可正常生长结果。对于具…  相似文献   

15.
陕北榆林仁用杏生长物候期与气候条件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北榆林仁用杏分布的地理特征和区域气候特点设立了4个观测点,全面观测仁用杏的生长物候期与气侯条件;探讨仁用杏晚霜冻害的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变化的关系,促进仁用杏产量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李全义,于青,付桂荣,曹可仁,吴书海(山东半岛仁用杏研究会,烟台果树所新技术开发处,264000)仁用杏栽培在我省近几年发展较快,部分地区已大面积种植。为使广大果农尽快掌握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根据仁用杏的特点及我们近几年的栽...  相似文献   

17.
仁用杏密植丰产技术仁用杏是我国传统的珍贵土特产品之一,主要品种有龙王帽、一窝蜂和优一等,“三北”各地均可栽培。仁用杏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易于管理,且经济效益特高,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供不应求,因此发展仁用杏,前景广阔。目前大同、忻州等地区正极积发展这种...  相似文献   

18.
景慎好  程洪桥 《山西林业》2022,(1):28-29,48
仁用杏是一个优良的经济林树种.介绍了仁用杏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喷洒避晚霜溶液避免花期遭受晚霜为害的技术路线,以期为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提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山西省仁用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目前的主要栽培地区、栽培品种做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山西省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研究了仁用杏的适生环境。为充分发挥山西省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仁用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铜锌元素与仁用杏丙二醛含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方冬季仁用杏花芽、枝条受冻,早春易受晚霜危害出现冻花、冻果的现象,通过测定四种处理下仁用杏各部位的铜、锌含量和各部位的丙二醛含量,找寻二者间关系,探讨铜锌对仁用杏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锌不同处理下仁用杏丙二醛含量差异极显著,各处理丙二醛含量由低到高依次排序为Cu(0)Zn(3)〈Cu(3)Zn(3)〈Cu(3)Zn(0)〈Cu(0)Zn(0);铜、锌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Cu^2+和Zn^2+可抑制仁用杏苗木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细胞膜受损程度,提高仁用杏抗逆性;铜、锌提高仁用杏抗逆性反映在SOD活性变化上,铜、锌通过增强SOD活性,降低超氧自由基含量,而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进而提高仁用杏抗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