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茶树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洵  茹国敏 《茶叶科学》1986,6(2):15-24
用同位素~(16)N 示踪法研究了茶树对氮肥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茶树在春茶期间所吸收的氮肥大部份被输送到地上部,保留在根系中的只是少数;地上部以芽叶中含量最高,根系以吸收根中含量最高。茶树在整个秋冬季节都能连续不断地吸收氮肥,但吸收能力从秋到冬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秋冬期吸收的氮表现出利用——积累——再利用的特点;贮藏于根中的可溶态氮具有较高的再利用率。茶树对肥料氮的利用率,春肥达44.7%,夏肥为20—30%,秋冬肥到春茶结束时达18.08—30.82%,其中以早施的利用率高;三种氮源的利用率:铵态氮>酰  相似文献   

2.
利用外源前体饲喂生物合成~(14)C-儿茶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在茶树细胞培养过程中饲喂标记前体的方法,进行了~(14)C标记儿茶素的合成研究。比较了~(14)C-苯丙氨酸和~(14)-乙酸钠两种前体的饲喂效果,分析了饲喂前体被培养细胞吸收与利用的动态,以及外源苯丙氨酸饲喂所带来的细胞产物组成与水平变化,并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合成的标记产物进行了分离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引言 茶树在冬季同化的光合产物不仅是形成越冬芽的碳源,而且也为根系在早春合成一些氮化物提供了碳架和能源(杨贤强,1985);在春季同化的光合产物,对茶树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修剪对这两部分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目前尚未报道。本文应用同位素~(14)CO_2分冬春两季饲喂茶树,研究了修剪对它们在体内代谢的影响,旨在探明修剪与冬春季光合产物代谢的关系,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测定茎枝不同位置上的叶片对花生植株光合作用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随着株令改变的变化而进行了两项试验。光合强度和同化的~(14)C的运转,是依播种后80、110和140天的“佛州蔓生”花生品种第一对侧枝顶端的第3、5、8叶片作了测定。为了测定~(14)C同化产物的运转,每种叶片在~(14)CO_2中暴露15分钟,植株于24小时后收获,供~(14)C分析之用。运转的计算,是除标记的叶片外,计算植株各部位占总~(14)C的百分数。 观察到,分枝上最幼嫩的完全展开的叶片3具有最高的光合强度,而叶片8则最低,叶片5表现出中等的光合强度。光合强度随之株令的增加而降低了,在两项试验中,从80至110和140天平均分别降低了21%和58%。随着株令的增加光合强度的降低,在两项试验中是相似的。在两项试验中,从标记中叶片所转移的~(14)C平均为64%且株令对其无显著影响。在试验Ⅱ中,叶片3运转了所固定~(14)C的76%,较之叶片5和叶片8的55%的平均值显著较大。在试验Ⅰ中,叶片位置对~(14)C运转量无影响。这些数据指出,在荚果形成期,靠近植株顶端的叶片贡献最大,而在这一期间所有叶片的光合能力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5.
茶是常绿树木,是全年可进行光合作用的作物。茶树的新芽依靠其间进行的光合作用和树体内蓄积的碳水化合物等而生育。另外,虽然老叶的光合强度在冬季降低,到春季才稍显恢复,但通过秋冬两季同化产物的蓄积,仍对来年头轮茶的收获量和树势维持有很大影响。还可从头轮茶比其他二、三轮茶品质最好这一点看出保护冬季叶(老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何首林 《茶叶科学》1988,8(1):43-48
在茶树新梢生长旺期,用~(14)C 标记的对-氯苯氧乙酸(P_(51)),对四年生福丁大毫茶树成熟叶片进行定位定量一次性涂布处理,显微放射自显影图象结果表明:P_(51)进入茶树各器官比较迅速,处理后8小时,在茎、叶、顶芽和腋芽中即可见到~(14)C-P_(51)的踪迹。茎、叶主脉维管束是 P_(51)在茶树体内得以进行反复运转的主要通道,而且这种运输表现为多向性。通过叶片的渗入和茎、叶脉、叶柄维管束的运转,进入茶树体内的 P_(51),最终主要是分布和积累在茎的形成层、叶肉栅栏和海绵组织、顶芽和腋芽的分  相似文献   

7.
以当年用地下茎繁殖的细叶绿品种为材料,在田间一般栽培条件下于两个生长时期对苎麻全株饲喂~(14)CO_2,经半小时后立即在田间分各部位固定,测定地上各部位同化~(14)CO_2的速率。结果表明:苎麻茎上部的幼小叶片,叶面积比中部成长叶片小9~10倍,但单位面积上同化~(14)CO_2的速率接近,叶片同化~(14)CO_2的总量与叶面积有关系。中上部叶片叶面积较大,叶绿素含量高,光合能力强,茎基部的几片叶面积小,同化~(14)CO_2的总量较低;麻叶占地上部总同化量的95%以上,麻皮在生长前期能同化~(14)CO_2,占总同化量的3.15%,生长中后期测定下降至0.13%。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早熟品种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14)C 同化物的运转分配,发现同化物首先用来满足叶自身建设和维持活动需要,前者占70%以上,后者占23~29%,剩余量才分配给其它器官。主茎叶(16片)建成前主要流向茎叶,占54%以上,其次块茎,根系只占3%以下,主茎建成后,则主要流向块茎,占55%以上,甚至贮存在茎叶中的同化物也被运往块茎,数量多达20%以上。对~(14)C 同化物的竞争力,茎叶始终处于优势,块茎的竞争力只能到结薯盛期才能与茎叶相当,根系竞争力最弱,且随着植株生长进程而日益削弱。最后讨论了马铃薯生长时期的划分、各期的形态标志及相应的合理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茶树光合产物分配的研究自1979年12月开始已在经过两年修剪、采摘的幼令无性系TV_1茶树上开始了。用标记 CO_2的方法来研究茶树不同部位在不同季节里同化产物的分配。研究发现,除根外,成熟的叶子和茎也可作为贮藏器官。在秋季冬季,光合产物被贮藏起来以供茶树冬季生长的需要,茶树新生芽稍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养料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用~(14)C 示踪等方法,研究了茶树在红壤中碳代谢特性,结果表明,红壤茶株中碳素同化产物主要分布于幼嫩新梢,其中转化成贮藏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同化的碳素大量被调用,以形成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和有机酸等次级产物,同时,参入结构糖粗纤维的比例也较大。与放射性强度所反映的动态情况相反,红壤茶苗中各级代谢产物的静态含量,包括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等,都比对照低。说明红壤茶苗总的代谢能力较弱。红壤茶株叶片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偏低,碳素同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将红壤中的 N、P、  相似文献   

11.
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及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戴素贤 《茶叶科学》1997,17(2):213-218
岭头单枞是广东省的优良乌龙茶品种,其成茶具有一种特殊的蜜香。对其鲜叶和成茶分析结果表明,其醚浸出物较高,儿茶素含量较低。检出了78种香气成分,秋茶的含量及种类比春茶丰富。成茶中含量较多的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秋茶13.41%,春茶9.45%)、法呢烯(秋茶10.76%,春茶4.71%)、橙花叔醇(秋茶8.58%)、己酸,2-丙烯酯(秋茶10.56%)、十六碳酸(秋茶5.12%、春茶1.57%)、植醇(秋茶3.04%,春茶8.61%)、亚油酸甲酯(秋茶5.7%)、γ-亚麻酸甲酯(秋茶3.35%)等,尤其是最后两种成分,在其他茶叶中少有检出。  相似文献   

12.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一)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为了更好地使小麦区划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作者多年进行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小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主区,即:北方冬(秋播)麦区、南方冬(秋播)麦区、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一步划分为10个亚区,即:北部冬(秋播)麦区、黄淮冬(秋播)麦区、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西南冬(秋播)麦区、华南冬(晚秋播)麦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播)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并对各区的地理范围、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小麦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名优茶生产对鲜叶原料的要求,以一芽一、二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芽叶,研究三个采摘时期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芽叶达84.9%~75.0%(采摘期二)时机采,可以获得较高比率的名优茶原料,为机采适期。本试验条件下,按采摘期二标准进行名优茶机采,春茶机采间隔期约20 d。按鱼叶开展时间确定机采间隔期,春季鱼叶展后15d,秋季鱼叶展后12d为机采适期。杭州茶区春季平均展叶间隔期为5.4d/叶,秋季为4.2d/叶。适当调整机采时间,可获相应的名优茶生产原料要求。  相似文献   

15.
Ninety-six plots (3 × 2 m) of well-established perennial rye grass/white clover pasture were mown to heights of 2·7 (Low) or 3·96 (High) cm (rising plate meter) at 14-, 28-, 84- or 112-d intervals in autumn-winter. A 7-, 14- and 28-d mowing interval was superimposed in spring on each autumn–winter mowing interval treatment with the low and high mowing heights altered to 2·92 and 4·80 cm, respectively.
With the low cutting height, accumulated herbage DM was more than doubled (1806 ± 79 kg DM ha-1) compared to a 'high' (754 ± 49 kg DM ha-1) cutting height in autumn–winter and this was due to increased harvesting efficiency rather than growth as estimated by leaf extension. Although defoliation interval had no effect on DM yield, the grass component increased and clover decreased. The composition effect carried over into spring. On average, 3·5 tillers were produced over winter for each ryegrass tiller present in autumn and tiller densities were higher in spring. Tillers produced over autumn–winter contributed more than 60% of ryegrass growth by early spring.
In early spring (16–30 September), the low cutting height increased herbage DM yield, in mid-spring (1–14 October) it reduced DM yields particularly in combination with short defoliation intervals, while in late spring (14 October to 11 November) cutting height had no effect on DM yields.
Over the entire spring period there was a very marked effect of defoliation interval on DM yields.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矮化修剪技术对铁观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设修剪高度为35cm(A)、45cm(B)、55cm(C)、65cm(D)和常规轻修剪(CK)5个处理。结果得出:(1)处理A和处理B的铁观音春茶萌芽期比对照晚2~3d,处理C和处理D的春茶萌芽期与对照相当;(2)处理C铁观音的春茶发芽密度、一芽一叶百芽重和春茶产量分别比对照高38.91%、8.79%和73.92%,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处理A铁观音春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矮化修剪铁观音春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A的酚氨比为13.89,为五个处理中最低;(4)处理A铁观音春茶香气清高持久,味醇和鲜爽,汤色金黄、清澈,密码审评加权得分为65.3(总分70),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7.
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6份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其春、夏、秋茶中CG、ECG、GCG、EGCG等4种主要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CG、ECG、E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在不同季节中的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春茶秋茶,GCG的顺序为春茶夏茶秋茶;在春、夏、秋茶中,绝大部分茶树种质资源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为EGCGGCGECGCG。各茶树种质资源春、夏、秋茶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异系数在13.21%~36.99%之间,季节间的变辐较小,个体间的变幅较大。基于酯型儿茶素的年均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第2类群中CG和ECG含量高,第4类群中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含量高。鄂茶7号、五峰310、五峰602、宣恩65等4个资源的夏茶和五峰108的夏茶、秋茶、年平均EGCG含量均在9.0%以上,可视为高EGCG茶树种质资源,可在今后育种和生产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北疆小麦适宜的播种模式,以北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和新冬41号及春小麦品种新春44号和新春48号为材料,设置晚播冬小麦(10月8日播种,用B1表示)、极晚播冬小麦和冬播春小麦(10月28日播种,用B2表示)以及春播春小麦(4月4日播种,用B3表示)三种播种模式,比较分析了播种模式间小麦的生育进程、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B2处理的冬小麦较B1处理晚熟约7 d,生育期缩短162 d,出苗率、最高总茎数、LAI、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及总耗水量分别降低27.6个百分点、17.1%、11.5%、9.6%、3.7%和15.9%,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7%,平均经济系数和产量与B1处理无显著差异;B2处理的春小麦较B3处理早熟7 d,生育期延长约4 d,出苗率、最高总茎数、LAI和总耗水量分别降低28.1个百分点、7.6%、5.2%和12.3%,总...  相似文献   

19.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