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技短波     
《新农村》2006,(12)
我国建成种质资源“航母”我国目前已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相配套的完整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立了确保入库种质遗传完整性的综合技术体系,长期安全保存作物种质资源包括180种作物38万份,居世界首位。摘自《农村信息报》福建武平8.2万亩土地吃上“营养餐”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冷藏库为基础,从目前庞大的种质资源保存规模入手,设计构建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库管系统",用于受理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入库保存申请,管理种质资源实物出入库记录,保存入库种质的应用反馈信息。介绍了系统功能设计、系统物理及逻辑架构以及系统数据模型等,详细描述了系统关键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种质资源的保存安全,设计并构建了中期库种子活力监测系统,通过种子活力监测数据采集与种子活力模型预测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中期库内保存的种子进行监测,以提醒工作人员对处于临界期的种质及时进行检测和繁殖更新。介绍了系统架构、主要功能设计等内容,并详细描述了活力监测系统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4.
作物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是事关粮食生产、生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建设科学、环保、节能的中期库对于种质资源保护至关重要.由于中期库建设涉及学科广且没有统一的设计规范,因此其建设与应用困难重重.笔者从中期库制冷系统关键参数人手,计算了中期库制冷负荷,确定了关键系统方案,并根据计算结果与设计方案,探讨了中期库设备选型,同时对库体及监测系统的构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期为种质库的设计和设备选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建设,建成完善了由1座长期库、1座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05个原生境保护点以及种质资源信息中心组成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库贮藏保存的水稻种质资源、不同贮藏年限的发芽率(生活力)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和预警分析,并对相关种质进行及时更新补充入库。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贵州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作物遗传资源,有的传统种质属稀有、特有资源,是国家作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整理、保存了以稻、油菜、玉米、小麦等为主的贵州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采用种质资源库(包括国家长期库、中期库和地方中短期库)与异生境繁种相结合、国家和地方两级联动、互为补充保存体系,实施种质更新和资源保护。概述了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和保护途径。并就加强贵州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促进交换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系统考察和征集工作的5个发展阶段。针对目前种质资源征集和保存工作面临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稳定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科技队伍、建立长效种质资源征集入库保存制度、加强管理部门和资源保存结合、完善种质资源征集入库鉴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卢新雄  陈晓玲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25-1132
 近20多年来,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2002年底,国家已初步建立起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包括国家长期库和国家复份库各1座,中期库8座。长期库贮存种质已达33.4万余份,隶属35科192属712种,贮存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国家种质圃30个,共保存无性繁殖作物及多年生种质4.3万余份,隶属900多个物种。试管苗种质库2个,保存种质2300份。此外还建立了2个野生稻和1个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笔者在文中介绍了我国在库存种质持久安全保存技术、超干燥贮存技术和离体保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当前种质保存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10.
“七五”期间,20万多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已入“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八五”还将入库保存10万份。“八五”结束,“国家种质库”保存种质总数半达30万份。为防止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造成珍贵种质资源的损失或绝灭,在青海建立了一座“国家复份种质库”。该库建筑面积284m^2,其中保温库体面积76.5m^2、容积183.5m^3,库容量大于40万份。于1992年底投入运行,相应的数据库正在建立之中。“八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