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合考虑地理空间因素,以STIRPAT模型作为基础,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指标,以人口密度、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代表人口、富裕度和技术项,估计人口、富裕度、技术指标的弹性系数。将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性纳入模型,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市区的尺度估计北京市16个区各驱动力因素弹性变化的差异性,得到北京市区域内部能源消费变化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驱动力因素在不同区的变化并不均衡,每种驱动力因素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律。由此,可针对不同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对陕西省1997—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及二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选取建设用地、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为驱动因素构建建设用地碳排放模型。结果表明,1997—2012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两阶段特征,总体上与建设用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模型分析显示建设用地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较高,表明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此外,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也都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趋势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对于碳减排意义重大,进而提出了一些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及碳减排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应用传统模型和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模型,分别计算了2007—2016年福建省能源足迹,并对2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采用传统模型计算的福建省人均能源足迹由0.767 hm2增至1.073 hm2,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模型计算的福建省人均能源足迹由0.243 hm2增至0.378 hm2。2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整体变化趋势和构成顺序上较为一致,但在历年变化速率和具体构成份额上存在一定差别。2组结果都表明,2007—2016年福建省能源足迹持续增加,区域可持续状况日趋严峻。最后,结合福建省的区域特点提出了一些降低能源足迹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提出能源消费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了2000—2013年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并分析了江苏省能源消费现状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呈现增长趋势,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其能源消费足迹也越大.能源消费足迹的计算结果反映了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的总量与构成,也分析了不同地区能源消费足迹的时空差异.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总量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并且能源消费足迹存在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5.
把握耕地数量变化影响因素,对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然后引入STIRPAT模型,分析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城镇人口、第二产业比重等主要因子对南京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导致南京市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粮食单产的提高对耕地面积的减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此,研究认为可从适度控制人口发展规模、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途径来缓解南京市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杜鹏  许军  夏斌  杨蕾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201-206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的碳蓄积能力(NEP),计算了广东省1990—2007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并对广东省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广东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占地面积总量由6398.21×103hm2增长到18340.74×103hm2;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呈不断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0.57上升至2007年的1.6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正逐步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煤炭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66%下降至2007年的45%,化石能源产值2.43万元/hm2增长至16.95万元/hm2。  相似文献   

7.
为量化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基于水足迹理论和量化方法,核算和分析了2001—2015年河北省小麦—玉米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化情况和特征,并利用通径分析对小麦—玉米水足迹空间变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河北省小麦—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小麦和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平均值分别为1 210.4 m3/t(绿水16%、蓝水56.1%、灰水27.9%)和1 012.1 m3/t(绿水40.3%、蓝水26.5%、灰水33.3%);区域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性是小麦—玉米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气象因子占主导地位,平均风速和降水量对小麦水足迹影响最大,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对玉米水足迹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能源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葳  张承中  刘艳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67-7568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安市1999~2007年西安市主要能源消费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原煤的足迹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能源足迹的生态赤字呈增加趋势,万元GDP的能源足迹走势良好,能源足迹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增加偏快。  相似文献   

9.
李洁  李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60-8663,8786
首次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应用岭回归分析,对1980~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然后结合河北省产业布局和特点,提出碳减排政策建议。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化水平、能源强度和人口规模是重要因素;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朱冬元  纪磊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1):50-54,61
碳排放作为环境压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内在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对实现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8—2016年面板数据,选取碳排放量作为因变量,借助STIRPAT模型进行拓展分析,以研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人口、能源强度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影响较为显著,人均GDP...  相似文献   

11.
将SBM模型与四阶段DEA方法结合,研究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2004~2012年间省际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同时考察了地区投入与产出松弛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约束的影响明显,科学评价能源环境效率必须把环境污染引入全要素能效测度之中;随着时间发展,各省间的效率存在优者愈优、劣者愈劣的两级分化趋势.对松弛量的Tobit回归结果显示:GDP是改善能源环境效率的有利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不利因素,技术改进和环境治理对提高效率无显著影响;外部因素差异对能源环境效率有显著地影响,剔除外部因素差异的影响,将使效率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增博  邵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29-8730,8781
采用2009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选取8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北省2008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对河北省各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把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划分为4类。结果表明: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综合经济发展因素和工业发展因素2方面,最后提出适合各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结合基尼系数构建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将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变化分解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及转移性收入、家庭生产支出、其他支出5个因素的贡献程度,并对1990~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高收入地区工资性收入的提高是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最大因素,而低收入地区只能依赖减少家庭支出来换取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减少.因此提高低收入地区的工资性收入,且加大对低收入地区的支出补贴,应该成为我国减少农村收入区域差异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49~2008年以来粮食生产统计数据、人口数据及相关调查资料,分析云南省粮食产能安全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在GIS软件支持下分析云南省各市(州)1998~2008年粮食产能安全变化的区域差异,并以2008年各市(州)粮食自给率为依据,应用GIS自然分类法将各市(州)粮食产能安全分等级,从而揭示云南粮食产能安全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表明,云南粮食总产与粮食单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产能安全总体上处于安全状态,但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昆明市和玉溪市的粮食自给率最低,粮食产能安全问题严重;而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和曲靖市为粮食大量供应地区,在云南省粮食产能安全保障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宪涛  张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43-4343,4388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分法,对山东省乡村城市化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划分,提出了各区域乡村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在地区间具有显著差异,形成地区间4类主导的借贷机构;在地区间影响因素分析上,运用Probit方法,引入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5大类特征变量,揭示特征变量与农户金融借贷需求地区差异关系。结果表明:农户资产存量因素、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影响农户金融需求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人力资本水平、资金用途对借贷地区差异相对弱化。最后,就如何实现我国农村金融差异化平稳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物流业既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基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内在机理,建立与现实尽可能接近的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因果关系图,并辅之以统计学方法确定参数,进而构建了区域物流需求及供给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参数变化所引起的物流与经济各指标变化的分析,探讨辽宁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以便为辽宁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