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均衡增产技术进行分析。[方法]探讨河南省自然条件和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潜力,分析影响小麦-玉米两熟生产能力的因素。[结果]河南省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而玉米增产潜力较大。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为周年两熟均衡增产奠定了技术基础。[结论]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全国粮食生产也存在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粮食作物育种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广西近十余年粮食作物育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指出粮食作物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广西粮食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广匿今后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目标定位、战略措施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策略。目标定位应以提高品质和抗性等性状、高产稳产为主攻目标,培育专用型优良新品种和具有特别重要用途(功能)的优良品种。战略措施主要是加强育种材料的引进与创新,加强高产稳产、食用优质、专用型和特别功能用途等方面的新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策略一要创新推广理念,二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推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玉米作物是粮食作物中增产潜力最大作物,玉米作为主要粮食、工业和饲料原料,在我国粮食饲料作物的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玉米种质资源与玉米品种的选育有关,玉米杂交育种制种的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立足玉米杂交制种育种相关技术问题的探讨,希望能为提高我国玉米粮食产量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是全球性的重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是禾谷类作物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作物,在我国粮食及饲料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则极大提高了玉米产量。1.紧凑型玉米育种方向1.1产量是衡量品种的重要标准。经多年实践研究证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科技支撑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其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确保到2020年,粮食产量由目前的500亿kg提高到650亿kg,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实施粮食科技支撑战略,整合全省农业科研系统资源,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选育和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是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均衡增产、全面增产、提高总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资》2012,(47):3
<正>本报讯日前,从国家统计局传出消息,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比上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9年丰收。从三大粮食品种看,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稻谷产量20429万吨;小麦产量12058万吨。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2012年,我国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高产作物面积增加。201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1267千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原因、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我国粮食总产与单产增加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应用统计数据,对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加规律和原理及其技术的性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呈阶梯式阶段性增加规律,而粮食单产的阶梯式增加是施肥量阶段增加推动下作物品种更新的结果,而阶段施肥量的增加是农民在直接与间接接受施肥知识基础上自己摸索的结果,我国现行推广的施肥技术并不能确定阶段施肥量。作物品种更新实际就是作物品种最高产量施肥量的不断提高,只要作物品种的耐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中的施肥量就不会达到极限。然而,虽然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一直在增加,但近年来单位肥料的粮食增加量却在急剧下降,多数作物生产中的产量水平远低于示范产量,主要原因是现行高水肥地选育品种不适应中低产田栽培。因此,依靠新的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上进行平衡育种,应成为我国实现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科学、公正、客观地鉴定评价参试大豆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生育期类型等主要性状及其遗传稳定性、适应性等,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保障大豆生产用种安全,加快提供优良品种。[方法]应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AS)对参加河南省不同生态条件下区域试验的12个夏大豆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周豆24、洛豆1号、周豆25号和安豆5246等8个品种较对照豫豆22号增产4.29%~9.15%,增产极显著;秋乐1401和许豆601较对照增产0.95%~2.54%;长义豆3号和长义豆2号较对照减产0.34%~19.21%。[结论]洛豆1号、周豆25号、安豆5246、濮豆820、中黄301、科豆17和开豆46号这7个品种综合表现较优秀,可继续参加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进一步在河南省夏大豆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专家系统的研究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开始,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始于“七五”计划。作物新品种选育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成功率低,优良品种的选育相当繁难。但是成功的育种家一生中可以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为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丰富经验和专门知识是育种工作的宝贵财富。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解放以来,水稻品种的不断更新是水稻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的主要因素。辽宁农业科学院以院长、研究员周毓衍为代表的一批水稻育种专家在长期育种实践中选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并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七五”期间,辽宁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农业部的“水稻遗传育种计算机智能化软件”的研究项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水稻新品种选育专家系统”的研究,该系统可帮助和指导育种工作者进行水稻新品种选育,增强水稻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河南省情和生产实际,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路径。[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解宗方  张伟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0):1539-1542,1551
[目的]根据河南省情和生产实际,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路径。[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芝麻选育和生产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对芝麻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方法]以2008和2009年参加全国芝麻品种区域试验的17个品种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芝麻品种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在芝麻各农艺性状中,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茎点枯发病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单株蒴数对产量形成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达0.8309。[结论]该研究为芝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旱灾与水灾的成灾面积等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投入和气象因素等对粮食生产同样存在影响。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保障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关系,为今后弱春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32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随着年份增加小麦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而产量构成中仅仅千粒重呈上升趋势。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为:生育期(0.67362)〉穗数(0.43068)〉千粒重(0.20986)〉株高(-0.41054)〉穗粒数(-0.56406);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1.2466)〉千粒重(1.1301)〉穗粒数(-0.0342)。[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和河南省目前生态条件及种植条件,弱春性小麦高产育种应注重中多穗型品种,兼顾穗重。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河北省1980~2015年粮食生产数据,采用RLI模型对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并对比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各作物单产水平变化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测算结果显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是粮食增产的首要贡献因素,其中,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影响作物生产力效应的主体,贡献率为101.84%;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玉米的贡献率最大;播种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为负,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1.69%。粮食产量变化的3个贡献因子,在研究期不同时段的作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研究其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1999—2018年河南省123个县域粮食产量为基本数据,借助趋势产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波动最大,2005—2006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低—低是主要的空间聚类模式,且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从驱动因素上看,粮食播种面积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化肥提纯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人口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除化肥提纯量和总人口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高、低值区在空间上发生明显转移。【结论】为继续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增产,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维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在不断的更新进步。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通过聚合育种、杂交、回交、复交、测交等手段创造变异,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水稻品种资源创新研究,创新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选育,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从而提高我市水稻的产量、改善品质和抗病性、减轻环境污染,打造我市杜良优质大米知名品牌,对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选育及推广。[方法]以山东省内若干年代25个主推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旨在表明高、低肥力条件下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明确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提高趋势相同,各年代高肥产量较低肥产量增产程度不同;土壤肥力对穗粒数、穗数、50及60年代小麦产量无明显差异,对其他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肥力与品种互作对穗数影响较大;不同肥力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正相关性,表现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土壤肥力对穗长、小穗数有明显影响。[结论]维持较高的地力条件,可促进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GIS技术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北方粮食产量增幅大于南方。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北方粮食生产地位已超过南方,目前在全国的占比达56%。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在波动中实现大幅增长;从播种面积来看,北方小麦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玉米面积增加明显,水稻面积增加不显著。反映了过去几十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点,主要是小麦的种植比重下降而玉米种植比重上升。也从单产的提升潜力和后备耕地与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北方不同区域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认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应在稳定华北播种面积的同时,以拓展东北的生产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而西北干旱区和中部半干旱区则主要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优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