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说起茶,人们都不陌生,云南大理白族的烤茶,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史书记载:“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和烹而饮之.”有老人的白族家庭中,必备有一小火炉、一铜壶、一泥烧制的小罐、三五个白瓷小茶杯和一些硬炭,以备烤茶.白族老人的生活中,如果离开烤茶,就好象菜中忘了放盐一般淡然无味,烤茶,可以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每早起床洗漱后,老人们必先点燃小火炉,打一壶清莹洁净的苍山泉水炖上,然后取出洗得洁净  相似文献   

2.
(四)罐罐茶的冲泡 罐罐茶起源于我国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少数民族同胞常围住火塘,边烤(或煮)边饮罐罐茶,久而久之,习惯成俗。喝罐罐茶不但能祛除风寒,还能补充因高山地区蔬菜缺乏而造成人体某些营养物质的不足,有益于健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罐罐茶已成为富有民族情趣的特色茶饮。现在此作一介绍。 1.彝族同胞的罐罐茶 居住在云南楚雄自治州的彝族同胞,嗜茶如命,已到“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境地,他们日常饮的就是罐罐茶。彝族同胞的罐罐茶冲饮方法较为独特,他们用专用的单耳陶罐…  相似文献   

3.
茶罐飘香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南10公里的徐营坝区,有一个自然村叫河硐,但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习惯叫它瓦罐窖村。据《云南省南华县地名志》记载:"河硐,地处山脚,因村前有小河,古时居民建窖硐烧陶器,故名。"瓦罐窖村烧制陶器自明代洪武年间开始,是大量汉族移民云南传入的生产工艺,到清代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能制造的陶器,有大缸、酒坛、药罐、陶锅、陶盆、陶壶、陶碗七种五六十个不同规格的产品,深受云南各族人民喜爱。  相似文献   

4.
<正>许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件旧《斗茶图》绢本设色镜心,作者佚名。有了这件旧《斗茶图》,便有兴趣研究唐宋时期斗茶的闲情逸闻。唐时,茶叶制作过程中的揉捻技术尚未出现,茶叶还不能冲泡成饮,人们只能通过烹煎获取茶汁。烹煎茶叶前还有一个习惯,用炭火在陶罐内将茶叶烤香。较为复杂的茶饮备制过程和较高的茶叶价格给茶水行商提供了市场。揉捻技术问世,茶饮慢慢进入冲泡时代,走卖茶水的方式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仙境茶,为你剪容修装。你站在山窝羹 劳苦了制茶工人,顶烈日,机搓翻烤,熬风霜,将你浓缩几度芳香。饮露浴雨,仙境茶,自立自强!你一生只泡在沸水里,滋润你的皮肤和幼嫩的脸旁。等待着坎坷与灼痛的浮沉,仙境茶,在壶中洗脱消亡,你逗笑了采茶姑娘,无私给人类一份美昧的品尝!手舞足蹈,饮仙境茶有感(散文诗)@陈忠能$中共罗定市委党史研究室~~  相似文献   

6.
3.在山东、河南、山西、华北和东北各省,饮茶也很普遍,习惯饮茉莉花茶,俗称香片,因有高度的花香,人人喜欢饮,销路特别广阔,从每年三月就准备收购花胚,六月以后开始薰制花茶,到冬季都感货源不足,山东南部人民饮黄大茶和绿大茶,天津人民除吃花茶外,也喜欢饮六安瓜片,在山西省除饮花茶外,喜欢千两茶又名花卷,园筒形,也吃茯砖茶,产于湖南安化,  相似文献   

7.
茶饮料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它作为饮料的历史最悠久,饮用地区最广,数量也最大.是世界上最早栽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先人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经历了由祭品、茶食、药用、宫廷高级饮品到普通饮料的发展历程;其饮用方式经历了传统热水冲泡-固体速溶茶-果汁荼饮软饮料--纯茶汁-保健茶饮料的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茶饮料的分类、功能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前景,以期对茶饮料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据说,广州人历来爱喝茶。客来敬茶是广州人的传统习惯,老年人饮早茶是老习惯,一般人早上一杯茶,饭后一杯茶,上班一杯茶,开会一杯茶是通常习惯。商人谈生意到茶楼,年青人会友谈情去饮茶,晚上卡拉OK,舞厅又是先上一杯茶,广州的宾馆,饭店、餐厅、饭市开餐前,一律先上一杯茶(其它饮料另外计)。广州市真是满街茶市满街饮茶。七十年代后,茶叶又进入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9.
民族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茶俗、不同的风情。白族“三道茶”云南白族“三道茶”,久负盛名,茶分三道,味各有异,表达的涵义不一样,泡饮的技艺也独特:第一道称“苦茶”。即先把小砂罐放在炭火上烤热,然后放入一撮茶叶,用手握砂罐,边烤边抖动,待茶叶色泽变微黄色,散发出清香时,立即冲入少许开水,这时“嚓”声如雷,茶水翻腾,如“绣球花”盛开的泡沫溢出罐外,这是吉祥的象征,这叫这一道茶称作“雷响茶”。主人给客人斟茶非常讲究,遵循“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专客例规,先在小小茶杯斟入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产茶大国和人口大国,拥有近亿茶叶消费群体,国家确立了全民饮茶日之后,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利益诱惑.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具有原料品质优势、相对保留了较多质朴原始元素的普洱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迅速从地域性茶扩展成全国性消费茶品,从较低端茶上升为中高端茶.一方面得益于普洱茶自身的品饮价值和保健功能,也得益于粤、港、台地区品饮习惯的引领和茶商、投资人士的大力助推,普洱茶迅速完成了快速起步、升温、疯炒、回归理性的过程.普洱茶(含黑茶)能旺起来,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外在的市场需求,其中“老茶”与“升值”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雁茗诗话     
雁茗,俗称雁山茶。据《瓯江逸志》记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味与阳羡界茶无二。”雁茗种类很多,有白云茶、毛峰茶、斗蟀茶、紫茶等。其中白云茶、毛峰茶、斗蟀茶统称白云茶,亦叫云雾茶。白云茶叶肥嫩质厚,味清香醇甜,汤色淡绿明亮,饮之清神益思,强心明目,去腻消食。乡人还用茶汤代作酒酷,烹角虾,烤野味,可除腥增香。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东部地区人民有悠久的饮茶习惯,饮“工夫茶”的茶文化,名扬海内外,粤东人不但“客来敬茶”,而是家家户户时时饮茶,早起一杯茶,饭前一杯茶,饭后一杯茶,睡前一杯茶,男女老少无不饮茶。那么粤东人一年要饮多少茶叶呢?根据汕头市茶果开发服务公司经理郑荣兴老茶师(高级农艺师)一次在广东省茶叶学会理事会上的发言,据他在粤东地区摘茶叶生产、销售近四十年的经历,作了一个粗略测算。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鲁云 《福建茶叶》2010,32(1):59-62
基诺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基诺人在长期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与茶结下了浓浓的情缘,基诺人爱茶、好茶、懂茶、惜茶,在茶叶的生产、制作和饮用过程中,创造出了璀璨独特的茶文化。基诺族的茶文化可归纳为“吃”茶文化、“饮”茶文化、“喝”茶文化和“敬”茶文化几类,具体内容涉及凉拌茶、烤茶、煮茶、茶酒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已成为基诺人生活申,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加工。么卓村茶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是探究基诺族茶文化的最好试点。  相似文献   

14.
一壶茶泡饮五千年,冬去春来永相续,在漫长的岁月中,茶的工艺技术在变革,泡饮方法在演变,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所有改变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茶消费总的趋势是:越喝越好越多越浓。  相似文献   

15.
熊飞 《中国茶叶》2011,(9):27-27
建设无性系茶园,茶苗既可秋栽也可春栽,但到底是秋栽好还是春栽好,各地看法不一。在鄂西北山区,笔者以为春栽优势大于秋栽,近年来的建园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与茶苗秋栽相比,春栽有以下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6.
茶竹缘丛谈     
黄飞 《中国茶叶》1994,16(5):7-9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从“神农尝百草得茶”,先民以茶为药,以茶为食,以茶为饮,进而栽茶制茶,直至茶成为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也是最早利用竹的国家,从女蜗开天辟地以竹为笙簧和后羿竹箭射日的神话开始,到商代记载文字的竹简,进而民间日常衣食住行的用竹、食竹(笋).中国的茶文化和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两者分别沿着各自的洪流奔腾向前,然时时汇聚交融,形成了许许多多璨璀迷人的“茶竹缘”“小岛绿洲”.茶竹知己,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正>我爷爷叫普之文,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卒于1983年。爷爷在世的时候,烟酒茶每天一样都少不了,茶瘾烟瘾酒瘾都很大。烟是自家栽的老草烟,酒是自己烤的小灶酒,只有茶叶没钱买,一辈子就喝我们滇中山上的一种野茶,我们叫做雀茶。记得小时候,每到开春,父亲就要到大尖山一带给爷爷摘这种雀茶。那时,七十多岁的爷爷已爬不动陡峭的山路,但一年喝的雀茶都要在春天采摘制好。往往是这样,待生产队收工之后,劳累了一  相似文献   

18.
正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我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日本近期也积极响应。日本饮茶习惯、茶种以及早期的制茶工艺都来源于中国,然而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它将中国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日本化,制作出了不同于中国茶的日式茶,同时还形成了日本茶道,而这种饮茶方法在中国已颇为小众,国人如今对抹茶也充满了新鲜感,近几年来在我省年轻人当中相当流行。在此背景下,为考察日本茶业现状,学习和借鉴日本茶在生产、销售、品饮上的优秀经验,促进我省茶业  相似文献   

19.
斗茶是我国古代茶叶品饮方式之一。它是在唐代煎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品茶艺术,是当时茶坛茶叶品评的最高形式。斗茶源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斗茶不仅是民间百姓寓竞技于品饮的方式,而且成为文人墨客、权贵阶层欣赏茶趣和消闲怡神的玩艺,斗条既是茶叶品质与泡茶水质的竞比,又是一种竞技,  相似文献   

20.
张泽岑  王雪萍 《茶叶科学》2006,26(4):253-258
用易感茶芽枯病的6个品种和3个抗病品种进行间栽和净栽试验,并对10个品种种质的遗传多态性、亲缘关系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10个茶树品种聚类结果分为2个复合组和3个独立组,多态性谱带为110条(占89.43%),间栽比净栽茶芽枯病叶片受害面积,受害面积百分率,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间栽后均有显著下降。易感品种下降幅度更大,防治效果达28.5%~73.77%,利用品种的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控制茶芽枯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