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布局,也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农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失。展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还需加大农村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制度、加强农村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重要方面。文章从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几个方面,期望通过建设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黄河文化与生态文化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与黄河故事相得益彰,黄河故事在河南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中的意义重大。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根魂所在,生态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建设河南黄河生态文化带是河南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为龙头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黄河故事是建设河南黄河生态文化带的人文密码、动力源泉和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林业生物能源林基地的建设及发展,针对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发展方案,才能促使生态文化建设持续发展下去。进行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也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将简要分析,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的促进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新干县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彩仙  徐鹏  殷可嘉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47-12949
对新干县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进行了分析,从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景观建设、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播、生态文化产业发展4个部分探讨了新干县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规划。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构建,是新时代全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完善。寒地黑土区域由于其独特的资源和生态优势,蕴含巨大的生态价值,使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但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寒地黑土区域的生态文化建设,须结合当地的地域性经济、文化等特点,从文化建设主体的思维方式的转变、道德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化建设的客观环境的完善等角度入手来进行,使其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准确把握并有效协调生态文化体系与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协调共生、依附共存、主导共荣三种基本关系,促进新形势下我国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纲领.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生态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应采取积极对策,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现阶段公认的城市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不仅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文化建设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文化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现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化,生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型,从生态文化的变迁中看到人对自我地位的认识更加理智。从生态文化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生态理论学派等方面分析了求同存异容纳多元生态文化的理论,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构建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包容力与认同力的生态文化更能指引我们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认同理念:“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弄清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生态文化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对建设图书馆生态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人——馆——生态和谐统一的构建模式,是体现馆员在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是生态市建设的主流文化,是现代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建设生态市要以本市的文化体系建设为基础,通过倡导绿色消费与生活、工作与教育等途径,从观念、意识、体制、能力等层面,全面提高铁岭人整体的生态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公共秩序,形成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为核心,以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主要表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多样化、丰富化的民族文化,从侧面体现出云南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影响因素与生态社会价值,但随着生态屏障与生态系统等的日益恶化,云南民族文化生态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我国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其本质是构建适宜人类生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文明发展形态,促进民族生态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我国云南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加快森林公园及其生态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可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在生态教育、自然科普宣传、弘扬生态文化等职能作用。1建设森林公园的重要意义1.1维持物种多样性森林常被人们称作"绿色基因库、物种宝库",在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域建立的森林公园,对其园内及周边地区的森林资源要求限制开发,从而保护了森林环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社区建设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性、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发挥社区自身优势,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上下功夫,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向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意义重大。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乡村生态文化在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和完善乡村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凸显。同时,其时代价值的实现也面临生态文化素养不高、产品供给不足、建设能力不足、文化体系不够完善等困境。因而提出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优化生态文化供给、完善生态文化参与、健全生态文化制度等实践路径,让乡村生态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文化教育缺失、体制机制存在缺陷的问题亟待解决。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具体实际,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宁 《北京农业》2016,(5):167-169
京津冀生态文化协同发展不仅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破解京津冀生态难题的关键,同时还可以为区域生态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京津冀生态文化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吸收中外生态文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生态文化区域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政府、企业和高校全员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