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原状土隔离池进行了盐分运移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含盐量0.11-0.28%的轻盐渍化或脱盐潮土处在不断脱盐过程中,平均年脱盐速率为0.0125%;小麦种植期,土壤处于返盐过程,盐分在上层积累;夏玉米种植期,土壤处于脱盐过程;盐分运动是一个盐离子的层次间传递过程,不同盐离子传递的强度不同,以氯根和纳离子变动最大,而硫酸根和钙离子变幅较小,碳酸根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作物排水对抑制土壤盐渍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作物条件下,潜水蒸发的绝大多数是作物根系吸水形成,作物蒸腾耗水,一方面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水容量、抗涝能力提高,在同样的土壤上,种植作物的土壤潜水蒸发量是不种植的2.67 ̄6.84倍,另一方面促进土壤表层淋洗、脱盐。不种植作物的土壤,5年后土壤盐分由0.440%增加到0.770%,种植作物的土壤,经过5年的耕作土壤盐分由0.432%降低到0.130%。  相似文献   

3.
季节性冻融土壤盐分离子组成与冻结层盐分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冻融过程中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及冻结层盐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永联试验站开展了冻融期土壤水盐及其离子成分监测试验,分析了冻融期地温、冻结层深度、地下水埋深与水质、土壤含水率、土壤盐分及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通过离子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土壤盐分运移的主控离子成分和盐分类型,进一步利用二元水盐体系相图探讨了冻融期主控盐分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冻融期地温梯度变化主要发生在0~1.0 m范围土层中,地下水埋深在冻融期变化趋势为快速增大-缓慢增大-减少,地下水矿化度均值在融化期显著降低;研究区地下水中变异性最大的离子为Na~+、Cl~–和SO_4~(2–),土壤盐分运移和扩散是地下水矿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中Na~+、Cl~–与SO_4~(2–)与含盐量相关系数高于0.9,冻融期土壤盐分浓度变化的主控盐分类型为氯化钠和硫酸钠;冻结层积盐或者脱盐取决于土壤盐分梯度和不同盐分的共饱和点,研究区最大氯化钠浓度(质量分数1.55%)和最大硫酸钠浓度(2.01%)均低于各自的共饱和点,当冻结前土壤溶液浓度梯度为正(从上到下浓度增大)时,冻结层易积盐,反之冻结层主要表现为脱盐。研究对阐明冻融期冻结层盐分累积规律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盐渍土盐分指标及其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任钊  田魁祥  松本聪  山崎  素直 《土壤》1997,29(6):326-330
用一元回归方法统计了分析了南皮县涝洼盐荒地开发区盐化土壤的盐分测定数据间的相关性。混合型土壤,全盐量0.1-1.5%范围,1:5土水比土壤浸提液电导率E与全盐有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不同Cl^-/SO^2-3比率的土壤中,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盐分组成不同,回归系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宽膜覆盖下土壤环境研究 Ⅰ.土壤盐分运移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兴旺  钟新才  徐万里 《土壤通报》2001,32(Z1):128-130
通过在新疆巴楚县设置不覆膜露地种植、窄膜覆盖和宽膜覆盖种植棉花的试验,对露地、窄膜下、宽膜中区和边区下不同时间的土壤剖面上全盐含量的比较分析,发现覆盖宽膜后第一水前盐分在土壤剖面上是增加的,但膜中区0~15cm盐分 增加量小于膜边区;到收获后膜中区0~15cm土壤含盐量下降到低于播种时水平,可是在膜 边区0~15cm盐分聚积,含盐量继续增加;到收获后宽膜下15~100 cm深度内含盐量均降低 到春季播种时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改良措施下新疆重度盐渍土壤盐分变化与脱盐效果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为了比较盐渍化土壤不同改良措施的治理效果,以新疆新开垦的重度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农业改良措施、根区隔盐+农业改良措施、暗管排盐+农业改良措施、化学改良+农业改良措施和天然对照区,通过3 a的试验研究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因素、动态变化与不同改良措施脱盐效果。结果表明:人为灌溉、农田蒸散量、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均达到极显著相关,生育期灌水对耕层土壤盐分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871。整个改良过程中农业改良措施处理表层和底层盐分含量较高,根区隔盐处理盐分表聚现象明显,暗管排盐、化学改良处理均表现出底层盐分明显高于表层。从各处理3a的脱盐效果来看,第1年脱盐效果均不理想,第2年脱盐率显著提升,其中根区隔盐和暗管排盐处理各土层脱盐率均超过44%,改良效果最好,由于土壤总盐分含量减少第3年各措施脱盐率明显降低。总体来看,各改良措施均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盐分,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处理在0~80 cm耕层脱盐率分别为61.33%、59.37%,优于其他处理;化学改良处理0~40 cm土层脱盐效果优于底层,其脱盐率为55.32%,明显高于农业改良处理的脱盐率45.42%,但0~80 cm土层脱盐率2处理间差异不大。新疆盐碱化程度重,农田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工程改良结合农业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是综合治理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能够为新疆干旱区盐渍化土壤有效改良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疆盐碱地采用生物措施后的土壤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地下水位3~5m、壤土质地条件下盐碱地长期生物改良田间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种植耐盐冬小麦套播草木樨是最好的脱盐方式,经过1年, 1m土层平均盐分由1 989%降到0 282%,脱盐率达85 82%;种植耐盐牧草套播草木樨、苜蓿是比较好的脱盐方式:经过3年, 1m土层平均盐分由1 34%降到0 524%,脱盐率60 90%;密植枸杞4年后, 1m土层平均盐分由2 363%降到0 800%,脱盐率为66 14%,适应于盐分特别高的土壤改良;施有机肥种植作物(植物)灌溉,是完善的改良盐碱地方法,一方面,在灌溉水作用下盐分被淋溶,另一方面在有机肥作用下,降低了0 ~40cm土层残余HCO-比例。15年盐碱地改良与利用证明:脱盐后的土地利用时,需考虑深根与浅根、多根与少根作物的适配轮作,以免导致土壤上层盐分回升;未施有机肥的高度脱盐,可能引起土壤上层碱化,即残余HCO-比例很大。  相似文献   

8.
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室内实验研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获得淋洗脱盐过程中3个盐峰阶段;同时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取得了土壤盐分含量及主要盐分离子和土体构型、粘粒含量等对水盐运移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河北滨海平原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与淋排均质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淑会  白璐  刘慧涛  刘金铜 《土壤》2014,46(6):1135-1141
本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了滨海盐土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和采用降雨淋盐与暗管排盐措施后土壤盐分变化及淋排均质化作用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雨淋管排可促进土壤盐分均质化。淋排后,变异系数CV由48.13%降至28.14%,空间相关程度(C0/(C0+C))由72.86%变化至59.42%;2雨淋管排后土壤盐分存在"高盐异质性–低盐均质性"转化趋势。7 g/kg的土壤含盐量经雨季淋排可降至1.5~2 g/kg,且在7 g/kg土壤含盐量范围内,脱盐率与初始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3对"高盐异质性–低盐均质性"转化过程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淋排后,实验区土壤类型由中重度盐渍化土降为轻度盐渍化土,雨季土壤脱盐量为67.78 t,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对脱盐量的贡献最大,可达91%,轻度盐渍化土反而因淋排作用有所增加,其脱盐量的贡献为负值(–35%)。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状况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GPS定位的网格取样和Q型聚类等方法,研究了整个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的剖面特征与水平分布.结果表明:根据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的剖面构型,可将整个黄淮海平原的剖面特征分为4大类,即表聚型、 底聚型、中聚型和平衡型.从其占聚类剖面的数量而言,它们分别占总聚类剖面数的约30%、5%、13%和52%.黄淮海平原各种土壤盐分剖面类型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其中表聚性剖面主要分布在徐淮及滨海地区,底聚剖面主要分布在原来盐渍化严重的豫东黄泛平原,中聚剖面主要分布在黑龙港下游地区.其它为平衡型剖面.这类剖面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山前平原土壤盐分淋溶区、鲁西南土壤盐分通体积聚区和浅层咸水影响下的土壤盐分平衡区.整个黄淮海平原土壤剖面中脱盐与积盐比例约为2∶1.所以土壤盐分以脱盐为主.  相似文献   

11.
季方 《土壤通报》2001,32(Z1):109-111
在塔里木盆地,高盐分含量的盐渍土是主要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对搬运盐聚层的可行性分析表明,它有盐聚层厚度不大、存在堆积盐聚层的土地、 大量的盐分被搬运等有利条件.搬运盐聚层进行盐渍化治理的主要优势是降低了洗盐用水量 、部分盐分直接脱离了洗盐脱盐循环、削弱了对河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盐渍化灌区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盐分及离子迁移及聚集规律,于2021年5—10月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分别对“滴灌+明沟排水”与“黄灌+暗管排水”模式下农田进行土壤水盐监测与灌排水量监测,分析不同灌排模式下农田土壤盐分迁移分布规律,利用均衡分析探讨土壤盐分和盐分离子积盐及脱盐特征,为灌区的节水规划及盐渍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排模式下农田土壤均处于脱盐状态,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土壤脱盐效果相对较好,脱盐率为37.73%;滴灌与明沟排水条件下农田中出现HCO3-累积,积累量为0.3 t,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农田中出现Ca2+与Mg2+的累积,积累量分别为2.962 4,0.577 4 t。滴灌与明沟排水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内,0—4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40—80 cm土层出现盐分积累现象,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整个生育期0—10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不同灌排模式下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相同,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地下水埋深较低,滴灌与明沟排水模式下土壤积盐与地下水质整体呈负...  相似文献   

13.
改良和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壤的生物学措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可夫  张万钧  范海  宋杰  江行玉 《土壤通报》2001,32(Z1):115-119
在盐碱地上种植碱蓬和苜蓿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碱蓬有明显的脱盐作用,0~60cm深度土壤中的Na含量每年减少83~128kg/亩.种植柽柳等8种盐生 和耐盐植物,一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N、P、K养分,细菌,真菌数量增加,容重变小,渗透系数增大,土壤肥力状况得以改善.本文还提出8种有种植价值经济盐生植物,并对8种盐 生的耐植物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棉花膜下滴灌盐分动态及平衡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在南疆气候条件下.研究了膜下滴灌盐分动态变化及平衡.结果表明:在南疆,棉花苗期时,土壤盐分开始分区,盐分在膜间0~40cm强烈聚集,膜下盐分变化不大,而且在覆膜的作用下发生侧向运移,移向膜间,加剧了膜间的盐分累积;棉花生育期结束后.土壤0~60cm盐分都有增加.在膜间0~20cm盐分强烈累积;灌水量为345mm的处理盐分增加明显,积盐率高达.94.5%,其增加的盐分主要来自下边界土壤水分上行所带来的盐分,占盐分增加量的57%.而灌水量505mm处理增加的盐分主要来自灌溉水所携带的盐分,占81%.若不考虑灌溉水的矿化度,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的积盐率只有13.8%。  相似文献   

15.
盐地碱蓬生长对滨海重盐碱地的改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地碱蓬是滨海盐碱地生态系统群落演替中的先锋物种,也是植被建设的重要植物。为探究盐地碱蓬对滨海盐碱地的改土效应以及作用机制,通过滨海平原盐碱地原生盐地碱蓬群落土壤调查,结合室内土柱种植试验,研究了盐地碱蓬生长对滨海盐土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比较了盐地碱蓬通过植株吸收盐分和通过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盐分淋洗对滨海盐碱地降盐、改土的效果。结果表明:1)盐地碱蓬生长对滨海盐土土壤结构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野外生长盐地碱蓬的0~20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裸地,而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裸地地块;室内土柱种植盐地碱蓬降低了各层土壤容重,平均降低6.16%;增加了各层土壤孔隙度,增加1.59%~5.15%。2)盐地碱蓬生长显著提升了滨海盐土土壤水分入渗性能。野外入渗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入渗时间内,生长盐地碱蓬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初始入渗率及稳定入渗率分别是裸地的3.6倍、2.5倍和3.0倍。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结果显示,盐地碱蓬处理土壤的初始入渗率为0.08mm·min?1,是裸地处理的2.6倍;稳定入渗率为0.03mm·min?1,是裸地处理的3.0倍。3)盐地碱蓬的生长明显降低了土壤含盐量,盐地碱蓬收获后,野外调查试验和室内土柱试验中裸地处理0~40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2.67%和12.98%,而盐地碱蓬处理分别降低12.08%和49.28%。野外调查和室内土柱试验中,盐地碱蓬植株移走的盐量分别占总脱盐量的5.60%和2.26%,淋洗脱盐量分别占总脱盐量的94.40%和97.74%。以上结果表明,滨海重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具有明显的降低土壤含盐量的作用,这种作用除植株吸收带走部分盐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盐地碱蓬的生长改善了土壤结构、加速了土壤水分入渗、促进了土壤盐分的淋洗。  相似文献   

16.
隔盐层对滨海地区盐分动态及国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津市大港区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在栽植穴底部和侧壁铺设10 cm厚的陶粒、蛭石和沸石作为隔盐层,研究种植国槐后不同隔盐措施对中度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通过每月定期测定土壤盐分质量含量及国槐的生长指标,分析不同隔盐措施的降盐效果及对国槐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隔盐措施的表层土壤盐分质量含量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发生积盐和脱盐的周期性变化,在此期间出现2次显著的聚盐高峰期,分别是春末和夏末;3种隔盐材料都能够降低该地区土壤中的主要盐离子和全盐量,其中以沸石作为隔盐层处理的降盐效果最佳;不同隔盐措施都能够改善国槐生长环境,其中以沸石作为隔盐材料最有利于改善国槐生长环境,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国槐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水质对咸水滴灌土壤盐分淋洗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咸水和淡水对咸水滴灌不同区域土壤盐分的淋洗过程及脱盐效果。结果表明,淡水淋洗的入渗速率明显高于咸水;咸水、淡水淋洗后咸水滴灌不同区域土壤含盐量均大幅下降,均可达到良好的脱盐效果;不同区域咸水滴灌土壤滤出液电导率(EC)均呈"快速上升-快速下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对咸水滴灌风干土淋洗的滤出液EC却呈先快速降低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从淋洗滤出液到达稳定电导率的体积来看,咸水对咸水滴灌土壤盐分整体淋洗效果优于淡水。  相似文献   

18.
沙封覆膜种植孔促进盐碱地油葵生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提高盐碱地油葵的出苗率及存活率,提高油葵产量,在河套灌区选择土壤盐分较高的地块,地膜覆盖种植油葵时改传统的土封种植孔为沙封种植孔,在油葵播种期、出苗期和幼苗期测定不同封孔方式对种植孔根际、地膜覆盖区、地膜间露地0~40.0 cm土层土壤水分、盐分及油葵出苗率、存活率、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播种到幼苗期,0~15 cm土层土壤水分逐渐降低,土壤盐分逐渐升高,且不同时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出苗期和幼苗期沙封种植孔根际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比土封种植孔分别降低3.86%和4.83%,比地膜覆盖区分别降低4.79%和9.73%;0~15.0 cm土层土壤盐分比土封种植孔分别降低16.46%和40.99%,比地膜间露地分别降低30.53%和33.72%;比地膜覆盖区则分别提高17.86%和29.89%。土封种植孔根际0~1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幼苗期比地膜覆盖区降低5.15%,出苗期和幼苗期比地膜间露地分别提高3.44%和4.42%;出苗期根际0~15.0 cm土层土壤盐分比地膜间露地降低16.84%,幼苗期则提高12.32%,出苗期和幼苗期则比地膜覆盖区分别提高41.07%和120.11%。沙封种植孔缩短了油葵的出苗天数,极显著提高了油葵的出苗率、存活率,促进幼苗生长。沙封种植孔的油葵单株产量低于土封种植孔,单位面积产量则提高了62.00%,增收58.60%。河套灌区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地块,地膜覆盖种植油葵时采用沙封种植孔,可提高油葵的出苗率及幼苗存活率,提高油葵产量及产值。在河套灌区盐碱危害较严重的地块,地膜覆盖种植油葵时应采用沙封种植孔。  相似文献   

19.
等温与非等温条件下水盐运动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新疆地区覆膜种植技术在大面积推广,其中关于覆膜条件下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机理以及覆膜抑盐的机制等关键性科学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新疆盐碱土为对象,基于入渗结束后湿润深度不同的等温再分布与非等温全覆膜蒸发的同步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者的土壤含水量剖面特征,结果表明,两者水分运动引起的含水量剖面差异基本不大,说明全覆膜对于节水有重要意义;基于水分运动特征,含盐率和盐分浓度差异也基本不大,表明温度势梯度对水盐运动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土表全覆膜时由水汽散失产生的水分损失量极小,因此相对于裸土蒸发而言,土壤中的盐分上行受到抑制;土表返盐量小,说明全覆膜对抑制土表积盐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上述研究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剖面含盐率和盐分浓度与垂向位置和入渗深度的定量关系。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地膜覆盖节水特征和抑制土表积盐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不同耐盐大麦根际中离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耐盐性较强的大麦滩引5号(T)和盐敏感大麦CT16(S),用根袋法研究了大麦极际中各种盐分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T大麦土体的pH高于S大麦,根际则相反。与非根际比较,T大麦根际土壤中除K^+离子亏缺外,Na^+,Ca^2+,Mg^2+,SO4^2-,Cl^-及HCO3^-离子均富集;而S大麦根际土壤中K^+和Na^+离子亏缺,其它离子则不同程度地富集,但除HCO3^-离子外,亏缺或富集的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