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化作为影响洪水形成的下垫面条件的因素之一对洪水形成影响较大,通过对城市化影响洪水作用机理的分析得出,城市化使城市集水区天然调蓄能力减弱,汇流速度明显加快,径流系数也明显增大,城市化所及地区的产汇流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另外还以深圳城市化对深圳河设计洪水的影响为例计算得出“城市化”将加大深圳河流域坡面汇流及河槽汇流的速度,缩短汇流时间,加大洪峰流量。对于百年一遇洪水,干流各控制点汇流历时缩减15.4%~21.7%,相应洪峰流量增加11.8%~19.0%。  相似文献   

2.
按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通行做法,论文的归属按第一作者所在的地区和单位确定。通过对作者群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高产、高影响作者群分布等统计,分析我国科研队伍发表论文现状。目前,我国作者群的学科分布不均匀,高产作者群,特别是国际论文的高产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数学等学科。作者群的地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地域广大、跨13个省(市)的大西北论文作者数,无论是国际或国内论文的比例都不足16%。高产作者群的4/5分布在我国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变化研究──以高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界定出西北干旱区典型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分布情况,进一步探究其时空变化规律,以乌鲁木齐市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统计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空间处理技术与信息熵原理,结合"断裂点"分析方法,识别出2001年和2013年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范围,从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对半城市化区域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景观紊乱度和建设用地占比指标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2)半城市化地区呈星形发散状分布于南部核心区与北部郊区之间的乡(镇)/街道内;(3)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形态在西南、东南等方向呈现明显缩变特征;(4)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和对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变化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发展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以济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济宁城市化发展对相对湿度的影响,利用1981—2010年济宁及周边郊区3县(兖州、汶上、嘉祥)台站的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济宁城区、郊区的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济宁城郊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济宁城区、郊区1981—2010年相对湿度有相同的年际变化趋势,均呈现减少趋势。其中,相对湿度在春季和秋季减幅最大,且郊区相对湿度的降低速度高于城区,意味着济宁城区和郊区正逐步暖干化。(2)近30年来,济宁市在年平均相对湿度上表现为明显的干岛现象,且呈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较为突出,2000年以后城市干岛现象虽高于平均值,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济宁城市干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特征和四季变化特征:即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四季干岛强度均有加强的趋势,春秋季节最强,夏季最弱,冬季居中,四季均表现为1991—2000年热岛强度较强,2000年以后热岛效应有所减缓,与年度变化一致。济宁在2时、8时、14时、20时4个时刻的年平均上都反映了干岛效应,2时的干岛强度最大,而在午后14时干岛强度是最小。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建设用地变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化为角度对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97~2002年间,广州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由68.28增加到75.28,年平均增长的比率为1.92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非常平稳,在6年间共增长了 796.67 hm2,年平均增长的比率为0.47 %。以上数据反映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广州的城市化是以自组织为主的城镇化,产业与居住的分散化决定了小城镇发展呈现均衡性特征。这样实质上把有限的农村空间割裂为多个不大的发展中心。这种多中心往往导致无中心,即建设无重点、发展无中心、各乡镇过度竞争,造成区域内资源的不合理流动与低效率配置,影响资源向优势区位的流转,无法形成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最终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当前对策主要是依托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使其用地变化向规模减少、集约利用发展。广州市有农村居民点的各区(县级)市,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地理条件可以对上述区域进行分类,分别采用适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认识城市化对极端气温的影响,利用南京地区3个城区气象站和3个周边乡村站1961—2005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比分析城市站和乡村站17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平均值和变化趋势,并定量估算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城市化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近45年南京地区暖事件均为增加趋势,而冷事件多为减少趋势,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和极值均为上升趋势。城市站与乡村站相比,暖事件更多,冷事件更少,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和极值更大。城市化对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有两大特点:城市化加速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速率,使得暖事件、平均值、极值的上升趋势和冷事件的下降趋势变得更大;基于最低气温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比基于最高气温的极端气温指数受城市化影响更显著。城市化贡献表现为:暖事件大于冷事件,最低气温极值和平均值大于相应的最高气温极值和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何艺  徐茂剑 《分子植物育种》2023,(24):8234-823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土园林植物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南岛作为一个研究的案例,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曾经盛行于海南的标志性植物椰子树、独特的槟榔园和广泛分布的竹林丛,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海南岛的这些乡土园林植物不仅具有高度的生态价值,还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和传统中。为了城市的发展,大量的乡土植物被砍伐或替代,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本研究强调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乡土园林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化流域-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特征基础上,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采样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插值,生成生态风险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图,以揭示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规律及形成机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风险水平。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态风险主要以中等程度为主,高生态风险区的比例最小,较高、较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变化量最大;建成区和城郊过渡带为高、较高生态风险的分布区,低、较低生态风险集中分布于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和水域、草地及灌木林地等,高、低生态风险存在着明显的过渡地带;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林地是略微变差型和略微变好型的主要土地利用转换轨迹;较低生态风险区的重心偏移量最大,高生态风险区最小,分别为12.31、0.57km。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化协同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已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成都市1978~2007年30年的统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结果显示,30年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和基本调和→不协调→调和和基本调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户访谈与问卷的形式对哈密市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意愿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征地补偿满意度、被征地面积、征地后生活满意度、家庭人口数和年龄等因素都会对失地农民征地意愿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政府不仅在征地过程中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同时还应增加就业和创业机会、提供就业培训、改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完善补偿机制,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从农民收入构成和变化趋势以及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因此,城镇化建设对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应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As a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central government, Chongqing has a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We can't break away from its history and realistic condition while studying it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theor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s the foundation, fully using the experience in urbanization of developed area for refer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ty in Chongqing,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Chongqing is put forward as "metropolitan area + dot-axle type town strap", that is, taking metropolis area as the center and Yangtze river and Line 319 (Yuhai Railway) as the development axle and the towns along the axle as the node, the development is carried out like a string of beads to form a network type urban system with metropolitan area as center and cities such as Wanzhou, Fuling and Qianjiang etc along Yangtze River as the regional center.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为探讨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郑州市及郊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采用RS和GPS技术集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郑州市及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988年至2002年,各类用地变化率分别是-25.71%,-31.21%,-39.20%,-30.46%,-57.59 %,148.35%,91.72,50.87%,-16.93%,-56.44%。1988—2002年,郑州市城市、居民点、交通用地不断增加,而水浇地、旱地、菜地等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这导致土壤生产功能与土壤生态功能、承载功能相互转换,大量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土壤资源演变成承载功能;【结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的发生,必然导致大量的土壤生态功能将会永久消失,将会产生一系列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张鼎如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508-508
主流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前提是,城市化的结果就是农民的“终结”,因而把城市化起点的农村给忽略或遮蔽了。学界在除蔽中取得“农村就地城市化”的研究成果。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一般村落,有着高度的发达经济,有着兼具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和谐文明。这里居民的收入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享受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享受相当于城市的现代化而又具有乡村特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2004-2013年间的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结构性、公平性趋好;合理配置效应和经济配置效应波动显著,反映出城市建设面临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廊坊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APGIS软件对规划区现状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1996—2002年的转移矩阵,重点分析研究区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同时结合数理统计软件Spass全面分析影响耕地变化的人文因素,试探性的用模型方法定量表达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作用。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其主要来源是耕地;非农经济、城市辐射以及人口因素是影响廊坊市规划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研究区耕地变化和城市辐射存在很大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得出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系数分别为12.6和7.9,进一步验证城市辐射对廊坊市规划区耕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宜居城市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宜居性是当前国际国内城市居民和政府都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重庆市主城九区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环境状况、城市居住状况、城市保障状况以及生活便捷程度等方面对其宜居性进行评价与分析,找出各自适合的发展建设方向,从而为重庆市的宜居性建设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昱  朱梦珂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0):159-164
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现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了解其优势及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得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以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历史转型期为切入点,运用SWOT分析方法,明确了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在历史文化、区位交通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并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滞后、“城市病”频发及人口素质和资源环境的制约等。以此为依据,提出未来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应集中力量做好四件事:以“新三化”协调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注重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助力城镇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收入。想让农民增加收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要实现这一点,惟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才能最终完成。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速度,积极地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城市需要充分的软、硬件准备;二是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技能的准备;三是政策保障体系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