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念龙 《作物研究》1998,12(2):27-28
1997年在中稻区的黄泥田、浅黄泥田和冷浸田中对杂交水稻岗优22和Ⅱ优多系1号进行了抛秧与常规手插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稻田上抛秧栽培均表现增产,平均比手插栽培增产4.6%,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数增多。抛植比手插可缩短生育期6~8d,且效益明显,增收节支达每公顷1461元。因此抛秧栽培可在山区各类稻田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湘西山区中稻不同品种抛栽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昌财 《作物研究》1998,12(1):14-16
对靖州县的两个中稻当家品种进行了3个抛栽期的试验。结果表明:就产量而言,以岗优22品种19d抛植最佳。中稻抛秧栽培有利于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数,其作用超过了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减少,故能增加产量。试验所设的3个抛期以秧龄期19d抛植产量最高,超过19d,随着秧龄期的延长,产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经勇 《再生稻》1997,(2):36-4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头季稻叶龄、抛植密度、施肥水平对杂交中稻、再生稻单产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各种生育类型品种的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解析了各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单独效应和交互作用。为制定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贺兼华 《作物研究》1995,9(2):17-18
依据当家组合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适应性种植苗情观察资料,初步探讨了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与海拔高度变化的相关关系。为克服山区杂交中稻生产中气温低、光照少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有限的光温资源,达到平衡高产,从合理布局品种、改进栽培技术了实施了一系列的立体高产栽培措施,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水稻抛秧栽培倒伏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立平 《作物研究》2001,15(3):29-30
倒伏是影响抛秧稻高产的重要原因,引起抛秧稻倒伏的原因包括特性,秧苗素质,抛栽质量,肥水管理,病虫危害和风雨侵袭等几个方面,防止倒伏应从推广抗倒性强的良种,培育壮秧,提高抛秧质量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稻抛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秧育苗技术能提高中稻秧苗素质,增加根系活力,增强抗逆性,无返青期,提高穗实粒数和穗数,增产、增值、增收,同时省工、节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定远县地处江淮丘岗,水利条件较差。农业用水以水库塘坝蓄水为主,耕地亩均仅230立方米。在灌溉水源不足的条件下,该县注意发挥杂交稻耐旱性强的特性,大搞旱改水,做到节水栽培与扩种杂交稻同步,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增长,跨入全国粮食百强县行列。全县水稻面积1983年为74.8万亩。1983年以后,杂交稻种植面积年均扩大10万亩以上,主栽组合也改汕优6号为汕优63。1989年水稻面积扩大到95. 2万亩,其中杂交稻所占比重上升到88%,使全县粮食生产以10. 5%的年均速度递增。 节水栽培的中心内容,是指在杂交中稻大田栽插至有效分蘖期,孕穗至破口抽穗期这两个…  相似文献   

8.
朱三军 《作物研究》2004,18(1):36-36
红莲优6号是武汉大学用T-07A作母本,YD-05作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2002年2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3年引进岳阳市试种,在君山区七星湖村作抛秧种植示范,面积10.1 hm2,平均产量10.5 t/hm2.  相似文献   

9.
10.
杂交中稻--再生稻抛秧栽培技术方案的优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的叶龄、抛植密度、施氮水平等因子对杂交水稻冈优22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影响, 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不同水平的栽培技术因子方案,解析了各因素及其互作对产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对水稻抛秧栽培几个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秧是水稻栽种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属于轻型栽培技术。全国SO年代初开始试验研究,SO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进入大面积示范;90年代初局部地区投入生产应用。1987~1990年全国年平均抛栽面积达3.43万公顷;1991~1994年平均达18.33万公顷。从1995年起,加快了发展速度,达到了686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O6倍;1996年扩大到154万公顷,又比上年增长1.2倍,其中,早稻抛秧35.93万公顷,占抛栽总面积23.3%,中稻抛秧85万公顷,占55.2%,双季晚稻抛秧33.07万公顷,占21.5%。水稻抛秧东北起步早,至1996年东北三省面积达34.87万公顷,…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黔东南州稻田生态类型复杂的特点,进行了杂交中稻高产技术的研究。在正确选用和合理布局当家组合后,高产途径应立足穗数、力攻穗重、实现穗粒兼顾。高产栽培按叶龄模式在N—n叶(N指主茎总叶数,n指伸长节间数)以前实现适期够苗,N-n叶以后在颖花分化、结实率、干物质积累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抛秧栽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改革 ,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多年实践证明 ,抛秧栽培具有省工、省种、省秧地、省力、增产增收的明显效果。为了探索与抛秧栽培相适应的施肥方法 ,在福建农业大学莆田科教点的指导下 ,1999年在莆田县梧塘镇漏头村进行了早稻抛秧施肥方法研究。1 材料与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4次重复 ,品种为“汕优 77” ,试验田前作为休闲地。 3月 16日播种 ,采用软盘育秧 ,4月 2 3日抛植 ,7月 2 6日收获。抛植时秧苗平均叶龄为 5 6 ,株高 9 9cm。小区面积 13 34m2 ,小区之间做宽 15cm ,高 12cm的…  相似文献   

14.
15.
姚敦辉 《作物研究》1992,6(2):20-22
本文采用相关、通径、回归等方法对中稻产量构成三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产量结构由穗粒并重型转变为粒数型。因此,在中海拔区要求穗粒并重夺高产,在高海拔区高产栽培的途径在于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以粒增产。这与生产实践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胡小刚等 《中国稻米》2014,(2):59-60,62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产量及库源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产量在3个栽培模式间、20个杂交组合间及栽培模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交互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20个杂交组合在3种栽培模式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分别筛选出了适宜3种栽培模式和同时适宜3种栽培模式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18.
连作晚稻抛秧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6~1999年于岳阳选用培两优288进行了连续4年的对比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选择是、中熟品种(组合)和大孔径软盘育秧,适时播种,抢早抛栽,保证密度每公顷36万~42万穴,采取“一轰头”的施肥方法,促进低位分蘖早发,在争多穗基础上兼顾攻大穗,确保安全齐穗,提高结实率,可以达到稳产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双峰县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双峰县开展了双季稻免耕抛秧与翻耕抛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抛秧比较,早晚稻免耕抛秧栽培均表现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节省成本,每公顷增收达684~1629元。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由于实施了杂交中稻加再生栽培模式,促使全市头季稻单产超历史记录,再生稻的单产、总产及经济效益,均创新水平.主要经验是:坚持集团承包,做到人力、技术、资金物质三个投入到位,坚持以点带面;坚持狠抓关键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