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研究对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的叶片和花组织的某些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测定,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两品种间并无明显差异。对叶片和花粉表面电镜扫描结果,两品种间亦无明显的形态学上的差异。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在形态学上似乎是同一个类群。因此,假如我们推测日本的皋芦种是从中国引进的,那么中国福建种很可能是日本种的原种。具有各种史料记载的中国皋芦种,证明它在形态学上不同于日本皋芦种,但要确定其更精确的差异性,则需对两品种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测定了日本主要茶树品种和皋芦种成叶的测色值和GM值。经过分析结果表明:日本主要茶树品种成叶测色值的变异系数为4.4%~12.7%,变异幅度较小。成叶的绿色程度(a)与GM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成叶的亮度(L)、彩度(C)、色彩饱和度(S)、黄色程度(b)与GM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日本主要茶树品种分为两个类群,另外皋芦种与其它品种差异较大,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3.
前年,陈兴琰先生撰成《皋芦茶苦茶考证》一文后,盛情将是稿并有关照片、标本惠我先睹。因我对茶树品种无研究,而陈先生是这方面专家,所以只在收到时诵阅一过。近见这场讨论还在继续,于是我又把这篇文章翻出来看了一遍,觉得陈先生的《考证》在史料和调查方面,虽不能说很全面,但其所提的基本观点,还是能够成立的;并不象有些文章所说,含有“中国找不到皋芦茶”、“日本的皋芦种不是引自中国”的意思。如果把陈先生的  相似文献   

4.
闽台适制半发酵茶类四个地方名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发酵茶类,俗称乌龙茶,早仅福建生产,至1796年前后传入台湾。乌龙茶类算是特殊的茶类,其品质优异者。较之制造绿茶或红茶难于控制。茶类品质与海拔气候、土壤、采摘期及制法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受茶树个体(或品种)固有遗传特质的影响为最大。 佛手、水仙、铁观音及青心乌龙(或称软枝乌龙)成为茶树四大名种,在福建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传入台湾也超过130年。自有乌龙茶生产以来,茶农或茶界都已知道,茶树必需用无性繁殖,才能保持此茶树个体(或单枞或品种)制造乌龙茶类的特有品质。 前年本人返回已别离四十余年的家乡探亲,承茶友们的爱护,顺道参观了数个茶区的茶树品种观察园及普通茶园,比较这些地方优良品种,在福建和台湾的形态与品质等有何变迁。 兹将此次粗放观察的结果,简叙于后: 1、依据茶树叶部或植株其他部位的形态等特性,并参阅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几位学者的研究报告,很明显的看出,不论日本的皋卢种或台湾的香橼种,都是与福建的佛手(或雪梨)同一地方品种而异名者,且均源自福建。日本的皋卢种似福建的红芽佛手,而台湾的香橼近福建的绿芽佛手。佛手种可说是茶树植物界中,最特殊的品种,福建无疑的是佛手种的原产地。我们应建议“佛手”种的学名为“VarFukiensis”,有别于Var.Sinensis及Var.Assamica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黑龙江省优质水稻育种工作,选取9个品质优良的日本粳稻品种和9个黑龙江省近10年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者的株型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品种和日本品种株型差异显著,黑龙江品种的株高和上3节间粗度显著高于日本品种;黑龙江品种上3叶叶片较日本品种长且宽;日本品种叶片直立性要好于黑龙江品种;黑龙江品种穗长、穗质量、粒质量等优于日本品种;黑龙江品种和日本品种在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方面差异不显著,黑龙江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评分略高于日本品种,蛋白质含量略低于日本品种。  相似文献   

6.
田间条件下大豆气孔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12个中国和日本大豆品种在田间两种种植密度下结荚期气孔特性研究表明:气孔密度(SD)、气孔长度(SL)和单位叶面积的气孔总长度(SD×SL)在主茎叶位间、叶片正背面间有显著差异。种植密度间SD和SD×SL差异显著,但SL无差异。品种间SL和SD×SL差异显著,但SD的品种间差异受密度影响。SD与SL显著负相关,与SD×SL显著正相关。光合速率在叶位间和品种×叶位间与SD和SD×SL显著正相关,与SL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是我国特有的茶树品种,原产于福建安溪。该茶虽然有学者作过形态学的研究,但有关体细胞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均未见有过报道。笔者为了研究茶树系统发育累积细胞学资料,对中国佛手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皋芦之名,由来已久,有根据可上溯到我国《尔雅》一书的写作时代。(详见1978年。王威廉《茶考》),古人报导皋芦茶的特点是滋味浓苦而叶片厚大的至今仍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日本的皋芦茶树,很可能于唐代从中国引进去的。皋芦茶的典型性状是什么?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探索茶树变种、系统间的亲缘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褐飞虱寄主种群类酵母共生菌形态和数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别在不同水稻品种TN1(感虫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ASD7(含bph2抗虫基因)上连续饲养了117代以上的3个褐飞虱寄主种群(分别称为TN1种群、Mudgo种群、ASD7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行了比较。各褐飞虱种群类酵母共生菌的长和宽差异显著,且ASD7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长宽比无明显差异。种群间类酵母共生菌数量的差异因试虫性别而异,不同种群的褐飞虱雌虫含菌量无明显差异,雄虫则表现出TN1种群>ASD7种群>Mudgo种群的趋势,其中TN1种群与后两者差异显著,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褐飞虱种群转移到不同水稻品种上饲养1代,雌虫含菌量变化大多不明显,但雄虫较明显。感虫品种TN1上雄虫转移到两个抗性品种Mudgo和ASD7上饲养含菌量显著降低,抗虫品种上的雄虫转移到TN1上则含菌量显著增加,抗虫品种间的转移含菌量则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佛手,原产福建安溪县官桥区金榜乡骑虎岩上,属无性系灌木,大叶品种。因其树型及叶形态略似佛手柑而得名。由于嫩芽叶色泽不同,分有红芽佛手和绿芽佛手两种,分别简称红佛和绿佛。佛手种之所以出名,就因它具有类似佛手柑之株型与叶型,同时又有扭曲与浮突不平之叶片,加上结实性极弱和特异的外部形态与生理特征。因而,对于研究佛手的遗  相似文献   

11.
选取我国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24份,应用形态学、等位酶和微卫星(SSR)标记,分析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聚类分析表明3种方法在鉴别品种的遗传差异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态性状和SSR标记均能有效地鉴别24份衍生品种,而等位酶仅能鉴别其中17份。从形态学性状看,以香药糯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差异最大,SSR分析以香药糯、珍珠矮11和辐陆选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大,而等位酶分析,则以团结1号与其他品种的差异最大。三类标记的遗传距离间虽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小(0.217~0.494),其中,形态学性状与SSR标记间相关极显著(r= 0.494,P= 0.002),等位酶与其他两类标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系统选育和辐射选育的品种与亲本间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煎茶诀》是我国清代叶隽撰写的一本茶书。此书在我国无传,现在仅日本少数图书馆存有日刻宽政重刻宝历和明治两个版本。最早的宝历本也不是叶隽原著,而是由日僧"蕉中"擅行添加的增补本。明治本由当时旅日华人王治本作序,日人小田诚一郎"训点",他们在重印时删除了蕉中增补的内容,却又添进了"采录"屠隆《考盘余事》七则茶事。鉴于《煎茶诀》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日存两个版本进行查对、考订和整理,旨在将混杂于《煎茶诀》中的附加成分,与原著区分清楚,做到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品种叶片衰老动态变化及其化学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品种豫单2002和郑单958为材料,研究叶片衰老动态变化及其化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郑单958相比,豫单2002叶片在吐丝前期生长较快,中后期下部叶片功能期较短,叶片发生早衰,叶面积下降迅速,衰老速率激增,产量显著低于郑单958.经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拌种能维持较长的叶片功能期和较大的叶面积,豫单2002增产9.8%,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郑单958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拌种能有效防止叶片早衰,提高玉米产量,尤其对早衰型玉米品种豫单2002.  相似文献   

14.
以乌龙茶品种黄棪作对照,对'芝龙'茶树新品系进行形态特征、春梢生育期、产量、制茶品质、抗逆性、生化成分等鉴定.结果表明:'芝龙'新品系为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早生种;芽期比黄棪迟4~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制乌龙茶香清幽,味醇爽、汤中有香,内质评分优于对照种.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水浸出物 51.4%、茶多酚 20.95%、氨基酸4.05%、儿茶素总量13.37%、咖啡碱4.95%.耐寒性强,耐旱与抗病虫害性能均与对照种相当,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后中日粳稻品种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株型、产量和米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中国东北地区典型的直立穗型水稻辽粳5号与日本的优质米水稻秋田小町(弯曲穗型)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试材,在高氮和低氮两种施肥模式下,调查株型、产量及米质性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探讨高产、稳产、高食味值类型株系的共同特征。【结果】氮肥减施后RIL群体齐穗期提前,株高降低,剑叶、倒2叶、倒3叶叶片变窄变短,剑叶基角变小,倒3叶基角变大,结实率、千粒重、经济系数增大,单株穗数减少,产量下降,糙米率和精米率提高,食味值提高。在两种施肥模式下,高产高食味值类型株系与低产低食味类型株系的显著区别是植株较高,叶片长,穗子长,一次枝梗结实率高,着粒密度较小;高产稳产类型株系的共同特征是剑叶较窄、剑叶基角较大;高产稳产高食味值类型株系的共同特征是剑叶和倒2叶较窄。【结论】株型特征可以用来间接选择高产、稳产、高食味值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茶树不同叶位叶片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面积(LA)、叶形指数(LI)、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量(Chl)、类胡萝卜素(Car)及光合特性,并研究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叶位叶片的LA、LMDC、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由第1叶至第6叶基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新梢中部3~4叶达到峰值,第1叶和第6叶显著降低(P0.05);不同叶位叶片LI和SLA基本呈现随着叶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第6叶的SLA均显著高于其他叶位(P0.05);第1~4叶的Chla、Chlb和Chl含量较高,第6叶Chla、Chlb和Ch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叶位(P0.05),Car变化趋势不明显。LA与LI、LDMC、Chla、Chlb、Chl和Car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I与其他指标不相关(LA除外);SLA与LDMC、Chla、Chlb、Chl、Car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Ci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DMC与Chla、Chl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hla、Chlb、Chl和Car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Pn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Gs和Tr与叶片功能性状不相关。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茶树新梢第3~4叶具有相对较大的LA和较强的光合能力,LDMC积累较大,可以作为表征茶树光合能力的供试叶片;SLA、LDMC和光合色素含量与Pn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作为评价茶树光合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8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茶树叶片的叶面积、叶形指数、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比值、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光合特性,并分析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叶形指数、干物质含量、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11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08%~43.22%,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叶形指数和叶面积与其他叶片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光合色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能力;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14号茶树品种比叶面积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性较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可作为抗旱性强、高光效的茶树品种进一步选育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的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以5种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形态特征及建立叶片颜色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回归模型,为苗木培育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值是可信的,5种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片形态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红海榄和木榄单片叶片最大,其次是秋茄和桐花树,白骨壤叶片最小,白骨壤叶片形态接近椭圆形,红海榄和秋茄2种红树叶片属于长条型,木榄和桐花树叶片形态类似,红海榄叶长和叶宽相关性最强。5种不同种类红树林的SPAD值和Dualex值差异性显著。利用数码相机获取5种红树林叶片彩色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提取RGB以及通过差值、比值、标准化值、归一化值等运算组合的28种颜色特征值,与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Dualex 值)进行回归分析,B值与SPAD值极显著相关,(R+B+G)/3、R/B、G/B与SPAD值显著相关;18种颜色特征参数与Dualex值显著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为G-B和G值。因此,可依据颜色特征参数(R、G、B)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进行红树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进而为检测红树林生长、诊断营养状况以及进行水肥精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论适制乌龙茶品种的特殊性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1991年对17个茶树品种鲜叶进行了乌龙茶适制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制乌龙茶的品种鲜叶形态结构特征是叶片宽、梗粗、节间短、叶长/叶宽比值小、梗粗/节长比值大、叶片厚、上表皮厚和栅栏组织厚等8项性状。这些性状与乌龙茶加工工艺和成茶品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利用这8项指标,建立了乌龙茶适制性分类判别函数,经对17个品种的各类性状进行回代判别,其准确率达88.2%,因而这8项性状可作为选育和推广乌龙茶良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稻剑叶全氮含量及其变化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籼稻品种IR24 和粳稻品种Asominori 及其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为遗传研究材料, 在抽穗后5个不同时期分别测定剑叶全氮含量,并结合水稻RFL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水稻剑叶全氮含量性状进行QTL的动态定位,探讨了控制剑叶全氮含量基因在水稻发育过程中的时序表达方式。在抽穗后各时期共检测到7个QTL, 位于第2和第11染色体上的2个QTL(QN 2、QN 11)增效基因来自粳稻品种Asominori,其他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籼稻IR24;抽穗后2周内检测到2个QTL,即QN 3和QN 8b, 其加性效应值较大, 解释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高;后期检测到的QTL加性效应和贡献率较低,位于第2染色体上R3393的QN 2位点的基因在抽穗后第3周内表达, 位于第8染色体上G1149的QN 8位点的基因在抽穗后第4周内表达,位于第11染色体上G1465的QN 11位点的基因在抽穗后4周和5周持续表达。控制剑叶全氮含量的基因在抽穗后早期表达较为活跃,可以应用于改良水稻品种的剑叶光合功能;在测定末期检测到的控制剑叶全氮含量的QTL,则可以用于延缓叶片早衰的育种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