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育种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5年从福建莆田野生菲律宾蛤仔群体中选择出的壳面具有斑马纹的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斑马纹壳面为主要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7代选育而成。壳面呈斑马状花纹,纹间距约为壳长的1/40~1/30;在相同养殖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海水池塘的综合养殖效益,充分利用池塘冬季闲置期,2018年10月初至2019年5月中旬,利用1.33 hm~2海水池塘,设置1000粒/m~2和2000粒/m~2两个养殖密度,开展菲律宾蛤仔"斑马蛤"新品种的越冬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斑马蛤"初始规格324粒/kg,收获规格152粒/kg; 10—11月以及翌年的3—5月生长迅速,春季生长快于秋季,但各月份的组间壳长差异均不显著;至5月初,高密度组存活率略高于低密度组;越冬养殖过程中,池水pH为7.68~8.33,悬浮物、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无机磷含量及化学需氧量均呈下降趋势。该新品种适宜在天津海水池塘开展越冬养殖。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两道红与白斑马品系的三元杂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强的斑马蛤(Z)杂交产生的二元品系。试验由RR(♀R×)、RWZ(♀R×)、WZR(♀WZ×R)、WZWZ(♀WZ×WZ)4个试验组组成。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RWZ、WZR,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的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正交组RWZ的生长与存活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良;WZR的存活性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从生长上看,在浮游期,RWZ、WZR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70、-2.92;双亲生长优势为-0.68,主要受到卵源与配对策略交互作用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在稚贝培育期,RWZ的单亲生长优势为+9.71,WZR单亲生长劣势为-6.57,总体上尚未表现出双亲生长优势,其大小仅为+0.90。从存活上看,RWZ、WZR在浮游期的单亲存活优势分别为+4.47、+3.05;双亲存活优势为+3.60,主要受到配对策略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正反交组在稚贝阶段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3.09、+7.30;双亲存活优势为+9.00。R×R、R×WZ、WZ×R、WZ×WZ子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两道红、两道红白斑马、两道红白斑马、白斑马;白斑马自交后代仍然为白斑马,未出现壳色分离,且三元正反交的子代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4.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年产量约3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90%,单种产量在我国养殖贝类中最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均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养殖的蛤仔均为野生或野生到家化的过度群体,基因型不稳定。缺乏人工培育的高产、抗逆品种是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大 《齐鲁渔业》2000,17(2):32-33
菲律宾蛤仔营养丰富,肉味鲜美,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且生长迅速,适应力强,养殖方法简单,生产周期短,投资少,收益大,是滩涂贝类养殖的重要品种。现将我国北方地区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简单介绍如下:1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选择在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并有淡水注入的内湾,要求滩途平坦,无污染,沙泥底质(含沙量60%~80%),且一年四季底质稳定。最好处于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中、低潮区。海水比重要求常年稳定在1.015~1.020。2场地改良与平整 一是对受洪水冲击、淤泥过大的滩涂,投放大规格蛤…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的受精卵孵化、蛤苗培育至成贝生长等阶段的发育生长速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系统地记述了菲律宾蛤仔的胚胎发育、浮游幼虫培育、幼苗至成贝诸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生长特点以及亲蛤的繁殖能力。经1978—81年三年暂养试验表明,9月底将亲蛤暂养于池塘内并适当地控制生态条件,能使亲蛤的性腺保持三个月不排放精卵,从而可延长繁殖期,做到有计划地分批催产和育苗。1至3龄亲蛤都能繁殖后代,但以3龄亲蛤为好。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对于菲律宾蛤仔的研究近几年逐渐趋热,很多学者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包括养殖技术、遗传育种、环境因子及病理学方面,本文综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菲律宾蛤仔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大多栖息在潮流畅通、风浪较小、有流水注入的砂泥底质的内湾滩涂的中、底潮区,主要食料为硅藻等。  相似文献   

9.
<正>东港市拥有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106万亩,境内有鸭绿江、大洋河等多条江河入海,沿岸有12万亩海水养殖池塘,向海洋中注入大量的营养盐,近海水质肥沃,饵料资源丰富,发展浅海贝类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东港市从1993年开始开发浅海贝类养殖,至2014年,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基本都开发贝类养殖,菲律宾  相似文献   

10.
综合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enarum)新品种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育种目标、遗传育种、新品种、病虫害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目前菲律宾蛤仔新品种面临的问题,展望新品种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齐秋贞 《水产学报》1987,11(2):111-119
本文主要采用室内人工催产和培育方法,连续观察菲律宾蛤仔自受精卵至蛤苗(壳长7毫米)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并结合观察自然海区蛤苗生长发育的周年变化,详细而系统地描述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根据精子与蛤苗的形态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福建海水养殖的杂色蛤仔(Rudi tapes Variegota Sowerby),订正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 Reeve)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正>菲律宾蛤仔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年产量约3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单种产量在我国养殖贝类中最高。菲律宾蛤仔美观的壳色会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受消费者喜爱。但目前养殖的蛤仔均为野生或野生到家化的过度群体,基因型不稳定,缺乏人工培育的高产、抗逆品种是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蛤仔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用食品级二氧化氯消毒海水净化菲律宾蛤仔的生产工艺。通过L9(33)的3次重复正交试验,以大肠菌群数的杀菌率为指标,摸索出用4倍的消毒海水(二氯化氯的质量分数为8×10-6)在充氧状态下净化菲律宾蛤仔,8h换水1次,净化时间共24h的净化工艺。该工艺经中试能使菲律宾蛤仔肠道的大肠菌群数从4200MPN/100g下降到230MPN/100g,杀菌率达95%左右;砂分从65mg/100g降到23mg/100g;挥发性盐基氮从3.8mg/100g上升到5.8mg/100g,这些指标都满足DB35/575—2004的要求。同时进行了余氯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证明净化的菲律宾蛤仔未检出余氯的残留。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蛤仔高密度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和制造了可以大规模应用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高密度幼体培育系统、高密度稚贝培养系统,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贝类育苗新工艺。克服了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种苗质量和产量不稳定的弱点,具有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突出特点,是贝类育苗工艺的变革。利用这一育苗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的优势,通过对苗种培育过程中水质、饵料和环境条件的全面控制,消除或减少敌害生物的影响,提高幼体的抗逆能力,从而杜绝抗生素的使用;在降低育苗生产的环境污染同时,向养殖户提供健康、优质的贝类苗种,是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的水产苗种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锦州市政府制定了天桥开发区浅海10万hm~2 (150万亩)贝类增养殖发展规划,以菲律宾蛤仔为主。为此我们进行了菲律宾蛤仔室内人工育苗,2004年5月共出稚贝4.3亿粒,单位面积出苗量391万粒/m~2,2004年7月 28日成功进行了浅海底播,目前长势良好,该项目获得锦州市科技攻关奖。现将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海水育苗室1座,育苗池132m~3,池规格为14~25 m~3/池。单胞藻培养用5 L 三角烧瓶150个,体积为0.5 m~3/ 袋的塑料袋150个。种贝50 kg,体长3.28cm。镀塑铁笼100个,30目细沙3m~3。 1.2试验方法 1.2.1单胞藻培养2004年4月15日,开始培养单胞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各5 L,营养盐用康威液。到7月11日结束。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et Reeve)俗称沙蚬子,是海产经济贝类,贝壳呈长卵圆形并有各种花纹。菲律宾蛤仔营养价值较高,加之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既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蛤干、五香蛤仔食用,是近年新兴食用的海鲜贝类之一。当前菲律宾蛤仔苗种来源主要靠采捕天然苗及少量人工培育的土池苗,工厂化育苗则鲜见报道。2004年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蛤仔(Ruditasphilippinarum)是辽宁省资源量最多的滩涂经济贝类,也是多年的传统养殖品种,但是养殖水平一直较低,仅为管养状态。近年来,随着贝类在国际市场上走俏,价格不断上涨,辽宁省形成了滩涂贝类养殖热,1991-1992年,农业部适时地下达了“菲律宾蛤仔养殖高产、高效益技术”推广项目,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总结全国各地菲律宾始仔养殖经验基础上a认他推广了什估大‘取得了B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菲律宾蛤仔养殖有了新的发展,并又经过了几年进一步大面积实施应用,证明切实可行,观介绍如下:一、养殖场地的选择1、…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2004-2005年进行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试验和生产,解决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为菲律宾蛤仔的全人工养殖推广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主要技术研究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俗称花蛤、蛤仔,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也是福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以下称蛤仔)的人工养殖,具有投资少,收益大的特点,很受群众欢迎。由于蛤仔常常受到各种敌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其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要使蛤仔增产,必须做好敌害防除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年度,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