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秸秆腐熟剂能促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使秸秆中所含的有机质及磷、钾等元素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并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刺激作物生长,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强植物抗逆性,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作物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试验目的为了对比不同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的腐熟效果,以及对后茬作物水稻的增产效果,特设置本试验。二、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供试秸秆腐熟剂为"微力特"有机物  相似文献   

2.
作物秸秆是一种农业可再生资源,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秸秆还田既可以缓解因秸秆废弃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有助于改良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笔者介绍了秸秆还田的主要方法,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成果,从秸秆的主要成分,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作物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秸秆还田配套施用技术和综合效果评价等方面综合阐述了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可为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技术与形成各产区配套的还田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秸秆还田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中高效且低成本的一种方式,在提升土壤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作物地上部等的影响,分析了秸秆还田的影响机制,指出了秸秆还田后对作物生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的一些重点研究方向,如建立秸秆还田最优模型、加强秸秆还田的障碍消减研究、开发稻麦秸秆还田新型一次性施用专用肥。  相似文献   

4.
论秸秆功能演化及秸秆腐解剂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秸秆功能演化的分析认为,现阶段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并论述了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然而,随着大量秸秆覆盖农田地表,对机械播种及作物生长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秸秆腐解剂的施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不利影响,实例分析了秸秆腐解剂的增产效果。试验表明,施用秸秆腐解剂可加速作物生育进程,作物产量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5.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 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 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 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田间生产秸秆量大且降解缓慢,添加外源物料对加快秸秆降解、促进养分释放有重要意义。基于网袋法,添加不同浓度的生化黄腐酸和微纤维岩棉,研究其对玉米秸秆降解及土壤碳氮、作物生长的影响。外源物料施入量设计3个梯度,分别为土重的0.5%、1%、2%。设计7个处理:单秸秆(CK)、秸秆+0.5%生化黄腐酸(T1)、秸秆+1%生化黄腐酸(T2)、秸秆+2%生化黄腐酸(T3)、秸秆+0.5%微纤维岩棉(T4)、秸秆+1%微纤维岩棉(T5)、秸秆+2%微纤维岩棉(T6)。结果表明:(1)添加生化黄腐酸的各处理降解前100天慢后快,降解率、降解速率与浓度呈反比,360天后降解率达75.97%~82.6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秸秆氮释放率以100天为转折点,360天氮释放率达71.51%~74.75%;与CK相比,降低土壤容重19.85%~30.53%,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9.57%~26.09%,提升土壤碳氮含量;除T1外,对作物生长起抑制作用。(2)微纤维岩棉在各时期均能加快玉米降解,快速释放氮(除T4),360天达63.60%~78.13%;相比CK土壤容重降低24.43%~29.77%,总孔隙度增加21.74%~26.09%,土壤碳氮含量显著提升;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促进根系发育。两物料一定程度上均能加快秸秆降解,促进养分释放,提高土壤碳氮含量,作物生长受物料浓度影响差异显著,整体效果添加微纤维岩棉各处理优于生化黄腐酸,以土重0.5%、1%为宜。  相似文献   

7.
继玉米秸秆不同还土方式研究后,2002年3~11月又进行了秸秆不同量压埋还土研究。结果表明:秸秆不同量压埋还土较不还土有明显的保水性,随着秸秆压埋量的增加保水性增强。不同量秸秆压埋还土对当季土壤毛管孔隙无明显影响,但对总孔隙和大孔隙有明显影响,随着压埋还土量的增加,土壤总孔隙和大孔隙增加。秸秆不同量压埋还土对玉米、甘薯总产量,总纯收入都有显著影响效果,总产量,总纯收入以800kg压埋还土效果最佳。秸秆腐烂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微生物与作物争营养,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及其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空气质量,国家环保部、农业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强秸秆焚烧工作的管理,以治理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关键是治理露天焚烧秸秆。因露天焚烧秸秆时常引发火灾,燃烧的烟雾不仅污染空气,还会造成交通事故,并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
焚烧秸秆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昔日作为薪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秸秆大量被焚烧.焚烧秸秆不仅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而且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为此,笔者就焚烧秸秆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提高土壤中秸秆发酵效率的新途径,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秸秆配施外源蛋白酶对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pH值以及后季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种植期内,秸秆施酶处理土壤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都高于不施酶处理,小麦收获时,施酶处理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分别高出不施酶处理0.74-1.74mg/kg,0.53—1.33mg/kg,3.90—6.57mg/kg,0.07—0.13g/kg;盆栽小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株高和于物质含量都比不施酶处理有所提高,子粒产量比对照提高19.84%~34.11%。可见,秸秆配施外源蛋白酶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并且促进后季作物毕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秸秆与微生物菌肥对盐碱地土壤和作物盐分含量的影响,试验于内蒙古达拉特旗重度盐碱地,分别设不施秸秆不施微生物菌肥(CK)、秸秆单施(G)、微生物菌肥单施(F)、秸秆配施微生物菌肥(GF)4个处理,分别种植燕麦、高丹草、黍子、油用向日葵4种作物,分析秸秆配施微生物菌肥对盐碱地土壤和作物盐离子浓度及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配施微生物菌肥能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作物生物量及作物体内盐离子积累量,其中土壤全盐量在种植油用向日葵的土壤中最低,为4 400.41 mg/kg,较CK显著降低了13.85%;作物生物量及盐离子积累量以秸秆配施微生物菌肥处理下的高丹草最大,生物量和盐离子积累量分别较CK提高了68.32%,108.28%。此外,秸秆配施微生物菌肥增强了各作物对盐离子的选择吸收能力,配施处理下燕麦对Mg2+、Cl-、SO42-有较强吸收能力,分别较CK提高50.51%,72.74%,56.39%;高丹草对Ca2+有选择吸收能力,较CK提高76.01%;油用向...  相似文献   

12.
作物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解作物秸秆还田后的腐解过程,本文介绍了还田秸秆腐解的规律和秸秆腐解的常见研究方法。接着分析了秸秆组分,碳氮比(C/N),腐熟剂和土壤环境对秸秆腐解的影响,及秸秆腐解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效应。最后指出了腐解条件不佳,腐熟剂开发不足,操作技术不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作物秸秆科学还田的腐解速率,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将秸秆在微生物菌种的作用下,通过一定的工艺设施将秸秆转化为作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和有机、无机养料,使作物达到增产、增质、增效以及无公害。本文通过在辣椒和番茄2种蔬菜上各设置秸秆生物反应堆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和常规空白对照3个处理,对各处理地温、产品成熟期、收获期、产量及品质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能够提高地温1℃左右,蔬菜上市期提前7 d,并能有效提高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此外,秸秆充分腐熟后,土壤有机质增加,具有明显的土壤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与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作物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产量等会产生明显影响。为了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并探讨其还田效用,综述了作物秸秆还田相关技术、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和米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从秸秆还田轻简栽培技术、不同稻作方式下秸秆还田的环境效应及不同作物类型秸秆还田效应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合理利用作物秸秆、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以及保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技术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 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整秆还田、秸秆覆盖和过腹还田等几种形式.目前应用较普遍的是秸秆粉碎还田,即在作物收获后利用秸秆粉碎机将留在地里的作物茎秆和叶子就地粉碎抛在地表,并用高柱犁深翻入土.以小麦、玉米为例: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剂等水分调控措施,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灌水有益小麦群体发育,提高成穗数量、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小麦增产,其中以补充灌水1 200 m3/hm2效果最佳,增产11.83%;但过多灌水反而影响小麦产量,补充灌水2 400 m3/hm2减产1%,并影响玉米产量。小麦灌水处理的玉米分别比对照增产7.31%~16.15%,其中补充灌水1 800 m3/hm2增产效果最佳,增产16.15%。夏秋两季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河南省中产灌区在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剂的情况下,小麦-玉米两熟制最佳补充灌溉量为1 200~1 800m3/hm2。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表明,秸秆覆盖与保水剂相结合,并进行适量补充灌水有利于改善和补偿土壤水分,而且有影响全年作物生长的趋势。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有所下降,表明种植夏玉米应追施适量磷、钾肥,同时加大夏季作物秸秆的还田量,以提高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相对过剩现象变得更为普遍。以辽宁省彰武县为例,在辨别该地区主要农业产品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秸秆等主要农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现状,并探讨了秸秆等农业副产品进行生物炭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秸秆炭化前景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实现逐年降低秸秆焚烧比例、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终实现零焚烧的目的,开展秸秆等农业副产品的生物炭化利用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半湿润区免耕覆盖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半湿润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为研究对象,设置传统耕作(T0)、免耕无秸秆覆盖(T1)和免耕秸秆覆盖(T2)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不同作物季节的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季免耕覆盖(T2)和不覆盖(T1)处理0-60 cm土壤含水量都高于传统耕作(T0)处理,但免耕处理T1和T2只在表层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明显。免耕覆盖降低了土壤表层温度(T2相似文献   

19.
磷酸二氢钾的多种施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二氢钾是一种高含量、高浓缩、优品质的磷钾二元复合肥,具有无氯、盐指数低、全部水溶、富含磷钾、性质稳定,且安全无毒,久存不失效、不吸潮,水溶液呈弱酸性等优点。使用它,能缓冲土壤酸碱变化,稳定土壤的pH值,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备的环境;可加速秸秆分解腐熟,有利于秸秆还田;可改良土壤,疏松土壤,使作物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深耕(T1)、深耕+秸秆还田(T2)、浅耕(T3)、浅耕+秸秆还田(T4)4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麦田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期对土壤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0~20 cm土层各处理在越冬期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20~40 cm土层则于拔节期有机碳储量达到最大值,40~60 cm土层除T1处理,其他处理皆为拔节期最大。综合来看,在整个生育期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的作物耗水量比T4处理高4.2%;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T2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浅耕加秸秆还田高24.9%,27.6%。除开花期,T1处理的植株含氮量高于浅耕处理,T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积累量,较不还田处理提高了44%;T1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浅耕处理高57.2%。秸秆还田处理在生育前期抑制了小麦的生长,但后期促进了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秸秆还田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从而提高产量,T2处理较T3处理产量提高了22.1%,较T1处理增产6.7%;T1处理较T3处理增产14.4%。因此,秸秆还田和深耕有助于提高土壤碳储量,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