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槿曼粉蚧是我国南方大豆上的一种新害虫。为了明确其各个虫态识别特征及其在大豆上的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征,在室内恒温条件下[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为L∶D=12∶12],观察描述了雌雄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其个体生活史、各虫态主要习性和危害特征等。结果表明:木槿曼粉蚧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雌虫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和雄成虫。若虫期各龄期体长、体宽、触角节数等形态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可作为区分龄期的依据。在25℃条件下,以大豆为寄主的雌性个体若虫期为33.34 d,成虫期19.03 d,平均产卵269.6粒;雄性个体若虫期24.60 d,预蛹期2.27 d、蛹期3.33 d,成虫寿命仅3.83 d。  相似文献   

2.
茶硬胶蚧[Tachardina theae(Green et Menn)]是近年来在部分茶区发生蔓延的一种茶树介壳虫,危害后招致严重煤病,造茶叶减产,甚至茶树枯死。茶硬胶蚧在浙江一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在茶树枝杆上越冬,翌年5月下旬盛见若虫。各虫态历期。雌成虫8个月,雄成虫最长一天,若虫60天  相似文献   

3.
彩色光源诱捕螺旋粉虱成虫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行为反应箱,研究不同颜色光源对螺旋粉虱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颜色光源对螺旋粉虱的诱捕效果差异显著,浅桃红色光源效果最好,红色、紫色次之;(2)诱捕光源对螺旋粉虱雌、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差异显著,雌虫较雄虫数量多;(3)2种诱捕效果差异显著的光源同时存在时,趋向高诱捕效果光源的雌成虫较雄成虫数量多,差异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扶桑绵粉蚧部分行为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魏婷  刘慧  欧高财  肖铁光  黄玲  陈常铭 《作物研究》2010,24(4):358-360,F0002,F0003
对扶桑绵粉蚧的成虫及若虫部分行为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发现,1至2龄若虫多聚集在寄主植物的幼嫩部位取食,3龄后开始向老叶及茎部位取食,尤其是多聚集在叶片背面叶脉上取食。雄成虫一生只能行一次交配,雌成虫可多次交配,交配时间约为2 min。雄虫具有趋光性和向上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外观察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胶刺蛾(Chalcocelis albigutataSnellen)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胶刺蛾以幼虫危害油茶叶片,老熟幼虫在叶面处结茧化蛹,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以第4代蛹越冬;幼虫共5龄,在25℃下,该虫的世代历期为(89.8±2.3)d;成虫具有正趋性,雌虫平均寿命5.8 d,雄虫平均寿命4.3 d,平均每雌产卵117.5粒,林间性比为1.32∶1(♀∶♂);不同温度对胶刺蛾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胶刺蛾的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7、7.07、6.26℃,有效积温分别为87.09、650.19、508.0日度,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17℃,有效积温为1373.77日度。  相似文献   

6.
长白蚧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附着在茶树枝干和叶脉上吸汁为害,轻则造成树势衰退,重则致使枝条枯死甚至整株茶树死亡、毁园。据多年观察与试验,该虫一年发生3代,而以第一代发生较整齐,是一年中的主治代,  相似文献   

7.
使用基于Etho Vision XT11.5软件的视频轨迹分析仪检测了交尾和未交尾的雌、雄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茶鲜叶和黄、白、绿色卡的搜寻行为,结果发现:(1)未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缓慢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活动;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较多时间在叶片上活动;(2)未交尾雄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上搜寻,轨迹长而复杂且速度快;交尾雄成虫较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搜寻,速度稍慢;(3)受到刺激时试虫就会展翅,致体翅面积增大,大于正常体翅面积60%、20%~60%、20%以下的运动状态分别称为"狂躁"、"活跃"和"静止"行为,交尾后雌、雄成虫"狂躁"历时均显著长于交尾前;(4)交尾前或交尾后,在黄色卡上雌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雄成虫,而在绿色卡上雄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雌成虫;(5)交尾之后,雌虫在黄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略有增加,在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明显减少;相应地,雄虫在黄卡、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停留时间皆略有减少。分析认为:交尾前,雄虫对茶叶的趋性强于雌虫;交尾后,雌虫对于叶片气味定向性增加,而雄虫对叶片气味的偏好性稍减弱;雄虫稍嗜好绿色,雌虫稍嗜好黄色;交尾稍增强了雌虫对黄色的嗜好,略降低了雄虫对于绿色的嗜好。  相似文献   

8.
桔小实蝇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蓉  季清娥  陈家骅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2267-2271
为了解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以未交配的和已交配的桔小实蝇雌雄成虫为试虫,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对10种果实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同种水果,雌虫比雄虫反应明显,未交配成虫比已交配的成虫反应明显。同时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桔小实蝇对其寄主挥发性物质中常见的10种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对同种物质,雄成虫交配前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显著大于交配后触角电位反应值。在交配前雄虫比雌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大,对多数挥发物组分,在交配后雌虫触角电位反应值比雄虫的大。  相似文献   

9.
李盼  许再福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9):1681-1685
通过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试验,研究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在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1~3龄若虫与雌成虫体上的寄生及其子代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的2种试验中,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均可寄生扶桑绵粉蚧的1~3龄若虫和雌成虫,其中对2龄若虫的寄生率最高,分别是41.20%和45.00%;对粉蚧雌成虫的寄生率最低,但每头僵蚧平均羽化出蜂数最多,分别为9.42头和7.00头,子代雌蜂比例也最大;子代雌蜂在粉蚧1龄若虫体内发育的历期最长,为14.62 d;在粉蚧雌成虫上发育的历期最短,为13.97 d;在粉蚧1龄若虫体内发育的子代蜂的个体最小,在粉蚧雌成虫上发育的子代蜂个体最大。因此,利用松粉蚧抑虱跳小蜂防治扶桑绵粉蚧,应以粉蚧2龄若虫为防治对象,以粉蚧雌成虫为繁殖寄主。  相似文献   

10.
木槿曼粉蚧是我国南方大豆上的新害虫,为探讨其化学防控技术,在试验室条件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毒死蜱、氧乐果、杀扑磷、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对木槿曼粉蚧各龄若虫及雌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不同虫态的木槿曼粉蚧对供试药剂的敏感度有所差异。毒死蜱对木槿曼粉蚧1龄、3龄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分别为0.111 9和0.568 1mg·L~(-1)。杀扑磷对2龄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值为0.212 6 mg·L~(-1)。阿维菌素对雌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值为11.426 2 mg·L~(-1)。化学防治木槿曼粉蚧的最佳时期是1龄若虫期,总体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毒死蜱和杀扑磷。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成虫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雌雄比例及其动态,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期,采用田间随机网捕法系统调查其成虫性比。在室内测定雌雄比例变化对其繁殖及寿命的影响,系统观察记录成虫寿命及雌虫的产卵量,并对成虫性比与其寿命和生殖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田间自然种群雌雄性比随成虫发生时期延续而逐渐增大,其动态规律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0.032 1 exp(0.207 6 x),且雄虫羽化早于雌虫。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大豆食心虫性比的变化显著影响成虫寿命、产卵期、产卵前期及产卵量。大豆食心虫成虫性比为1∶1时成虫寿命最长,雌虫、雄虫寿命分别为15.6和15.7 d。成虫寿命随着性比的增加或减少呈显著缩短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性比失衡寿命消耗现象。性比为1∶1时产卵持续期最长为8.1 d,随着某性别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产卵期逐渐缩短。性比小于1时雌虫的产卵前期和产卵量均显著长于和高于性比大于等于1时,且当性比为1∶4时产卵量最高,为82.4粒。大豆食心虫雌雄比与雌虫产卵量之间关系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101.740 7 e...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对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致死作用的影响因子,在不同接蜂时间、接蜂比例、补充营养及寄主龄期等条件下,研究了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能力。结果表明:寄主在2龄-初期成虫范围内,繁殖致死率随寄主龄期增加而上升,在初期成虫-黑色期成虫范围内,繁殖致死率则随寄主龄期上升而下降,繁殖致死率以初期成虫最高(67.8%),黑色期成虫最低(2.2%);非繁殖致死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下降,2龄最高(60.0%),黑色期成虫最低(0)。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率受接蜂时间影响明显,随着接蜂时间延长,该蜂对橡副珠主蜡蚧的繁殖致死率下降,非繁殖致死率和总致死率上升。成虫期补充6类糖类物质后,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总致死率为:蔗糖(96.5%)>葡萄糖(95.0%)>果糖(91.3%)>蜂蜜(82.1%)>松三糖(80.0%)>海藻糖(70.8%)。接蜂比例为蜂∶蚧=1∶5~1∶15范围内,随蜂虫比下降,繁殖致死率上升,非繁殖致死率和总致死率均下降。综合分析,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作用随接蜂的蜂虫比例、时间增加而增强,随寄主龄期增加而减弱,成虫期补充蔗糖等营养物质有利于增强该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几种植物挥发物对椰心叶甲成虫的触角电的生理活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研究了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成虫对19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可刺激椰心叶甲产生触角电位反应,而且雌雄虫对这些化合物的EAG反应趋势相似。引发雌雄虫最高EAG值的前6个化合物相同,即是:香叶醇、1-己醛、顺-2-己烯-1-醇、1-庚醛、1-己醇、1-辛烯-3-醇。雄虫对1-己醇,反-2-己烯醛和1-戊醛三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值大于雌虫,其余16种化合物引发的EAG反应值,都是雌虫大于雄虫,但只有对1-己醛的EAG反应值雌虫与雄虫间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本文讨论了这些结果与椰心叶甲寄主选择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封园后及早春集中取食茶叶成斑痕和孔洞是什么虫子?答:是蓑蛾为害的,蓑蛾又名避债蛾、负袋虫,俗称吊子虫、布袋虫、吊袋虫、蓑衣虫等。它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变化。雄成虫有翅2对,足3对,雌成虫无翅无足,似蛆状。除雄成虫外,雌成虫及其他三个虫态均藏在自织的袋子里,这个袋子能防外物入侵,故称此袋为护囊。蓑  相似文献   

15.
茶梨蚧属半翅目,盾蚧科,是茶树上一种常见的蚧类害虫。以若虫、雌成虫刺吸叶片汁液为害茶树,影响茶树树势、茶叶产量和品质。文章介绍了茶梨蚧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该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 (Herrich-Schaeffer)]是危害茶树的常见害虫之一。为了更好地在实验室内饲养此害虫,获得大量供试虫源,研究了补充不同营养对茶银尺蠖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补充10%蜂蜜水和10%糖水时,雌成虫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提高,分别为(152.5±16.83)粒和(177.5±19.01)粒;产卵期显著延长,分别为(17.8±1.08) d和(21.4±1.27) d。补充不同营养对雌成虫产卵期和产卵后期有显著影响,但对产卵前期影响不显著。补充10%糖水时,雌成虫的寿命最长,为(29.1±1.41) 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在10%蜂蜜水、水和对照处理下,雌成虫寿命分别为(23.8±1.15)、(14.4±0.48)、(6.3±0.37) d。补充10%糖水和10%蜂蜜水时,雄成虫的寿命分别为(21.3±0.93) d和(19.5±1.20) d,显著高于水和空白对照处理。在每个处理下,雌成虫的寿命均高于雄成虫。综上所述,10%糖水可作为成虫补充营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芒果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室温下芒果毒蛾的发育历期,各龄幼虫的体长,各龄幼虫头壳宽度,成虫性比,雌虫产卵量;测定不同温度下,芒果毒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芒果毒蛾的发育历期为65.5d,雌幼虫的体长变化为0.3-4.5cm,头壳宽度变化为0.72-4.58mm;雄幼虫的体长变化为0.3-3.46cm,头壳宽度变化为0.7-3.62mm;成虫雌雄比为1:1.5;雌虫产卵量为300粒左右,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73℃,有效积温为715.22日度。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的趋光/避光反应特征、光谱反应范围及性别差异,采用光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了370~600 nm范围内的18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对成虫趋光、避光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单色光均能引起灰茶尺蠖成虫一定的趋光或避光反应,雌虫在橙光(600~605 nm)、绿光(520~525 nm)、紫光(370~375 nm)范围内趋光性明显;雄虫在绿光(520~525 nm)、紫光(395~400 nm和390~395 nm)范围内趋光性明显;雌虫在冰蓝青光(490~495 nm)、蓝光(440~450 nm)和红光(660~665 nm)范围内避光性明显;雄虫在紫光(400~405 nm)、蓝光(440~450 nm)、冰蓝青光(490~495 nm)和自然白光(CK)范围内避光率较高。研究表明,灰茶尺蠖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避性存在差异,性别对其光谱行为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椰子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刺粉虱在海南岛儋县地区,一年发生四代,无越冬现象。各代的产卵盛期分别在2,6,8,10月。幼虫三龄。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子代均为雄虫。成虫不需补充营养,雌雄性比为1.64:1。雌成虫产卵量平均31粒。风雨是此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之一。因累积效应,椰子中下层羽叶虽口密度大,剔除老叶可减轻为害程度。室内测定结果,80%敌敌畏、90%敌百虫、50%甲胺磷稀释2000倍,对此虫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20.
涂蓉  季清娥  陈家骅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0):2009-2013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布氏潜蝇茧蜂的触角感器,同时用Y形嗅觉仪测定该茧蜂对不同水果和桔小实蝇取食残渣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该茧蜂雌虫有5种感器,为毛形感器、板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蒲姆氏鬃和腔形感器,而雄虫少了腔锥形感器;该茧蜂雌、雄成虫对供试的8种水果果肉的选择性不一样,未交配的雌、雄及已交配的雌成虫对香蕉的挥发性物质表现出最强的选择性,而已交配雄成虫对芭乐的选择性最强,所有供试成虫对桃、橙的选择性最弱。龙眼、木瓜、杨桃及芒果的吸引力介于上述几种水果之间。桔小实蝇取食会影响该茧蜂对水果的趋性,趋性强弱顺序如下:桔小实蝇幼虫取食过的水果>鲜水果>桔小实蝇成虫产过卵的水果>桔小实蝇成虫取食过的水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