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稻种子包衣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15%多福悬浮种衣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研究发现:在秧苗期,该种衣剂能提高秧苗茎蘖数、根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对苗高、叶龄和根数的影响不明显.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调查发现,种衣剂能显著提高每窝穗数、有效穗、穗平均着粒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对株高、穗长、穗平均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玉米种衣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利粉 《种业导刊》2009,(12):23-24
综述了玉米种衣剂对种子发芽率、贮藏安全性、防病治虫效果、增产保产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从含量、种类、剂型、毒性等方面对玉米种衣剂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2004年早、晚造进行了水稻种衣剂——苗博士在旱育秧上的试验,探索了苗博士对分蘖成穗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水稻种衣剂——苗博士处理的秧苗素质改善、1次分蘖数和1次分蘖穗增多、2次分蘖数和2次分蘖穗减少、有效穗增多且中大穗子较多而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4.
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种衣剂包衣杂交和常规水稻种子,通过不同育秧方式及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具有促控秧苗生长,增强秧苗 性,抗病性和提高成率,有效穗数及产量等作用,与对照相比,包衣处理成秧率提高8.5-15.5%,增产5.1-8.6%。  相似文献   

5.
种衣剂在水稻不育系繁殖生产上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种衣剂包衣水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种子,通过大田栽培实验,研究了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产及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有效提高千粒重而结实率低于对照。种衣裳剂与对照间的成苗率和产量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寒地超级稻龙稻5号为供试品种,在寒地早春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壮秧剂及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本田产量构成的影响,旨在探讨适龄、健壮、适合机插秧苗群体在苗期的调控措施,为黑龙江地区培育高质量的秧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施用壮秧剂处理秧苗地上部鲜、干重,株高,叶片最大长度、宽度及面积,叶挺长、叶龄,苗基宽,本田最终分蘖和穗结实率均显著大于对照处理(不使用壮秧剂)。研究结果还表明,壮秧剂施入后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显著提高了穗数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此外,处理3(育苗伴侣每育秧钵盘使用12g,用机插秧专用拌种剂旱育保姆包衣水稻种子后,直接播种)、处理 4(育苗伴侣每育秧钵盘使用12g,用机插秧专用拌种剂旱育保姆包衣水稻种子后,浸种催芽播种)秧苗根干重、根冠比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根冠比CK除外);处理5(三金壮秧剂当地用量,每育秧钵盘使用41.6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叶长和株高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但其充实度小于处理1(育苗伴侣每盘使用15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处理2(育苗伴侣每盘使用12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处理3、处理4,且与处理3、处理4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恶枯全净水稻种衣剂通过种子包衣达到地下用药,可一次性防治水稻苗期恶苗病、立枯病,并能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抗逆性,增加产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是现代水稻生产中的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措施.本实验应用九兴牌恶枯全净水稻种衣剂按药种比1:(30~50)包衣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瓜秧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小同贮藏温度(17.12,7℃)对黄瓜秧苗产后主要质晕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2和17℃下贮藏的秧苗较其他贮运温度的秧曲质量好.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两项生理指标郁下降较小.MDA上升幅度小.干质量最大,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平衡,定植后秧苗的心叶生长速度表现最快.但足贮藏6 d后12℃下的黄瓜秧苗品质优于17℃.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选择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2种内吸性农药作为玉米种衣剂,探究了种衣剂对玉米乳熟期果穗鲜重,不同生长时期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以及对玉米植株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推荐使用剂量(6 mL/kg种子),种衣剂对玉米植株各部位鲜重的影响主要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相比对照处理,噻虫嗪和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混剂处理明显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各部位鲜重,乳熟期时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种衣剂能增加果穗鲜重,但增加效果不明显。种衣剂处理均促进植株叶绿素的合成,且噻虫嗪和苯醚甲环唑混施较单施噻虫嗪玉米叶绿素含量更高。单施噻虫嗪和噻虫嗪与苯醚甲环唑混合施用均会引起玉米叶片中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的提高,使叶片GSH和MDA含量降低,说明在本试验施用的种衣剂剂量胁迫环境下,玉米叶片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作出应答,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使玉米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岳西高山茭白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高山茭白可能的最佳贮藏保鲜措施,采集了安徽岳西高山茭白,研究了赤霉素、苯甲酸钠、茭白专用剂等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其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措施对其贮藏过程中各项生理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保鲜剂处理后的茭白呼吸强度随贮藏天数先逐渐上升,然后快速下降:赤霉素与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的茭白呼吸强度变化最慢,其次是茭白专用剂和赤霉素。所有处理的茭白底部与中部硬度均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其上部基本不变或略微增加;采用赤霉素与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的茭白各部位硬度随贮藏天数的变化小于其它处理。贮藏期内各处理茭白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赤霉素与赤霉素+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的茭白糖含量下降最慢;Vc和蛋白质含量也下降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赤霉素与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对岳西高山茭白贮藏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物炭浸提液对水稻发芽及幼苗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不同生物炭浸提液对水稻种子进行培养,研究生物炭种类对水稻萌发和幼苗发育的潜在影响。3 种生物炭为竹炭、烟杆炭和稻杆炭,生物炭浸提液梯度为原液(1:5)、10 倍稀释液和50 倍稀释液,处理培养后观察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情况。烟杆炭原液处理培养后第3 天水稻种子发芽率只有8.7%,远低于对照的43.3%,芽根长度、干鲜重等指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所有低浓度的生物炭浸提液对水稻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竹炭10 倍浸提稀释液的发芽率比对照高9.3%,烟杆炭和稻杆炭50 倍浸提稀释液的发芽率比对照高11.3%,但芽根长度、干鲜重等指标大部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本结果初步证明高浓度烟杆炭对水稻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适当的生物炭用量则有益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质引发对粳稻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抗寒能力的影响,采用沙作为引发剂,以南方粳稻品种‘南农粳3786’和北方粳稻品种‘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2℃萌发环境和14℃幼苗生长环境模拟冷胁迫,研究沙引发种子与未引发种子冷胁迫后幼苗抗寒性变化。结果表明,沙引发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冷胁迫后粳稻幼苗中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了发芽率和成苗率,减少幼苗根系电解质的外渗,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提高了SOD、POD的酶活性。沙引发能够提高粳稻种子生长早期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3.
种子脱水干燥是杂交水稻制种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种子自然脱水速率慢,遇雨天还易引起成熟期推后和穗发芽等问题。利用脱水剂快速降低种子水分对种子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Y两优689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不同脱水剂对其制种种子脱水及种子质量的影响。11种脱水剂均能加快种子成熟后期脱水,7号和9号脱水剂喷施后5 d,种子水分分别下降4.6%和3.6%,且对种子千粒重、发芽和幼苗生长无不良影响,种子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ABA和GA3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种子室温贮藏6个月后,与对照相比,7号、8号和9号脱水剂处理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7号和9号脱水剂处理的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α-淀粉酶活性、AB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7号比9号的脱水效果好,可作为Y两优689的脱水剂。种子贮藏前,7号、8号和9号脱水剂处理能提高种子中OsNECD1和OsNCED2基因的表达,降低OsGA2ox1的表达;而种子贮藏6个月后,OsNECD1和OsNCED2表达量下降,OsCYP707A5和OsGA2ox1表达量上升。这表明经过6个月贮藏,脱水剂处理对种子ABA合成相关基因和GA3分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减弱,同时OsCYP707A5的高表达导致种子ABA含量减少,可能是种子贮藏后萌发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小麦、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10—30KR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小麦中引15、St和水稻沪B干种子、幼苗生长期胚根、子叶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后期(萌发5天后)比早期(开始萌发至萌发第5天)明显,芽鞘的发育对γ射线不敏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发育受抑的小麦St、水稻沪B胚根中各增加1—2条负极酶带;发育受抑的小麦中引15、St、水稻沪B子叶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没有产生变化,而从外部形态特征上看没有变化的中引15芽鞘中比对照多2条正极带.上述结果表明,经r射线照射后,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与内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种子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及其生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群文  辛霞  陈晓玲  刘旭  卢新雄 《作物学报》2012,38(9):1665-1671
测定在南昌室温贮藏9年的含水量为10.6%、7.0%、6.0%、5.0%、4.0%和3.0%的水稻种子的种子生活力和活力、浸出物电导率, 以及胚中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 以期了解水稻种子在室温贮藏条件下的适宜含水量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含水量为5.0%~6.0%的种子在室温贮藏9年后发芽率仍高于50%, 其他含水量种子的发芽率均显著低于50%, 可认为5.0%~6.0%是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适宜含水量贮藏9年的种子吸胀12 h后, 胚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含水量种子, 与在-18℃贮藏9年的种子(对照)相比, 活性相当或下降幅度最小;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显著。表明在适宜含水量下保持较高的APX和CAT活性, 可能是延缓种子生活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种子浸出物电导率和胚中MDA含量等未表现出与种子生活力和含水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此外含水量3.0%水稻种子的生活力和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含水量水平的种子, 表明过度干燥会产生干燥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培育健壮的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以期为普及水稻机插秧以及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催芽与拌种旱育保姆与否)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催芽、拌种旱育保姆的出芽率较其他的处理高,且拌种旱育保姆后,都能显著的增加秧苗的粗度、抑制秧苗生长、增加叶龄,促进根系加粗加快生长的作用显著;催芽处理对秧苗地上部的影响均不显著,却能促进秧苗根的生长,根长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催芽、拌旱育保姆能提高秧苗的素质,是培育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水稻蓟马及其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噻虫嗪种衣剂的科学合理施用技术,旨在解决传统施药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的问题。2010—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索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噻虫嗪不同剂型(70%WS、30%FS)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浸种或浸种包衣处理后,其抗寒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该药剂对出苗率、成苗率以及对成苗后的水稻秧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25 g/L咯菌腈FS中加入30%噻虫嗪FS能有效控制稻蓟马为害,播后23~30天的卷尖率为2.00%~24.77%,明显低于不施药处理(41.33%~88.87%)。  相似文献   

18.
晚稻品种种子萌发期耐酸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酸化稻田适宜晚稻品种选择提供参考,通过室内发芽试验考察了25个晚稻品种(品系)在6个pH梯度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单苗鲜重,比较研究了其种子萌发期耐酸性差异。结果表明:(1)品种间发芽率、发芽势、单苗鲜重差异很大,其中3号、7号、10号、15号品种较高,18号、19号、21号、22号品种较低;(2)6号、11号、12号、13号、14号、16号、19号、21号、23号、24号、25号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单苗鲜重在6个pH梯度处理下变化幅度较大,被初步判定为酸性敏感型品种;(3)2号、3号、5号、10号、15号、17号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单苗鲜重在6个pH梯度处理下变化幅度较小,被初步判定为酸性迟钝型品种。种子萌发期耐酸性比较,可为初步筛选酸化稻田适宜水稻品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连粳7号’水稻种子发芽率在贮存期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温度和水分联合作用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以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为指标,以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考察因素,选用3×3析因试验设计、采用SPSS软件辅助数据分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4.5%的水稻种子在25℃下贮存180天后其发芽率仍可达89%,含水量为11.5%的水稻种子在5℃下贮存180天后其发芽率仍可达96.6%,水稻种子发芽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素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磁场处理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20.9mT和42.5mT两个剂量的磁场对紫苏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0h、1h、2h、3h、4h、5h。结果表明:20.9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处理3h时发芽率最高,可达89%;在42.5mT磁场强度处理下,不同处理时间内种子发芽率均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对照,说明42.5 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有利于种子萌发;在42.5mT的磁场强度下,3h的磁场处理对株高、根长和须根数的增加都有明显促进作用;POD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3h时相对增幅最大,说明42.5mT的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时,3h为最佳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