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区试中多品种(系)、多年、非平衡、无重复分析值的早籼稻外观品质性状数据,用作者提出的模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参试的早籼稻品种(系)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较“七五”参试品种有所改善。但多数品种这3项外观品质及籽粒形状仍达不到优质米标准。各外观品质性状的改良,首先应注意品种的主效。参试品种中有87.5%其垩白率>90%,选育长宽比值大的品种(细粒)有利于降低垩白率,不同熟期品种间外观品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试验区域6个试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测定结果为试验材料,用多元分析法探讨了籽粒长、粒型、垩白率、垩白面积和透明度5个外观品质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和各效应内外观品质间相关关系;剖析了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并用作者提出的品种互作效应简易检验方法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作了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的5个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而且品种效应依次以粒型权重相对最大,透明度、籽粒长性状次之,垩白率、垩白面积最小;环境对垩白面积、垩白率有较大影响.相关分析显示,外观品质间有相关关系,而且相关分别来自遗传(品种)和环境(地点)效应.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品种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发现多数品种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均存在基因型×地点交互作用,多数品种粒长、粒型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宁夏“十五”水稻参试品种(系)农艺、品质性状研究改良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水稻参试品种(系)较“九五”参试品种(系)在产量和品质上都有提高,而且表现出生育期延长,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增加,穗变大的趋势。特别是整精米率明显提高、垩白率显著下降,碾米和外观品质性状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中熟水稻新品种(系)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省2002年和2003年新育成的中熟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碾磨品质性状中,整米率变异系数最大;外观品质性状中,垩白率、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在蒸煮及食味品质性状中,透明度变异系数最大。糙米率和精米率相关系数最大,达0.9017;垩白率与垩白度、直链淀粉与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辽宁省中熟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外观品质,改良外观品质成为辽宁省今后中熟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通化市农科院1990年以来育成的在生产与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品种(系)的稻米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化稻米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20.4%,变幅为19.4-21%,没有一个品种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垩白率和垩白度较高,除通粳801、通粳809两个品系的垩白率和垩度达到国际一级米标准外,其它品种(系)均没有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而其它品种性状均表现较好,达标率在50%-100%之间,同时明确提出通化优质米育种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辽宁省2012-2013年新育成的中熟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加工品质性状中,整米率变异系数最大;外观品质性状中,垩白率、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在蒸煮及食味品质性状中,碱消值变异系数最大。糙米率和精米率相关系数最大;垩白率与垩白度、直链淀粉与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辽宁省中熟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外观品质,改良外观品质成为辽宁省今后中熟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相关分析表明辽宁省中晚熟新品系水稻品质与产量并不矛盾,通过育种家不懈的努力,有望实现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7.
粳稻品质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品系,以后简称品种)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成粒率、一次枝梗对品质影响很大。以提高成粒率为重点,可使穗部性状各指标实现优化组合,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8.
中晚熟粳稻米质性状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辽宁省2002~2003年区域试验,对新育成的中晚熟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的稻米品质较好,但不同品质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所研究的品质性状中,垩白率和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透明度、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且年际间变化不明显。在稻米品质的相关分析中,糙米率和精米率相关系数最大,达0.7344;垩白率与垩白度、精米率与整精米率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垩白因子为第一主成分因子,粒长为第二主成分因子。影响辽宁省中晚熟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外观品质,改良外观品质成为辽宁省今后中晚熟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粳稻的品质现状与改良策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和参加1995~1996年度中粳区域试验品系的品质分析表明,综合指标能达二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只有一个。除外观品质外,95%以上的品种(系)的加工品质、理化品质都已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主要问题是外观品质欠佳,垩白度、垩白率指标偏高。其改良措施应在广泛征集国内外优质稻种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杂交育种和现代育种方法,对杂交后代外观品质进行早代选择,协调好高产与优质的矛盾。杂交粳稻的品质改良应特别注重优质不育系的转育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1995年旱籼稻品种6个试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测定结果为试验材料,用多元分析法探讨了籽粒长、粒型、垩白率、垩白面积和透明度5个外观品质的品种、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和各效应内外观品质间相关关系;剖析了各的相地重要性,并用作提出了品种互作效应和各效应内外观品质间相关关系,剖析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并用作提出的品种互作效应简易检验方法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作了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分解,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2009年区试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2009年水稻区试的62个常规粳稻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省粳稻稻米品质主要性状是垩白率和垩白度,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以早熟晚粳品种类型米质相对较好.相关分析表明:整精米率越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会降低;要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稻米品质整体水平则应加强对垩白率和垩白度性状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的联合因子、籽粒性状因子以及直链淀粉贡献率之和占到61.98%,为主要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江苏常规晚粳稻经济性状演变及育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15个常规晚粳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九五”以来我省选育的晚粳稻品种的产量明显提高,这主要归结于品种成穗数的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对照部颁优质米标准,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垩白率、垩白度等外观品质上,绝大多数品种的食口信不尽人意。对目前我省常规晚粳稻育种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延边地区稻米品质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吉林省和从韩国、日本引进的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品质评价和品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品质指标间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供试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部优一级达标率极低;(2)蛋白质和碱消值的提高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也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然而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3)垩白大小、米粒长宽比、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能较好地反映稻米品质,其累积贡献率为76.7%,同时根据延边地区稻米品质现状,提出了该地区稻米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筛选出新疆优质粳稻品种(系)。【方法】 以新疆近年来筛选出的16份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粳稻品种(系)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个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5%~140.0%,其中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5%,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40.0%。垩白度与垩白率,糙米率与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稻56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高为2.233 7,新稻50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低为-1.716 5。第Ⅲ类粳稻品种(系)品质较优,第Ⅱ类次之,第I类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较大。【结论】 16个粳稻品种(系)中新稻56号品质最好,新稻50号品质最差,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可以作为新疆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2010年参加广西区常规优质籼稻组区试的25个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5个参试品种中没有1个品种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GB/T 17891-1999),垩白米率、垩白度偏高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限制广西常规稻米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晚籼稻的稻米品质高于早籼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的主成分为碾磨因子、蒸煮因子及外观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广西常规籼稻品种的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 1 5个常规晚粳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 :“九五”以来我省选育的晚粳稻品种的产量明显提高 ,这主要归结于品种成穗数的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对照部颁优质米标准 ,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垩白率、垩白度等外观品质上 ,绝大多数品种的食口性不尽人意。对目前我省常规晚粳稻育种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32份美国稻品种和12份国内水稻骨干亲本材料的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钝感值进行了评价,从中选择表现最为钝感的14份优质品种与国内5份相对较钝感的材料,进行了品质性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在垩白率、糙米率、精米率上表现钝感,垩白率尤其钝感,筛选出C94-303、Lemont等几个对温度表现钝感的品种,可作为重庆等高温伏旱区选育优良“三系”杂交稻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我国新近育成的10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5个优良恢复系按NCⅡ设计,对籼型两系杂交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9项指标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除出糙率的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其它米质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均有显著作用,其中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以加性效应为主,垩白率和垩白度以非加性效应为主。②F1大多数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受恢复系的影响比不育系大,仅垩白率受不育系的影响更大。③不育系以208S、GD-7S、GD-8S和Y3较好,恢复系以953077选籼最好,其后是扬稻6号和宁108。④9项主要性状遗传力大小依次为:长宽比、粒长、粒宽、粒厚、出糙率、整精米率、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分析杂交粳稻8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垩白率,最小的是糙米率;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平均优势最大的是垩白率,竞争优势最大的是垩白面积,相对优势最大的是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主要受不育系一般配合力的影响,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面积主要受恢复系一般配合力的影响,亲本问特殊配合力对垩白率、垩白面积、整精米率的影响也较大.亲本489A、216A、1229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较高,在粒形上489A、552A、中作59A、2002FR11、1229、98FR2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