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湟水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有如下特征:1.土壤入渗快,蒸发快,雨季时土壤湿度迅速增高,雨季过后土壤湿度骤降,即使在丰水年,到11月底,雨季降水已基本损失殆尽,土壤在经过四个阶段的循环后,开春时其湿度仍保持在田间稳定湿度左右;2.降水与蒸发同步,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正是蒸发强度最大的时段,3土壤蒸发时,水分整体移动性较强,在旱季0-2 m土层上下之间土壤湿度无明显差异,土壤湿度剖面比较统一;4、作物耗水绝大部份或全部来自生育期降水,土壤对生育期内降水起调节和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2.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和秸秆覆盖模式,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损耗,干旱地区降水量高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秸秆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施用氮肥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产量,但籽草比降低。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以氮促水是解决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08年湖南省畜禽饲养量数据为基础,对湖南省畜禽粪尿年排放量进行统计,计算出粪尿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污染物流入水体总量,并对养殖场排污水取样检测汞、砷、铜、锌金属离子的浓度和大肠杆菌、悬浮物、pH值。结果显示:湖南省2000-2008年间畜禽粪尿平均排放量达1.23×108t;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95×106t、2.64×106t、2.75×105t、1.85×105t和6.54×105t;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水体流失量分别为:3.63×105t、2.58×105t、6.22×104t、2.19×104t和1.56×105t,养殖场所排废水中以铜最高,锌、汞含量次之,未检出砷,4种金属元素在污水中平均含量分别为:铜0.18 mg/L,锌0.06 mg/L,汞0.05 mg/L,砷0 mg/L,大肠杆菌和悬浮物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国家允许标准1.60倍(P<0.05)和12.78倍(P<0.01)。本文针对湖南省粪尿污染所处负荷状态,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5年就不同前茬作物对玉米生长发育、土壤含水量变化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当地玉米选择适宜的前茬作物以及合理的种植模式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大豆茬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为12 256.91 kg/hm~2;玉米连作的产量仅次于大豆茬,而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34.07 kg/(mm·hm~2);甘蓝茬玉米产量最低,且植株性状、土壤贮水量等均低于其他处理。因此,在轮作时,玉米应避免甘蓝茬,可实现旱地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多年对甘肃中部和东部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以调整种植结构、培肥地力、覆盖栽培及发展集水农业为主要措施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结论】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1983年开始)条件下,研究了宽窄行、免耕、翻耕和常规耕作4种耕作方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0~60 cm土壤含水率季节性变化趋势不规律。从平均土壤含水率来看,宽窄行(苗带)宽窄行(茬带)免耕翻耕常规耕作,2010~2012年宽窄行(苗带)较常规耕作高1.3个百分点。宽窄行(苗带)或(茬带)播种前0~20 cm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免耕,土壤含水率最低为翻耕,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水平。从播种前至成熟期,不同耕作方式0~60 cm土壤含水率基本呈上升趋势,30~50 cm土壤含水率较高,宽窄行(苗带)50~60 cm土壤含水率深松后最高,深松后不仅有利于接纳雨水,而且土壤水分有由茬带向苗带侧下方运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多种栽培模式下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旱地小麦采用不同栽培模式,通过对各生育阶段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垄沟栽培、平覆膜、覆草、常规4种模式处理,全生育期各层土壤水分均呈降低趋势,尤以0~80 cm土层水分变化最为明显,降低幅度最大;4种栽培模式主要影响小麦生长前期0~80 cm土层水分变化,其中垄沟栽培和覆草栽培贮水效果明显高于平覆膜和常规栽培;小麦生长后期各种栽培模式难以控制上层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而各种模式在全生育期均对120 cm以下土层水分影响不明显。120 cm以下土层水分贮量在生育后期明显高于上层土壤水分。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小麦生长后期上层土壤水分损失和怎样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旱原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在甘肃陇东旱塬研究了21个冬小麦品种的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之间的差异。产量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供试的21个品种之间籽粒产量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其田间耗水量的概论值P=0.277,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之间籽粒产量、田间耗水量的差异表现在水分利用效率的异同上,品种(系)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品种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为11.2%。这进一步证实,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小麦品种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可达到66%,即达到相同产量的不同品种小麦.耗水量可相差66%.或在相同耗水量时产量可增加2/3.  相似文献   

10.
频繁的旱灾是制约洛阳旱地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此,通过采用塑料管填土种植、无色塑料棚控制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底墒水及各次模拟降水的特殊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旱地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小麦生育期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对其产量影响极大,且在降水相同条件下,底墒水增加,小麦产量亦随之提高。因此,在丘陵旱地小麦生产中应特别注重蓄水保墒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材,研究了田间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土壤贮水量受降水影响较大,30~6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80~100 cm土壤整个生育时期水分含量稳定,无灌溉处理的耗水深度主要集中在60~100 cm土层。抗旱品种"郑单958"产量受灌水量的影响较小。"浚单20"灌水比不灌水处理平均增产8.02%。玉米2品种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一般以不灌水处理较高,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值比不灌水处理降低51.18%。因此,在水资源紧张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选用抗旱玉米品种并灌水1次,即可减少农田耗水,又能保证较好的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华北地区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冬小麦济麦20为材料,按平作、平作覆盖秸秆、起垄覆盖地膜3种种植方式,用中子水分仪测定冬小麦田不同土壤深度的水分变化。[结果]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下0~30cm土壤层田间水分变化均呈现“先降后升再降再升”的W型变化。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溉后下降幅度是平作〉垄膜〉秸秆覆盖;冬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土壤水分含量高低顺序是秸秆覆盖〉垄覆膜〉平作。在冬小麦的全生育期,30~60cm土壤水分含量均是秸秆覆盖〉平作〉起垄覆膜,60~90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呈下降趋势。[结论]秸秆、塑料薄膜覆盖均有良好的保持土壤表层水分作用,30~60cm的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降水及灌溉对土层中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而降水及灌溉水不易影响下层土壤水分(60~90cm)。为华北地区的农业干旱监测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冀西北高原为高寒半干旱地区,降水是此地区土壤水分的唯一给源,研究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对高效利用降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被生长期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存在差异。生长前期,3种植被0 ̄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农田耕翻地最高,水分条件最好,人工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互有高低,30 ̄60cm土层退耕还林地最高,人工草地最少。生长前期,农田耕翻地表层土壤水分较好,能满足春季作物生长要求。生长中期,0 ̄30cm土层农田耕翻地最低,人工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互有高低。30 ̄60cm土层农田耕翻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生长后期,0 ̄60cm土层农田耕翻地土壤含水量最高;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与退耕还林地相比较,0 ̄40cm土层差异不大,40 ̄60cm土层退耕还林地高于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早熟、中熟、晚熟春小麦品种的根系特点及其与地上部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熟期春小麦品种的根数、根长、根重峰值有较大的差异,晚熟品种克涝6号最大,次之为中熟品种克丰3号,早熟品种克涝3号最小,而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生育期根冠比均在拔节期最大,然后呈下降趋势,中、晚熟春小麦品种不仅具有较多的根系,而且还有较繁茂的地上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旱地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发生频率增加,半膜覆盖栽培蓄水保墒性能不足,降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从深化地膜覆盖技术入手,设计了5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进行研究。经田间试验证实,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水分效应、经济效益最好。比常规起垄半膜覆盖、常规半膜平覆栽培全生育期0~60 cm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36、1.54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37%、21.50%;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3.42、3.78个百分点;增产12.27%、31.40%,增收12.40%、34.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春小麦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和粒重的积累动态,为新疆春小麦优质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杜马斯燃烧法测定不同灌浆时期籽粒粗蛋白含量.[结果]春小麦不同品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及累积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呈高、低、高的"V"型变化规律.粒重在灌浆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大缓慢;不同品种之间籽粒蛋白质含量积累变化动态存在差异,灌浆前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关系不明显.[结论]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其含量增加主要在灌浆中后期;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同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间呈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和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对休闲地或一年一作的旱地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已有报道。山东土层深厚,气候适宜的旱地大多是一年两作,研究利用自然降水,掌握土壤水分动态,实行旱作栽培,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春小麦品种根系功能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在高、低两种墒情下 ,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率、根系干物质重、地上部生物量、根系呼吸速率、根冠比、光合作用、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等根系功能效率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根系功能效率演变趋势表现为近期品种 >中期品种 >早期品种  相似文献   

19.
20.
为研究秸秆覆盖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中的适用性,试验设置不覆盖、覆膜和秸秆覆盖量5 t/hm~2(M1)、10 t/hm~2(M2)、15 t/hm~2(M3)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覆盖条件较不覆盖种植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在生育前期、中后期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系;覆盖主要影响0~60 cm土层含水率的变化,且M2处理的覆盖量较适宜于土壤水分的利用、保墒,秸秆覆盖量的多少与土壤水分的保蓄作用不呈正相关;覆盖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覆膜、M1、M2、M3处理分别较不覆盖处理产量提高26.67%、6.36%、26.48%、21.2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9.79%、7.60%、28.54%、24.60%。表明秸秆覆盖量为10 t/hm~2的条件较适宜在灌区进行玉米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