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3年7月~2004年9月,我们对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阶段的体重、粪便量、采食部位等数据进行了收集,通过消化率估算了采食量,用丢弃竹子重量估算了竹子利用率,并结合采食变化规律分析了"祥祥"的采食策略。结果表明,经过1a多时间的野化培训,"祥祥"的体重从最初的62.2kg增加到68.2kg。但由于对野外环境的不适应和精饲料供给量的减少,体重曾有所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体重与粪便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R=0.186,P〉0.05)。通过方差分析表明,"祥祥"的采食量比放归前期有明显增加(P〈0.01),比同时期的圈养个体采食量也有明显增加(P〈0.01);对竹子不同部位的选择可以明显地分为秆期、叶期和笋期,这与野生大熊猫的采食策略相似。大熊猫"祥祥"初步具备了野外生存的基础,与之相关的饲养管理方式为今后的野化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2021年7月27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诞生了一个出生体质量为249 g的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该幼仔健康状况良好,是有记录以来出生体质量最大的圈养活体大熊猫幼仔。本研究对2010~2021年参与野化培训项目出生体质量最大的幼仔进行比较,结果得出2021年超重幼仔在1~6月龄的体质量增长情况与其他年份幼仔的体质量增长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秦岭亚成体大熊猫在野化培训基地适应期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焦动物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记录观察3只秦岭亚成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秦岭佛坪野化培训基地早期适应过程中的行为,依据拟定的行为类型在观察数据中随机筛选出有效记录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表明:3只大熊猫白天的活动时间远远大于其在圈养环境下的活动时间,行为的多样性明显增大,食物期待、刻板行为大大减少;它们对集体的依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小,并且有分开的趋势;3只大熊猫在对环境逐渐熟悉适应之后,休息地点从圈舍周围、栖架向山坡及山坡顶部逐渐转移,各自的休息地点也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4.
5.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夜宿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9月,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群黑叶猴跟踪观察,对发现的27个夜宿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黑叶猴夜宿地多位于常绿阔叶林中,表观类型以岩洞和岩缝为主,周围植被层以灌木为主.夜宿地坡度均≥60°,对坡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干扰生境中多位于中坡位,未干扰生境中多位于下坡位.影响夜宿地选择的定量生境因子夜宿地海拔、距最近人类活动距离、距水源距离、距河流海拔高度和距其所在悬崖顶部的高度显著差异(P<0.05),而距其所在悬崖底部高度、周围植被丰富度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非发情季节病亡大熊猫的卵泡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后,用大熊猫冷冻精液进行体外受精。结果表明∶(1)在非繁殖季节,大熊猫卵巢中小腔及大腔卵泡卵母细胞仍较丰富,其大腔卵泡卵母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成熟;(2) 大熊猫的卵母细胞平均直径为(141±6.7)μm ,其胞质富含卵黄颗粒;(3)自配 Panda I I号获能液(含丙酮酸钠、肾上腺素等)可使大熊猫精子有效获能;(4) 大熊猫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经培养可观察到第 2 极体,有的受精卵开始发生卵裂。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大熊猫犬瘟热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用合成的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H和F短肽作为包被抗原,分别以HRP标记的鼠抗大熊猫IgG Fc二抗、HRP标记兔抗犬IgG二抗、HRP标记SPA作为检测二抗,通过矩阵法优化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和酶标二抗稀释度,评估3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只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的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在亚成体大熊猫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变化比较大。在以高蛋白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前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6~107cfu/g之间,其中优势菌群为肠杆菌(425%)和乳杆菌(356%);而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后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4~105cfu/g,其中肠球菌居多,占387%。  相似文献   

9.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快速定量分析细胞群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根据这些理化特性精确分选细胞的技术.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北京动物园圈养大熊猫外周血液内白细胞CD4蛋白进行检测,成功筛选出适用于大熊猫外周血CD4蛋白检测的抗体,为研究大熊猫的免疫学特征及其遗传机制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受精后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死亡大熊猫卵泡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 ,对其培养前、培养后及受精后的卵母细胞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 1 )大熊猫卵母细胞中富含卵黄颗粒和卵黄泡 ;( 2 )经过 2 2 h的培养 ,大熊猫卵母细胞在超微结构上表现为成熟卵的特征 ;( 3)大熊猫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为基质密度浅且均匀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1.
亲代抚育对于圈养大熊猫幼仔个体行为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实中存在一些无母幼崽,为实现对无母幼崽的亲代抚育,对参试母兽分别采用由幼仔模型、实体、尿液和乳汁这些信号组成的多种刺激方式,进行代亲抚育培驯。培驯的结果表明:采用无母幼仔模型、尿液、乳汁等多种信号的刺激,可使受驯母兽熟悉并接受该幼仔,达到义母育幼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行为训练是针对圈养大熊猫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进行的,有利于饲养管理和减少应激反应。本文详细记录了大熊猫行为训练的方法、过程及训练目标,把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分解到具体的目标动作,并规范动作要求(站,坐,趴,躺),从食物和训练技术上严格把关,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大熊猫行为训练程序,为提高繁殖力和医疗检查提供方便条件,达到提高圈养大熊猫生存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2只分别患急性腹泻伴红色黏液便和急性腹泻伴严重血尿症大熊猫体内分离出3株克雷伯菌,经生化鉴定后确认3个分离株均为催产克雷伯菌。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3个分离菌株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文章就催产克雷伯菌对大熊猫的致病性和致病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野外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一只野外放归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其圈养双胞胎兄弟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从放归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出17种肠道菌,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的种类未发生改变,但是肠球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减少。研究发现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有较大波动,乳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不大;而圈养大熊猫三种优势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都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医疗管理培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熊猫的医疗管理培训是培训大熊猫完成一些配合医疗行为的动作,以减少大熊猫的紧张感、降低大熊猫的麻醉风险、增加人员与动物的安全以及增进饲养员与大熊猫之间的感情,并依照大熊猫的特殊习性和能力设计的课程。大熊猫医疗管理培训是以大熊猫医学检查为目的,选择响板作为确认信号,以正面奖赏的方式进行确认训练,抓住培训时机,培训大熊猫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采血、徒手肌肉注射、腹部超声波等医学检查,做到及时性和累积性奖赏,确保人和大熊猫的安全,该培训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病理组织学、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4只大熊猫的资料,认为消化吸收障碍是引起大熊猫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原因;1.5岁之前是大熊猫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频繁排黏液、生长发育与食物转换不协调、致病菌的作用、过敏物质的刺激等均可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引起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吸收和消耗负平衡;为适应营养不足,机体减少甲状腺素分泌,表现出低甲状腺素(低T3)综合征;营养不良严重时可导致动物衰竭死亡;通过早期预防,改善发育过程中的精饲料和粗饲料的饲喂方式,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出现慢性过程,必要时使用甲状腺素、强的松调整等综合措施,患病动物有望好转。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1只38岁高龄的大熊猫多器官衰竭的病理学变化。病理剖检显示,该熊猫主要表现为实质器官充血、水肿和出血性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全身实质器官(除心、肺、脑外)均发生明显萎缩,胃、肠、肝、胰、肾等发生水肿变性或出血;此外,还观察到心肌纤维坏死后的瘢痕形成。结果表明,老龄大熊猫的多器官衰竭的病理学变化与其他动物相似;高龄大熊猫也易患心血管系统疾病,且具有较经的组织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99-2002年陕西省对秦岭的大熊猫开展了全面的专业性的第三次调查,结合2005年凤县的专项调查,应用“3S”技术,对其种群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可划分为6个局域种群,提出了陕西大熊猫局域种群的观点,探讨了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形成因素、种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动态,为陕西省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合理布设保护区、选择巡护监测重点区域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