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声音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出发点是‘两个适应’,就是要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新变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要解决农业问题,又要解决农民问题。”
  -2014年9月4日,农业部举行专题报告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等四个方面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对农村改革进行再动员再促进。  相似文献   

2.
赵婉华 《饲料研究》2023,(7):156-159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构建农业强国的强力支撑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现阶段,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缓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布局成为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重点。文章以此为脉络基点,从育主体、补短板、抓治理、提经济4方面着手,提出重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态圈、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进路,以期为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农业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农村中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掌握农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4.
声音     
在食物结构改变的压力下,耕地农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新型的草地农业必将应运而生。它应继承耕地农业和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全新的式样和内涵,创造新的、适合我国的草地农业系统。这是历史对我们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发展任务。当前,大力发展涉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形势紧迫性。近年来,涉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探索制定财政补贴、土地流转、融资担保服务、人才培养、保险服务等方面扶持政策,已是加快发展涉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6.
《北方蚕业》2001,22(2):3
1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2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问题,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再用10年左右时间,健全完善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4 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农业科技发展要通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保障,实现技术跨越。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畜牧业》2014,(12):8-8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徐嵩龄撰文指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由“量农业”向“质农业”过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首先关注的是对人民生活的保障。体现在满足“量“的供应上。因此,以数量发展为特征的“量农业”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但一味倚重“量农业”,  相似文献   

8.
速宝(SUPERB)─新型农业增效剂速宝是台湾嘉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辅助剂,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其增产效果显著.近年来引人大陆,经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中科院茶叶所、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及重庆市农科所等对多类作物进行试验,亦...  相似文献   

9.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农村中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掌握农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主要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与国家提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该有很大的重合,那就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来满足未来我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畜牧市场》2001,(3):46-46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新型农业。它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一个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高产出的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农业执法及饲料预警工作中,发现存在非法使用新型“瘦肉精”的行为。新型瘦肉精种类较多,危害巨大。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四种新型瘦肉精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从2006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央财政设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补助资金。为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制定《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保险作为分担农业风险的一种新型机制,是农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7个盟市、19个旗县中的542个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并就提升内蒙古农业保险绩效提出了建议,为后续建设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体系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1月26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卫星网络视频会议,对即将开展的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会上指出,农业科技入户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部门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探索构建新型农业推广机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出现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助农增收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1昭化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破解其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实地调查,在比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区别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7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进行影响力排序,计算权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供需失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几十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伴随着资源、环境、气候等问题的凸显,我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因此发掘新型业态农业,打破发展瓶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总结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特征,分析日本、荷兰等国家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基于产业融合和创新下的新型业态农业发展思路,在充分汲取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一般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农业综合栽培的重大改革,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并不断改进、完善、创新、提高、发展而形成的新型栽培体系。能使作物充分利用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该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  相似文献   

20.
笔者结合公共物品和外部影响理论,确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公益性地位;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现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分别以“推广站”、“农业院校学生”和“新型农民”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