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机价格的提高使中小农户难以负担购置或租用成本,资金成为农户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Order Probit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并以农村家庭创业为切入点阐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户机械化水平,且其提升作用约有30.8%是通过农村家庭创业这一中介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作用在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丘陵山区表现更显著,并受到传统金融发展程度的正向调节作用。为此,不同地形区域和粮食产销区应因地制宜鼓励农村地区开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并配套政策鼓励农村家庭创业。  相似文献   

2.
邱磊 《南方农机》2022,(12):40-42+57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改善了我国农村收入困境。通过30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出水平的作用效果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显著提升了农业产出水平,结构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均能有效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其中覆盖广度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农民收入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出水平中承担着中介作用。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拓宽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加大使用深度,提升数字化程度,使其更加有效地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学术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系统研究数字农业的理论成果,梳理总结了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从数字农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发展路径、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经验等方面进行综述,对数字农业现有的研究进行评述与展望,以期为我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未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关系,有利于准确掌握两系统的互动关系,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基于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两个系统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变动区间为0.188~0.252,整体水平偏低,东部均值增长最为迅猛,增长率为38%,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长率分别为26%、35%,地区差异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0.288上升到0.530,东部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440~0.595范围内,西部地区均值在0.374~0.432范围内,在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状态;数字化程度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297上涨到0.557,总体的耦合协调主动力来自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发展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5.
杜嘉豪  赵洪丹 《南方农机》2024,(4):120-123+143
【目的】基于数字化普惠金融的优越性,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与农户增收的关系,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加有效地在农村地区深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居民。【方法】研究小组基于吉林省8个地级市(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情况。【结果】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为5 513元,最高为16 636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均值为4.972,标准差为0.52。2)被解释变量Ln Y与解释变量Ln DIF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5,为正向影响,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3)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并不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结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在1%的水平上显著。随着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上升,农民收入也将随之提高;政府通过提高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增强了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帮扶力度,从而提高了农业相关人员的收入水平;较好的金融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但经济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对农民增收产生负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岳  姬佳辰 《南方农机》2023,(8):118-120
数字普惠金融在地域上不受限制,成本小且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做到精准扶贫,为此可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课题组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及影响,在解析普惠金融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乡村振兴水平的作用机制。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统筹难度大、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乡土文化弘扬亟待加强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农民金融素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内生动力、健全农村征信系统等对策建议,让信息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0):211-212
借助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由农业与生物技术、生物系统工程、农业信息与遥感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学科方向的骨干学者为主体,成立了浙江大学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交叉中心。形成了以交叉中心主任为核心,多学科教授相互配合的科研学术团队。通过承担国家级大项目形成了一支由多学科教授为主体的适合承担大型交叉研究项目的学术团体,同时通过承担大项目也培养和锻炼了教授间的科研协作精神和营造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一种良好的氛围。交叉中心建立以来,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为浙江地方经济服务的科研项目,并积极…  相似文献   

8.
金融体系的运作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剖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具体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助农增收策略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实证依据。基于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与空间收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影响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存在差异,其系数估计最小值为0.268,最大值为0.633。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偏远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不断增强,各地区整体差异在快速缩小。空间收敛模型中β绝对收敛与β条件收敛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165、-0.158,且均为负数,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符合空间收敛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效改善传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同时可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民增收提供赶超渠道,进一步减少农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规划提出,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和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可以助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农业成本升高、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以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经济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基于此,课题组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及历史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并提出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法律法规以及治理保障体系等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以期深化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地位,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能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动能,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在测度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下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系数为0.013 4且显著,说明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合理化与农业产业高级化在中介检验检验中系数分别为0.033 2、0.035 4、0.018 2且显著为正;异质性条件下,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为中部>东部>西部;农业发达省份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农业不发达地区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题中之义。在测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村普惠金融、人力资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与相邻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提升相邻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对本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无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村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越明显,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农户对金融业务接纳度来推动本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农村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增加金融覆盖密度、改善金融使用情况以及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均有利于相邻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效果依次减弱。因此,深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以人力资本为载体,重点培育金融服务型人才、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发展机制是实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的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国家、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首先搞好农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各地区一直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数字农业的基本概念,也相应探讨了数字农业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张勇 《农业工程》2022,12(7):140-144
鹤壁市在数字农业建设方面探索了模式,创新总结了经验,但在数字农业建设和应用方面还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新技术应用不足、系统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围绕如何紧跟国家战略、用活上级政策、强化顶层设计,将信息技术深入赋能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和农业服务,打造数字农业建设“鹤壁模式”,按照“13456+N”的架构进行规划建设,进一步探索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   相似文献   

14.
张莉 《南方农机》2023,(21):168-170+174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金融深度融合,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基于此,笔者以创新农业科技为导向,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准落实为主要契机,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现状,阐述了农业金融发展模式,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理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业金融服务质量,缓解农业科技创新融资矛盾,推动农业效益增长。  相似文献   

15.
张岳  田聪华 《南方农机》2023,(22):80-82+10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数字农业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农机的推广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团队概述了数字农业的定义、优势及发展现状,分析了昌吉州的农业资源及数字化基础设施现状,结合具体数据探讨了昌吉州智慧农机在农业种植、养殖和农田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成果,以及智慧农机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带来的效益,并针对目前昌吉州智慧农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从而提高昌吉州智慧农机应用水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数字农业与农业机械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末,世界上兴起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数字农业。数字农业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为此,阐述了我国数字农业、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通过分析数字农业与自动化农业机械的关系,提出了把数字农业和农业机械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陈蕊 《当代农机》2022,(3):79-80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详细阐释了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农业现代化和其他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为农业保险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字农业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海红  何勇 《农机化研究》2006,(2):14-15,19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上兴起新一轮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浪朝.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应运而生。为此,叙述了数字农业的基本含义,包括数字农业的基本组成、数字农业与精细农业之间的关系、数字农业主要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同时指出数字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启蒙阶段,但它作为21世纪农业的崭新模式,必将得到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节水农业技术迅速普及并不断发展,为了探索节水农业的新技术,本研究利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在杨凌开展了“杨凌数字节水农业”的技术探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从研究目标、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及存在问题等方面攸了,该研究对提高我国节水农业整体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据国际咨询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值将达到683.89亿美元,发展最快的是亚太地区(中国),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4.12%,主要内容包括大田精准农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智能温室,主要技术包括遥感与传感器系统、农业大数据与云服务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无人机、机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