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技术(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定期重剪,改造树冠 斯里兰卡地处热带,气候温暖,无四季之分,茶树生长迅速。为了维持树冠旺盛的生长势和适宜的采摘面,斯里兰卡对茶树修剪有严格的规定。采用较多的修剪方法是浅重修剪、重修剪和深重修剪。浅重修剪的高度为55~65cm,重修剪为40~55cm,而深重修剪的高度位于重修剪和台刈之间,一般为25~40cm。斯里兰卡茶园不进行台刈和轻修剪,而是采用以采代剪的方式来控制茶树生长高度。 重修剪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全部枝条在上述高度砍平,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浅重修剪;另一种是留下茶蓬边缘5~6根…  相似文献   

2.
自今春以来,我省已建立52个茶叶样板点,样板茶园总面积近3万亩,驻点人员235名。不仅发展的速度快,而且各点都已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如霞浦县共建立了7个样板点,样板茶园总面积达750亩。今年在改造了(重修剪和台刈)120亩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增产增值,全年茶叶产量达344.72担,比1964年增产18.2的%,总产值增加32%。其中,以霞浦县柏洋公社共青团茶场搞得较为出色,全场今年改造了(重修剪和留养)37.2%。但产量却增加20%,产值提高41%,单产上升73%,同时还扦插育苗47万株,开辟新茶园50余亩。  相似文献   

3.
重修剪、台刈和改植换种三种茶园改造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植换种、重修剪和台刈是低产衰老茶园改造最常用的几种方式,茶树作为多年生作物,有必要从较长一个时期来比较各改造方式的优劣。本文对杭州茶叶试验场1980年代采用这三种改造方式的茶园从茶叶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重修剪是投资回收期短、见效较快的改造方法,而从长远看,改植换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议在生产实际中,可采用改植换种与春茶后重修剪相结合的方法,以兼顾近期和远期收益。  相似文献   

4.
茶树修剪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1.定型修剪:适用于幼龄茶树和改造后茶树。2.轻修剪:适用于青壮年茶园。3.深修剪:适用于成年茶园。4.重修剪:用于未老先衰或衰老茶树。5.台刈:用于未老先衰或衰老茶树。  相似文献   

5.
2003年,我市茶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害。据调查分析,全市冻害较重的茶园约2000hm^2。其中幼龄茶园1333.3hm^2,投产茶园666.7hm^2。在冻害较重的666.7hm^2投产茶园中,台刈的333.3hm^2,重修剪的333.3hm^2。从调查情况看,茶树冻害呈现出  相似文献   

6.
前言茶树修剪制度包括剪采周期与方法选择两个方面。据报道,对剪采周期,南印度茶叶研究所提出茶园每过4~5年进行一次重修剪,并认为5年周期较4年为优,修剪高度以78~82cm 为宜。日本的日高保于1980年报导了浅、深、重修剪及台刈四种树冠更新方法的效果及其维持年限。对于修剪方法的选择问题,国内研究较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羊楼洞茶场建于1952年,现有茶园面积10053亩,其中8561亩是五十年代初、中期种植的。这部分茶园虽然种植方式较合理(行距4.5尺,丛距1~1.5尺),早期经过系统修剪和较好的肥培管理,但由于树龄不断增大,加上管理不善、病虫为害等,致使树势衰败,单产极低。1976年平均亩产干茶只有85斤。 1978年以来,我场分期分批按比例对低产茶园进行了改造。几年来,全场共改造低产茶园2330亩(台刈584亩、重修剪1746亩),使茶园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茶树树冠得到了更新复壮,树高适中(70~80厘米),树幅扩大(120~130厘米),每平方尺生产小桩在200个以上,骨干枝粗壮,树冠结构合理,覆盖度在80%以上,产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投产茶园亩  相似文献   

8.
重修剪对衰老茶树保护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农业大学茶园26年生无性系品种政和大白茶、梅占、毛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重修剪处理,研究重修剪对保护酶系[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并就重修剪茶树的保护酶活性随叶龄增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重修剪对衰老茶树的保护酶活性影响较大,重修剪处理与对照的酶活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重修剪后茶树SOD活性提高,CAT活性下降,POD活性变化既与叶龄有关又与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进华 《茶叶》2006,32(1):31-31
台刈是一种彻底改造茶树树冠的办法。一般当茶树的经济年龄超过22~25年后,茶叶产量就会逐年下降,树势变得衰老,有些茶园采用重修剪方法已不能恢复树势,即使增加肥培管理,产量仍不高,茶丛粗老枝干,枝干灰白,枯枝多,寄生地衣、台藓多,芽叶稀少,对夹叶比率高,只能采用台刈措施。台刈后,在茶树根颈处可抽生新枝,形成新的树冠,产量比改造前有明显增长,而且茶叶嫩度好、内含物丰富,是延长茶树经济年限的好办法。但台刈后影响一、二年产量,如果树势不是十分蓑老,不宜采用。1选用准确的台刈方法1.1一般采取离地面5~10cm处砍去地上全部枝干,留桩过…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西双版纳茶试站在总结群众经验基础上,把站内全部衰老茶园进行台刈复壮,培育后树冠扩大,生长强盛,产量逐年显著提高,以五二年为100%,则五八年为739.2%。现将台刈技术粽合叙述于下:一、台刈时间和高度:茶树  相似文献   

11.
台刈是恢复树势,扩天树冠,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各地对老茶树进行台刈试验资料,一般认为台刈不可超过夏至(即六月廿一、二日)台刈高度以低椿(3——10公分)为好,至于秋初台刈的效果未很好进行科学研究,因而还缺乏实践经验。祁红公社双稻青年茶叶技术示范队为探求秋初台刈对促进茶树生长势从而提高单产的效果,在八  相似文献   

12.
根据茶树在台刈更新后茶叶产量和自然品质的变化趋势,推导出了茶树和台刈更新适宜周期。在通常载培条件下,其更新周期为10─11年;若侧重于品质,则以9─10年为宜;若侧重于产量,则以13年为其适期。  相似文献   

13.
茶树衰老了,不独产量不高,而且采摘不便,急需进行改造。综合我省茶农老茶更新经验调查总结资料,一般都深知台刈可使老茶复壮,其时间愈早愈好,高度以低椿力佳。至于刈后是否可迅速恢复产量?台刈时间是否可提早在上年初冬开始?不十分衰老的茶树可否重剪?刈后如何施肥?新枝发出后是否必需疏枝?如何修剪?如何采摘?这一系列技术问题则缺乏成套经验。有必要通过试验并结合调查总结茶农经验系统地进行分析研究。 (一)老茶树台刈后是否能迅速复壮和恢复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总结当地茶农对福鼎大白茶的衰老或半衰老茶树改造经验,我们于1963年春天,在福鼎白琳茶区棠园大队,和群众一道进行了3.14亩衰老茶园重修剪试验。三年来取得初步试验成果,重修剪的技术也开始在全县各茶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赵和涛 《茶叶科学》1987,7(1):61-62
低产茶园改造后能否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产优质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试验于1974—1985年在皖南黄山茶区歙县潜口乡红旗队进行。供试茶园7亩,系1958年种植的丛栽茶园,平均每亩250丛左右,因长期管理粗放,采摘过度,造成未老先衰,74年夏茶后(6月23日至6月27日)进行重修  相似文献   

16.
茶树是一种长寿高产的经济作物,它具有一年种多年采、一年采多次的生理特性。人工栽培的茶树还可经过几次台刈更新返老还童。为了探讨台刈更新后的茶树,在同等肥管、同样采摘标准条件下,怎样留叶,何时留叶,留多少叶为宜的科学依据,特设计本试验。  相似文献   

17.
商业部83年制订的远景规划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普遍推广修剪机。”我国现有茶园1600余万亩,其中400~500万亩老茶园急待改种换植,尚有1000余万亩须按农艺要求进行修剪和台刈改造。如用手工大剪刀作业,费工、费力、费资,质量差、时间  相似文献   

18.
茶园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常因除草不及时或除草不彻底,导致杂草丛生,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严重影响茶叶产量。为了夺取茶叶丰收,茶农每年投入大量劳动力除草,据调查,一般每亩每年投入除草工4~6个,工值14~21元,不但影响茶农收入,而且还会与其他农活发生争夺劳动力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推广化学除草  相似文献   

19.
我场现有茶园面积3350亩,其中采摘茶园1800亩。81年生产干毛茶2250担,平均亩产干茶127斤。现有大部分茶园是在1961~1965年相继开辟的,由于垦植粗放,管理水平低,数年之间茶树即呈现未老先衰,产量低而且茶菁品质也较差,1975年开始进行改造,先做出试验样板。1976年以后在不影响当年茶叶产量的前提下,每年逐片改造,面积约150~200亩,几年来共改造衰老低产茶园1153亩,其中重修剪800亩,挖掉重新改种良种353亩。通过改造树冠、改良土壤、改园、移植归并、改植良种  相似文献   

20.
引言实践证明,台刈与重修剪是改造树冠、复壮树势的有效手段。习惯上多在早春(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旬)进行,因为这时根部贮藏养料最多,有利于新枝的萌发生长。故有人提出台刈效果自春至冬,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